家校医合作开展运动功能障碍学生康复训练的个案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须芝燕

 

本个案在小学时由于脑积水引发了运动功能障碍。脑积水是脑脊液生成或循环吸收过程发生障碍而致脑脊液量过多,压力增高,扩大了正常脑脊液所占有的空间,从而继发颅压增高,脑室扩大的总称。脑积水一旦压迫脑部运动神经,就会造成运动功能障碍。本研究主要通过家校医共同评估,制订方案,开展脚踝关节活动度训练、物理治疗、心理辅导等,帮助学生矫正脚踝关节背曲及内外旋问题。

 

一、家校合作的个别化运动康复流程

采用期初评估-目标制订-方案制订-康复实施-期末评估的模式(具体见图1),对学生实施康复训练。在每一阶段都力争做到家校医三方参与,又各有侧重,让专业人士发挥自己所长,形成合力,取得1+1>2的效果。首先,医生、教师、家长共同进行初期评估。医生从医学角度发现学生肢体功能障碍,指导教师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对家长的现场访谈,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随后,康复训练教师根据评估资料,结合医生建议及家长期望,确定学生需要康复的内容,为学生制订康复训练长期、短期目标,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法,形成康复方案。康复教师实施训练方案时需进行文本以及非文本(照片、视频)的记录,每周反馈给家长,家长也在家中协助学生训练并记录学生训练情况,每周反馈给教师。过程中,结合实践对方案进行过程性评估,从而优化调整。最后,康复教师根据康复训练长、短期目标,结合医生评估、家长评价及教师自己的过程性观察,对学生的进步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1运动康复流程图

 

二、家校医合作的前期评估

本个案通过教师与家长、医生、康复教师、心理教师共同合作,来收集个案的基本情况。

(一)个案背景——家长与教师合作收集

小史,女,初级职业技术学校三年级学生。7岁时,经新华医院诊断为脑积水,并进行了脑积水腹腔引流手术,至今引流管仍在体内。该生由于脑积水导致运动功能障碍,10岁时,针对右脚进行了去痉挛手术,右踝关节背曲及外旋情况有所改善。但是,两次手术之后均没有采取后续的康复措施。

脑积水引起的肢体瘫痪及智力障碍限制了小史的各项能力的发展。如: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上蹲厕,不会自己系鞋带,不能独立穿脱衣服,动作缓慢且笨拙;基础课、专业课学习成绩较低;平时体育课部分项目不能参与,很难完成广播操;园艺课难以下蹲翻盆;烹饪课长时间站立会有脚底痛的现象。

(二)肢体运动能力评估——医生与教师合作评估

医生从医学角度对小史双脚踝关节背曲、踝关节内旋及外旋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测量数据如表1所示。结果发现小史双脚踝关节不能背曲比较严重,这直接导致她不能徒手下蹲。同时,存在右脚外旋、左脚内旋情况,导致学生不能直线行走,走动姿势异于常人。

 

教师进行教育方面的观察评估,主要通过观察一些直观的影响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功能,记录数据,发现问题。首先,学生在进行园艺课翻盆学习时难以下蹲,需要双手借助外力蹲下,随后又难以独立站直;其他课上站立时间不能过长,容易引起脚痛。测定数据如表2所示。

(三)心理测量——运动康复教师与心理教师合作评估

1瑞文智力测验66分,学生属于轻度智力障碍。

2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行为15分;智力与学校情况10分;躯体外貌与属性9分;焦虑5分;和群8分;幸福与满足8分;总分55分,学生整体的自我意识水平较低。

3艾森克人格问卷:精神质70分;内外向50分;神经质35分;掩饰程度60分,精神质得分较高,显示学生存在孤独、不关心他人、感觉迟钝、缺乏情感和移情作用等特点;神经质得分较低,表明她基本上不焦虑,常常处于盲目乐观状态。

综合而言,小史属于轻度智障学生,本身各项能力较弱,同时对于自身存在的肢体残疾没有很强的认识,对于肢体障碍可能会带来的就业问题也没有充分的预见性,因此康复主动性不强,需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现状,激发康复动机。

 

