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互动游戏中培养自闭症儿童合作能力的案例一则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杨洁寅

本案例主要通过课堂实践来探索提高自闭症儿童合作能力的行之有效的互动游戏;同时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他们学习合作、分享,并逐步学会悦纳他人;此外,在同伴互动游戏中带动自闭症儿童其他能力的发展,如言语沟通能力、认知能力等。

一、基本情况

峰峰和涵涵与多数自闭症儿童一样,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一定障碍。经评估,他们合作能力的基线水平如下:

1  峰峰和涵涵合作能力的基线水平表

评估项目

峰峰

涵涵

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1

1

能主动参与游戏活动

0

0

能遵守课堂秩序

1

1

能在游戏中保持集中的注意力

1

1

能在游戏中遵守规则

1

1

能与同伴分工合作完成自己分内的任务

0

1

注:采用0-4计分,0表示完全不具备该项能力;1表示具有小部分该项能力,偶尔出现;2表示具有一定的该项能力,需要帮助才能完成;3表示具有大部分该项能力,偶尔需要提醒;4表示完全具备该项能力,可独立完成。

二、训练过程

根据学生的兴趣与能力,教师在训练中所选互动游戏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训练前期的游戏选择主要以他们喜欢的运动和音乐为主;

第二、训练中后期逐步从运动类游戏过渡到较难的建构类游戏和规则类游戏;

第三、在游戏中渗透“轮流”这一基本社交概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互动合作的能力。

(一)运动类游戏

1.二人三足

训练内容:两人并排站,将一根绳子绑住相邻的两条腿,形成“三足”后共同前进到目的地。

在个别指导时,两人都完全不理会老师的指令,如:当老师在指导涵涵如何绑绳子并要求峰峰观看时,峰峰便开始“自由活动”起来,随意走动的同时还时不时闹些小情绪。如此顾此失彼的现象在训练中屡见不鲜,而接下来的三足行走更是困难。严重缺乏合作意识的两个孩子一下子便乱了方寸,没走两步就摔倒在地。

为了使两个独立的个体建立互信、友谊并增加合作的意识,光靠一起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反复实践后发现,将肢体上的接触、言语中的互动全部融入游戏,如要求他们“勾肩搭背”,并且共同喊口令:“1212……”等后产生了更好的效果。原本毫无交集的两人开始有了共同的目标,合作的氛围让他们团结起来,磨合期后的两人步调开始渐渐一致,并十分沉浸于合作成功后的喜悦。

2.仰卧起坐

训练内容:一人仰卧于垫上,做仰卧起坐,一人帮助他压脚并负责数数,结束后报告数目。

峰峰一直都很喜欢仰卧起坐这项活动,但由于身体越来越胖,动作也越来越不规范,若没有人帮他压脚就根本坐不起来。两人在明确了分工后很快就达成了默契,并且两人都很热衷于此项活动,互助的行为也随之偶有出现,如一次游戏中峰峰爬不起来,涵涵便主动伸手拉他。

(二)音乐类游戏

1.小小演奏家

训练内容:每人手执一件打击乐器,如铃鼓、沙锤等,通过节奏演奏,共同完成一首乐曲。

两人都很喜欢音乐,对于节奏的把握也比较准确。因此设计了《小小演奏家》这一游戏,以利用他们的长处来增加彼此的亲密度与合作能力。

刚开始,两人都很被动,需要老师手把手指导才能完成,且两人的注意力都很不集中,往往手在动而眼、嘴都在干别的事情。随着对游戏的渐渐熟悉以及对乐器使用的逐步熟练,他们可以分工演奏各类打击乐器了,并十分享受与同伴共同演奏这一过程。有一次,峰峰还做起了小老师,将铃鼓递给涵涵的同时还把着他的手来演奏,等教会涵涵后自己拿起了沙锤,与他一同演奏起了歌曲。

2.小小表演家

训练内容:两人在歌唱的同时配以形象的动作来共同完成一首歌曲。

峰峰和涵涵只有在欣赏音乐或是唱歌时才会表现出最安静、注意力最集中的状态。刚开始训练时,教师选择的都是一些相互拍手、拍肩的活动,他俩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原先经常表现出的躁动、焦虑都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响亮的歌声与开心的笑脸。

    进入下一阶段,教师选择的多为礼仪、交往方面的歌曲,如行为规范歌、找朋友等。旨在让他们享受音乐的同时体验交往的乐趣,从而增加互动的热情与合作的意识。目前,两人能够在音乐游戏中互动,但主动性并不强。往往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得特别好,而自由活动时却少了些积极性。

(三)建构类游戏

1.我们一起做

训练内容:与同伴分工合作完成一项作品,如一起完成一幅画,一起拼图等。

刚开始时,两名学生的参与性都较低,常常说一说才动一动。而在一段时间的教师参与与引导后,两人均对此项游戏产生了兴趣。游戏中涵涵的表现略胜于峰峰,在完成自己部分的同时还偶尔能伸出援手帮助峰峰,两人间互帮互助的氛围正悄悄形成。

