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2014-2016年)

201418,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2014430,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国家和上海市的特殊教育政策为区域特殊教育发展提供了方向。

十二五以来,长宁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区特殊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率先成立实体的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发挥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管理与服务、研究与指导、评估与训练功能,推动了区域特教发展。为了实现区域特殊教育“国内领先、国际一流”,长宁区特殊教育聚焦医教结合,聚焦融合教育,促进特殊学生生涯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执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以及《长宁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本着“顺天性而教,为了每个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的核心理念,建设实体性质的区域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积极推进医教结合和融合教育,促进特殊教育内涵发展。

二、目标与任务

(一)目标

基于学生生涯发展需求,形成医教结合多样化发展与深度合作、拓展服务对象与延伸服务年限的区域性个性化特殊教育服务的特色;打造全纳教育视野下特殊教育支持团队,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区域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完善从发现开始直至老年残障人士的区域性终身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从而,构建医教结合背景下生涯发展支持模式。

(二)任务

应对特殊学生程度加重、安置形态趋于多样化、类型增多、服务年限向两头延伸所带来的挑战,基于学生差异性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实现医教结合的多样化发展与深度合作。积极拓展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研究与服务范围,延伸残障学生基础教育之外的服务年限。建设实体性质的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提供延续终身的多学科特殊教育综合服务,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

三、主要措施

(一)促进残障学生终身学习的区域特殊教育顶层设计

加强区域特殊教育顶层设计,配套区域终身教育发展需要,以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项目《生涯发展视野下随班就读实验》为抓手,以基础教育阶段为重点,特殊教育服务向两头延伸,以项目化方式逐步延伸服务年限,拓展服务对象,逐步构建0-3岁直至老年的残疾人终身特殊教育服务系统。基于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理念,开展转衔服务的研究与实践,初步形成从学前直至就业、升学的转衔服务机制。特教中心做好区域特殊教育顶层设计,探索区域特殊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开展国际理念的本土化实践。通过委托服务、整合资源等形式加强学前融合、中小学随班就读和高等融合教育的实践,逐步形成从学前融合教育到高等融合教育的区域随班就读学生教育体系。以三个省部级重点课题等项目为引领,促进区域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发展。

操作项目1: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项目《生涯发展视野下随班就读实验》

操作项目2: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长宁特教重点项目《医教结合背景下生涯发展支持模式》

操作项目3: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区域特殊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路径研究》

操作项目4:教育部重点课题《特教学校创建医教结合深度合作运行机制的研究》

上海市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特教学校医教结合多样化发展的实证研究》

上海市教育科研重点课题《视障儿童教育、康复与保健相结合的实践研究》

(二)提供四向度医教结合的多学科特殊教育服务

建设医教结合服务平台,提供支持学生、支持教师、支持家庭、支持学校四向度的特殊教育服务。完善区、校两级特殊教育医教结合专业服务网络,在特殊教育实践改革专家组、特殊教育理论研究专家组的基础上,完善儿童康复科、发育行为儿科、临床心理科、神经内科、小儿耳鼻喉科、儿童骨科、儿童口腔科、中医儿科等专家医生组成的高端医学专家组,形成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区域性特殊教育支持团队,建设医教结合多学科支持服务平台,实现“一校一医”、“一校多医”、“多校多医”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形成特殊学生共病发现与干预的三级预警动态机制。邀请专家医生到特教指导中心坐诊,面向全区特殊儿童家长开展充分深入的咨询服务,为特殊儿童共病问题提供建议。邀请特教专家开展早期干预家长工作坊,为0-3岁高危幼儿提供系统性的家教指导。

每年家医校协同评估、编制并实施学前特殊幼儿康复训练方案,推进家庭康复指导与训练。建设多方合作的评估机制,使用多元化的评估手段对学生、家庭及社会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评估,组织医生、特教专家、特殊儿童、家长、上下学段教师开展幼小衔接、小初衔接转衔评估会议,帮助特殊学生适应新的学段生活。针对有多种或严重共病的特殊儿童,组织特殊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多学科专家,制定个别化健康计划(IHP),提供干预建议。开展残疾人在职培训,邀请医学、艺术等各方面专家开展老年残障人士的医学保健与闲暇系列讲座,满足老年残障人士的终身教育需求。

操作项目5:名医坐堂公益咨询

操作项目6:医教结合转衔评估会议

操作项目7:共病问题多学科研判会

操作项目8:0-3岁高危幼儿家长工作坊

操作项目9:学前特殊幼儿家庭康复指导

操作项目10:残障老人医学保健与闲暇讲座

(三)提供基于学生差异性的个性化特殊教育课程

探索并创新残障学生个性化课程实施方式。以个别化生涯发展支持方案(IEPIFSP,ITP,IHP)编制为着力点,发挥《支持孩子:上海市长宁区特殊学生转衔服务手册》的作用,开展各学段的医教结合转衔评估与课程建设,满足不同对象的个别化发展需求,促进特殊学生生涯发展。

加强学前融合运动特教课程的探索,创编学前融合教育指导手册,开展学前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和康复训练。基于评估开展学前特殊幼儿公益性康复训练,为学前特殊教育需要幼儿提供融合教育支持。编制并实施学前特殊幼儿康复训练方案,依托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IFSP),推进家庭康复训练。