三、家校医合作的个别化运动康复方案制订与实施

根据个案的基本情况和前期评估结果,教师、家长、医生共同商议,形成康复方案

(一)个别化运动康复内容及目标

1关节活动度训练

1踝关节背曲训练

背曲训练是指足趾尽力回勾,也就是脚用力回钩到极限位置。学生踝关节背曲功能不足,导致难以下蹲,影响走姿。医生希望通过各类背曲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增大踝关节背曲角度,使之尽量能够不借助外力,独立下蹲。教师希望训练能够让学生顺利通过园艺考试中的下蹲翻盆项目。家长也希望小孩能够在下蹲方面得到进一步的锻炼,能够有能力上外面的公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2踝关节内外旋训练

学生右脚曾经做过相应的手术,踝关节外旋情况有所改善,但相比左脚仍稍差,走路姿势不稳,需要进行右踝关节外旋及左踝关节内旋的矫正训练。医生希望能够矫正右踝关节外旋、左踝关节内旋,教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站姿和步态,家长希望孩子走路能够好看一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2物理治疗

对小史主要采用中频电疗,即干扰波治疗,主要治疗周围性神经麻痹及肌肉萎缩,或用于增强肌力锻炼。小史的左臀肌肌肉紧张,希望通过刺激左臀肌肉群,帮助左臀经脉活络,达到肌肉放松、增强肌力的作用,这有助于学生后续训练及走姿矫正。

3心理辅导

由于大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观判断,康复训练枯燥但需要坚持,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从心理评估可以发现,小史愿意参加训练,但主动性不够,需要康复教师、家长、医生给予情感支持。医生通过给予肯定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努力训练,康复教师在训练中伴其左右,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现状、了解康复目的、培养主动训练意识、树立终身康复信念。

(二)个别化运动康复途径与方法

1训练途径

1在家训练(家长实施)

由于家庭缺乏康复器械,学生主要采用徒手训练的方法,如饭前步行30分钟,饭后散步30分钟,由父亲或母亲陪同;靠墙正确站姿站立15分钟;上下蹲练习15分钟。有时也自己增加一些下肢肌力训练,睡前床上侧抬腿、单脚支撑身体上抬训练,每天20分钟。

2在校训练

在校集中训练(家长、教师、医生共同参与)。每周五下午,两个课时(共80分钟)的训练。一般先由医生对教师、家长进行30分钟左右的个别化指导。随后在医生指导下,教师开展训练,家长学习。训练流程为左臀肌干涉波疼痛治疗仪放松训练20分钟,踝关节背曲训练15分钟,踝关节内外旋15分钟。为维持训练积极性,有时也穿插一些走姿及肌力训练,一般不超过10分钟。

在校日常训练(教师实施)每周一、三下午,一个课时(40分钟)的训练。一般为肌肉放松训练10分钟,踝关节背曲训练20分钟,肌力或踝关节内外旋或平衡训练10分钟。在校训练多为使用校内康复仪器的训练,主要有左臀肌干涉波疼痛治疗仪放松训练、肢关节康复器训练、45度斜板训练、对镜站立或下蹲、平行杠行走等。学生自己也会在校内课余时间,有意识地进行双脚并拢站立,训练踝关节内外旋及踝关节背曲,每天20分钟左右。结合医生的指导建议,还提请学生的体育教师帮助学生在体育课中进行运动康复。同时,发动班级学生共同参与,协助学生练习简单的肢体动作。

2训练方法

1)借助器械训练

l  被动训练

物理治疗:采用干涉波疼痛治疗仪,治疗模式,强度为3,时间20分钟。干涉波疼痛治疗仪可以促使肌肉产生各种不同程度地收缩,有效地增加组织营养及促进循环代谢,使肌肉组织运动,达到运动、活化及治疗保健的功效。

踝关节背曲训练:采用下肢关节康复器,对学生的踝关节背曲进行被动的机械训练,调试被动背曲范围为90度,10分钟一次。由于左脚背曲问题较为严重,适量增加训练强度。

l  主动训练

踝关节背曲训练:45度斜板训练,主要让学生站立在45度斜板上进行主动训练,双脚站直,脚尖向前,主动将身体前倾,加大踝关节背曲训练的力度,使小腿尽量靠近脚背。5分钟一次,训练2次。

