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把握起点
实施教学”主题为例谈区域研修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沈军妹
自2010年9月起,南汇教师进修学院所有职能正式归并于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由此浦东“特殊教育大区”的业务格局再度突破,表现在特教学校的数量增多以及随班就读学校数、学生人数的成倍增长,随之而来,特殊教育领域内教师的研修需求也被一再放大、一再凸显。
因此,探索符合我区特殊教育特点的研修模式,成为了当前工作的根本目标之一。2013年9月至今,我们的研修主题始终围绕在“把握起点 实施教学”这一焦点问题之上。下面就以该主题研修为例,谈谈与此同步探究的“协同研修”新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一、“实地化”与“网络化”协同,拓展研修时空
浦东区域大,学校分布散,教师出行难。参加一次区域层面的研修活动,对于每一个基层学校教师而言,都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他们往往来不及按点就餐,调好了当天的课务,便一早出门赶路。活动结束后,又面临着匆匆返程、披星戴月的尴尬。因此部分教师活动前的畏难情绪、活动中的几许浮躁、活动末的早退心理,多少影响着大家参与研修活动的那一份热情。基于此,为了降低组织工作的难度,我们采用了“实地化”与“网络化”两种形式,开展研修活动。
“实地化”研修,即按地理位置把全区划分为4个研修片区,分片区以某一学校为承办点或某一个会场为集合点开展活动,方便教师就近参与。比如,随班就读方面,以《把握起点 实施教学》的主题研修为例,我们分别在A片的三所学校(新场小学、泥城中学、书院中学)、B片的一所学校(光明学校)、C片的两所学校(德州一村小学、上南二村小学)、D片的两所学校(模范中学、香山小学),就如何基于学生起点,确定教学目标、取舍教学内容、编排教学流程、选择教学方法、应用教学资源、创设教学环境等分主题,开展了有侧重的分步骤的实践研究。每一次活动,在缜密策划下,都能让教师们经历“四个一”,即观摩一堂(或一组)主题实践课,聆听一次中心组成员的主题发言,投入一次主题研讨,专注一次教研员主题实践点评。由此,带来丰实而立体的感知,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从而形成活动反思。
为了拓展、丰富研修活动,我们还利用“浦东教师研修社区”这一网络平台,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平台的网络研修。近两年来,我们以“回看优质资源 也谈主题实践”“从讲座学习《特殊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谈起……”“用‘结合’之思路,看各类特殊学生,找教育教学策略”“结合课例(或活动),分享体会(与经验)”等研修主题,进行发帖与回帖的互动。研修社区讨论吧不限参与时段、互动时长、话题大小、维度疏密,弥补了每一次“实地研修”时间、空间有限的不足,教师们踊跃的发言场面与详实的互动内容,展现了他们对特殊教育的真情实感和钻研精神。
“网络化”研修对“实地化”研修的有益补充,让我们看到,教师研修的组织工作可以有突破传统的革新,可以有不同渠道或载体的挖掘。
二、“区域式”与“校本式”协同,辐射研修效应
“1122”是浦东特教围绕主题进行“区域式”研修活动的传统做法,即每学期召开1次例会,开设1次讲座,组织2次现场课例研讨,开展2次网络互动研讨。“让理念落地,让实践升华”则是每一次“区域式”研修的工作宗旨,其根本在于如何让教师把区域研修的所学所思带回到自己的一日工作中,带回到自己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中,真正接轨并影响于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期初相关教学负责人的工作例会上,我们会整体明确新学期的研修主题(包括分主题),每一次的区域研修活动信息则会通过教育系统内部的局域网及时发布。每一次区域研修活动期间,我们又都会号召基层教师及时消化活动中学习到的,并结合实际加以实践,优化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夯实自身的专业功底。
我们欣喜地看到,虽然区域研修活动是有明确参与对象的,但也有不少学校常常能够巧妙地利用每学期的活动资源开展校本化的研修工作。譬如基层学校,会印发或下载区域研修活动中个别化教学计划等材料,在学校开展相关专题的校本培训与研讨;又譬如潼港小学、唐镇中学、南汇第三中学、爱心幼儿园等会发动指定对象以外的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相应的网络研修中去;还譬如宣桥学校会紧围区域研修主题,有效“移植”于本校随班就读的教研工作,组织教师开展分阶段分任务、细化内容、重在过程的研修;再譬如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我们的研修主题进展到“基于学生起点 应用教学资源”方面,致立学校实用数学组将此作为抓手开展教研组活动,而辅读学校则适逢校传统项目“春华杯”教学评选之际,为了让活动更显针对性、实效性,让区域研修主题更能深入人心,学校智慧地把评选主题定位了“运用多元资源 落实有效教学”。从每一次的文本设计到课堂实践,不难发现,教师们的研修是脚踏实地的,学生们的收益也显而易见。
“区域式”研修与“校本式”研修的有机联动,让我们看到,研修主题的不断深入,研修氛围的有效营造,研修本身的辐射效应是不可估量的。
三、“组织性”与“自主性”协同,养成研修习惯
参与“组织性”研修活动,是一名在职教师应该履行的义务,这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需要。从服从于“组织性”研修到投身“自主性”研修,这是关于研修主体地位的模糊认识到逐步清晰的一个过程。“组织性研修”强调的是有专门的活动场所(实地或网络),有专门的时间周期(相对固定),有专门的主题界定(相对集中),而最明显的特征是有专门的组织部门或发起者,参与其中的教师是一个明确的对象,接受的是贯彻落实下来的一个指令性任务。而“自主性”研修,它预示着研修不再仅仅是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而更是一种发自内心、自觉自愿、无需外力诱导的“以自我为主体”的学习研究方式。
为了让“把握起点 实施教学”主题研修活动能成为一件说得清、看得见、用得好的事,教师发展中心出台了《“把握起点 实施教学”主题实践日常检核表》,分别从“该教学要把握哪些起点?”“如何把握这些起点?”“把握到了哪些起点?”“如何依据起点实施教学?”四个板块来提供教师边实践边反思的内容。研修之初下发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又开展了一次相应的网络活动,分别就“全面推行《检核表》,对于主题实践活动的意义何在?”“你认为《检核表》的具体内容与操作方式是否全面、贴切、可行?”等主题引发教师们的热议。《检核表》对于教师来说,不仅是主题实践的一根“拐杖”,更是梳理教学始末、统整教学思路的一种无形倡议。随着“组织性”研修活动的开展,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会自然而然地联系自身的教学实际,去优化每一次教学设计与实践。在教师的说课中,常常会听到教师基于教材的学情分析、基于学情的教学构思;在教师的课堂实践中,也常常会看到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目标设定,不同的学习过程会有不同的内容赋予、方法指向、资源匹配……而这一研修习惯,正在悄悄促进教师对专业诉求的内省。
“组织性”研修与“自主性”研修的有效对接,让我们看到,区域层面的“组织性”研修引领与启发了一线教师的“自主性”研修,同时“自主性”研修也转化甚至活化了“组织性”研修的成果。
诚然,以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为指导,以浦东新区“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方案为要求,以落实《浦东新区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1016年)》为宗旨,以教师研修需求为指引,开展符合我区特殊教育特点的协同研修模式探究,努力提高不同层面的特殊教育教师(含随班就读教师)的教学能力,还存有极大的实践空间。
协同研修的过程中,还有不少要素需要去“唤醒”,尤其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协同,需要一个健全的、强大的人力保障系统。如何举协同之力,更好地创设教师解决问题或探究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环境,快速有效地达到研修之目标,还需要我们上下一心,携手并进!
(作者单位: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