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学校社教结合拓展课程资源。特殊职业教育学校制定并实施个性化课程,以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的目标为引领,制定个别化健康计划(IHP),实施个别化职业陶冶支持计划。根据智障学生职业转衔准备期、关键期和稳定期特点,制定并实施个别化职业转衔计划(ITP),促进“学校人”到“社会人”的顺利转衔。开发针对不同特殊学生对象和不同特殊教育服务领域的各类教材和指导手册,为个性化课程实施提供资源。重视特殊学生功能补偿和潜能开发,以艺术治疗为抓手,依据学生兴趣、能力等差异,开设特制课程、社团课程、区域课程,搭设双特殊学生培育和展示平台,满足不同对象的个别化发展需求。

操作项目11:个别化生涯发展支持方案

操作项目12:个别化职业陶冶支持计划

操作项目13:个别化职业转衔服务计划

操作项目14:双特殊学生培育和展示平台

(四)提供融合教育的多样化安置与支持

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提供“促进生涯发展”的融合教育。根据通用设计理念,试点进行随班就读通用设计的本土化、创新性探索。为每所中小学建设面向全体学生的资源教室,完善中小学随班就读资源教室服务方案、随班就读学生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方案,实施委托服务,为随班就读学生开展教育康复评估并开展训练。拓展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研究与服务对象,设计并实施“超强大脑”项目,为全区中小学开展注意力缺陷多书写障碍、以及情绪行为障碍学生的摸底、评估与指导。逐步组建情绪与行为障碍、注意缺陷多动、书写、阅读、计算障碍等专题中心组,提高教师服务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专业能力。邀请特教、医学专家开展自闭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儿童等家长工作坊,提供家庭教育和干预建议。邀请特教专家、医学专家和教师代表进入随班就读学校,进行随班就读“1+1+X”教学视导,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个别化教育教学。

开展转衔评估,通过学业评估、智商复测、小初转衔会议和资源教学,做好随班就读学生小初转衔服务。通过随班就读教育康复训练、初职生技能展示观摩和初职校新生入学评估,帮助随班就读学生做好从初中到初职校的转衔。联合社区学院针对智障人士开设成人高考的复习班课程,探索智障人士的高等融合教育。

操作项目15:随班就读委托服务

操作项目16:随班就读“1+1+X”教学视导

操作项目17:智障人士高等融合教育

操作项目18: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训练项目

操作项目19: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专题中心组

操作项目20: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家长工作坊

(五)提供“满足家庭需求”的菜单式送教服务

通过教育、妇联、残联、卫生多部门协同保障,围绕家庭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基于送教服务对象障碍程度重、需求差异大等特点探索多样化送教服务的安置形式,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开发并实施康复训练课程、生活品质课程、基础文化课程等三类课程,为不能到校学习的学生提供送教上门、送医上门服务,形成以医教结合为主要支持的多学科服务机制,实现送教上门的全覆盖、高质量,并在义务教育阶段基础上向两头延伸,邀请三甲医院康复师进家庭,为不能到校学习的学生提供送医上门服务,满足重度残障学生的医学康复需求。推动送教服务对象的社区融合,提高其整个家庭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操作项目21:专业康复师进家庭

(六)提供特殊教育特色鲜明的教师特质化发展平台

建设由国际特殊教育新进展、中国特殊教育新进展、区域特殊教育新进展等组成的长宁区特殊教育资源库。通过专家领衔、专家指导,建设特殊教育学科细分的八大专题中心组,开展研讨、调研、合作研究,编制支持手册、开发课程,提高区域特教教师专业能力。立足区域特殊教育发展,以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本,聚焦多类型特殊教育需求学生,开展专家领衔的教师发展项目,每年一轮,注重一对一的跟踪指导。举办区域特殊教育学术年会,分医教结合、融合教育、傅兰雅奖(人物奖、成果奖、艺术奖)专场,形成了长宁区特殊教育学术年会专项奖励机制。邀请医生和治疗师深入特殊教育康复训练现场,合作开展特殊儿童康复个案的研究。开设医教结合360教师研修课程,邀请邀请国际专业康复治疗师、医生为本区、长三角地区教师开展康复技能培训,提高康复实践水平。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合作,开设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康复医学研修班,提高特教教师语言言语等各障碍领域的康复技术。

操作项目22:特殊教育资源库

操作项目23:专题中心组

操作项目24:教师发展项目

操作项目25:特殊教育学术年会

操作项目26:国际康复师技能分享会

操作项目27:康复医学研修班

(七)构建多部门合作的特殊教育集团化运行机制

加强对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的领导,定期召开区域特殊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例会,研究制定医教结合相关政策与制度,定期编辑特殊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简报。领导小组中的各部门整合系统资源,为特殊儿童生涯发展提供医教结合、体教结合、文教结合、社教结合的个性化特殊教育服务,形成多部门合作的特殊教育集团化运行机制,提供更为丰富的特殊教育社会资源。区域整体规划,有效地用好市特殊教育专项基金。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区教育督导范围,定期对特教工作开展专项督导,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操作项目28:区域特殊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简报 

(来源: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