    最后,两人在游戏中的语言交流极少,通常都需要老师的引导。随着训练的深入,涵涵渐渐有了与峰峰交流的意识,但他不会主动表达,经常在询问老师这样做是否正确后才对峰峰说出。比如峰峰开小差时涵涵想让他认真游戏,便会询问老师:“叫峰峰一起做?”在得到肯定答案后他便主动帮助峰峰进入游戏状态。

2.叠叠乐

训练内容:两人轮流将积木垒砌,并保证整齐不倒。

峰峰和涵涵均对此游戏很感兴趣。刚开始时,两人自顾自地垒砌积木,根本无视对方也无视教师“轮流”和“等待”等指令。为了能更快更好地引导他们参与游戏,教师特意编写了一些简单的口诀:峰峰搭完涵涵搭,涵涵搭完峰峰搭……再配以游戏规则说明以及单独操作训练后,两人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在叠完一块后能主动让对方继续叠放。在此游戏中两人初步形成了轮流的意识。

(四)规则类游戏

1.接力运输

训练内容:儿童们站成纵排,一人手拿玩具跑向终点,将玩具放入终点的篮筐后跑回并与后一人击掌示意;后一人则继续拿玩具跑向终点篮筐,如此往复,直至将所有玩具运输完毕。

两人都非常热衷于体育活动。刚开始时,他们由于过度兴奋时常乱跑,慢慢适应后便有了极大的进步。游戏中,两人都能够直观地看到下一名游戏者是谁,再经过老师的指导,很快掌握了轮流接力的游戏规则。此外,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还能为对方鼓劲加油。渐渐地,两人形成了积极、配合、流畅的游戏氛围。

2.下棋

训练内容:两人各执一棋子,掷骰子决定行走格数。两人轮流进行。

峰峰和涵涵在上述游戏中初步形成的“轮流”概念为完成下棋游戏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游戏中,涵涵兴趣很高,注意力也非常集中。而峰峰却只能坚持四五轮,时间一长就没了兴致,时不时地要开小差。每当此时涵涵就会让老师提醒峰峰继续玩游戏。

下棋游戏中,两人的“轮流”并不是完全自发而流畅的:涵涵对“轮流”的概念掌握得相对较好,偶尔不知所措时只要老师一提醒便能够继续游戏;而峰峰掌握得相对较差,整个游戏过程都需要老师提醒,且提问下一个游戏者是谁时他也经常会弄错,这也可能和他注意不集中有关。

三、训练成效

2  峰峰和涵涵训练成效表

评估项目

峰峰

涵涵

训前

训后

训前

训后

游戏中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1

2

1

3

能主动参与游戏活动

0

2

0

2

能遵守课堂秩序

1

3

1

3

能在游戏中保持集中的注意力

1

2

1

3

能在游戏中遵守规则

1

3

1

3

能与同伴分工合作完成自己分内的任务

0

4

1

4

 

从峰峰和涵涵的训后评估来看,两人均能积极参与游戏,并初步形成了互动合作的良好氛围;从日常生活来看,两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与他人沟通的意愿,并能在同伴的带动下与他人进行互动、合作。其主要表现为:

(一)学生喜欢个训,能积极合作完成感兴趣的活动

经过此阶段的训练后,两人愈发喜欢个训了,训练中他们俨然成了小主人,对自己感兴趣的运动和音乐游戏具有很高的主动性,往往只要老师一提到活动名称就能主动分配好各自的任务并合作完成;而对于那些并不熟悉和喜爱的游戏,他们也不会像集体课堂中那样开小差或是扰乱秩序,而是尽力按照老师的指令去互动。

(二)学生在互动游戏中渐渐产生了主动行为

    峰峰和涵涵的主动性比较差,经过此段时间的训练后有所进步,原本全由老师安排的课堂偶尔会出现一些主动行为,如某次“接力运输”游戏中,两人反复练习了很多遍都感觉很累,不想再进行游戏了,于是峰峰就用很简单的语言要求老师:“想要听音乐,不跑了。”有时甚至上课前两人就把自己想玩的游戏材料放在了桌上。

(三)学生对规则有了一定的认识,具有初步的合作和谦让意识

    自闭症的特征之一就是社会交往能力差,除了生理因素的影响外,还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通过训练后,峰峰和涵涵能够运用口诀掌握游戏中的“轮流”概念,具备了初步的谦让和规则意识。此外,在规则游戏中他们能够知道“一人无法玩,需要两人的配合才能玩”的规则,因此他们能够根据人数选择合适的游戏,如一人时可以唱歌、阅读,两人时可以下棋、做运动等。

四、反思

(一)训练成果需要注重迁移、泛化

训练中经常存在这样的问题,单独训练时两人都非常熟练,而同伴活动时却又回到起点。如“叠叠乐”游戏时,两人单独训练后能够与老师轮流叠放,而他们两人游戏时却又不会轮流了。因此,如何将学习成果保持并迁移、泛化到别处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二)持续训练效果更佳

由于自闭症儿童学习能力较弱且本次案例训练时间较短,所以成效并不十分明显。此后的训练非常重要,使他们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习得更多合作、交往的技能。

(三)注意儿童的情绪和注意力

每当自闭症儿童情绪异常或是注意不集中时,训练效果不佳。因此,不妨在他们不愿意配合时适时放松,待其情绪稳定后再进行训练,往往效果更好。


(作者单位:闵行区启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