踝关节内外旋训练:平行杠行走, 平行杠是由2块有30度斜坡的长木板拼成,中间夹一长条木板,赤脚(也可穿袜)在平行杠上缓慢行走,来回2次为一组,每次训练5组。

2徒手训练

l  主动徒手训练

踝关节背曲训练:学生自己对镜下蹲训练,脚尖向前,身体挺直,看镜中的自己,抓住扶手,缓慢下蹲,缓慢起立,加大踝关节背曲训练的强度。上下蹲练习10次一组,每组约10分钟。

踝关节内外旋训练:学生自己双脚并拢站立,脚尖向前,身体挺直站立,5分钟一组,每次训练2组。

l  被动徒手训练

医生或教师徒手帮助学生进行脚部肌肉的按摩放松;对踝关节进行被动按压,增加关节背曲度以及踝关节左右活动度。此类训练一般10分钟。

(三)个别化运动康复家校医合作策略

通过签定家校医合作协议,开展家校医合作例会,协同评估学生现状,制订家校医合作的实施方案,开展运动康复实践,评估实践效果,形成紧密的家校医合作。

1.签订合作协议 明确职责任务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医教结合的康复,加强训练成效,由学生及家长、康复教师、康复医生共同签订家校医合作协议,共同制订康复方案及日常训练规则,四方均需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相应任务。四方均需要在了解协议意义的基础上,签名承诺,致力于提高学生运动康复成效。小史家长愿意签订合作协议,帮助孩子在家中进行康复。

2定期召开例会 共同制订计划

每周五下午一个半小时,医生、教师、学生、家长一起,围坐一圈,召开医教结合例会。教师、学生和家长就学生每周训练的具体情况反馈给医生,告诉医生训练的内容、时间以及频率。医生结合自己对学生的诊断,提出建议,或维持训练项目,或因变更改训练内容。例会结束后,教师带学生进入康复室训练,医生在旁指导,给予教师、家长意见与建议。

3.加强家长参与度 巩固训练效果

医生、教师协同评估并制订方案,协同进行康复。由于小史家长参与程度较低,只能在周五例会结束后,康复教师将医生建议的训练方法提供给家长,让学生在回家之后,也能够得到延续的康复。同时,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日常记录进行书面交流,互通学生训练实况。在寒暑假期间,教师制订假期康复内容,让学生在学校放假期间,也能够在家长的配合下,完成一部分的康复内容,防止训练反复,巩固训练效果。

 

四、结果

综合康复一年半后,对小史的运动功能进行再次评估,医生的医学评估结果见表3

 

综合两表数据可见,通过一系列的康复学生的运动功能得到改善,在脚踝关节背曲、踝关节内外旋、肌力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能够进行单腿站立的时间有延长,从不能下蹲到能够借助一点手部支撑下蹲。另外,学生肢体方面取得的点滴进步折射到其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在生活自理方面,学生能够不借助外力,缓慢下蹲,自己上公共厕所;在适应学校生活方面,学生在专业考证中自己下蹲操作,顺利考出了园艺专业证书;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以往很少出门的她,能够自己乘公交,行走上下学,并开始注意自己对外的形象;心理方面,学生起先对训练抱无所谓态度,通过家长、老师和医生的鼓励,练习的积极性较高,能够做到自主练习。

 

五、讨论

对大龄运动功能障碍学生进行运动康复,需要从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角度,整合医生、教师、家长、学生多方力量,形成家庭-学校-医院共同参与的康复模式。

(一)要建立家校医合作的外部支持体系

从医学、教育学、心理学出发,整合医院、学校及社区的资源,依托医生、教师的专业能力,培训家长,多方合力,建立家校医合作的外部支持体系,可以使康复更科学,更持久。进入初职校后,学生已经16岁,过了康复的最佳时机,但康复是终身的,整合了医生、教师、学生、家长的多方力量,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二)要协助学生建立自身的内部支持体系

康复过程中要加深学生对康复的科学认识。对于大龄运动功能障碍学生而言,康复极其需要学生自身建立一个内部的支持体系。学生存在轻度智力障碍,需要通过医生、教师对康复知识的不断讲解,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做的康复是什么,康复能够为自己带来什么,康复的注意点等,从而激发学生康复的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康复习惯。相信,当科学的康复成为学生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饭睡觉,那么,学生的康复效果一定会从量变达到质变。

 

 

(作者单位: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