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结合促进残障学生康复”项目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蔡红梅

 “医教结合”是近几年主导特殊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也是基层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基本趋势。面对辅读学校学生残障类型日趋复杂多样、障碍程度不断加重、专业康复需求逐年增加、现有师资队伍的康复知识与能力不能满足学生康复需要等问题,我校以“学生康复需要、教师发展需要、学校办学需要”为出发点,积极挖掘并整合区内康复资源,在 2013年与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签订残障学生康复项目合作协议。

通过建立医教结合合作基地,针对脑瘫儿童、言语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唐氏综合征儿童的残障特点,最大效益地利用医院医疗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我们构建了学校与医院康复训练相结合的“医教结合”模式。在残障学生康复项目实施中,我校医教结合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显著。

一、多途径康复补偿学生缺陷

医院在康复诊断、评估、指导等层面的专业性是特殊学校教师所不能比拟的。为发挥医院康复优势,达到医学与教育之间在理念与干预手段等方面的有效整合,我校积极探索学生的康复形式,开展康复训练。

1.上门去康复

使障碍得到康复、缺陷得到补偿是特殊教育的目标之一。为使学生得到专业康复训练,我校对一年级学生开展“上门去康复”的活动。每周一下午,一年级学生在老师和家长陪同下前往康复中心进行康复。康复过程中,医生通过前期评估确定学生需接受的康复项目和内容。而后,在认知、感统、言语等几方面开展康复训练。每个月,医生对学生进行定期评估,以及时调整康复内容和进度。在“上门去康复”活动中,我们引入家长和教师陪同制,目的是便于医生第一时间与家长和教师沟通训练情况,提高训练有效性。“上门去康复”活动开展至今,得到医院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配合,一年级8名学生通过一年的上门康复,在认知、感统、言语等方面取得了获得明显进步。

2.康复进校园

时任上海市长的沈晓明在《我为什么提出特殊教育的“医教结合”理念》一文中指出:基于医院的康复治疗模式并不符合先进的医疗模式,也不适应特殊教育的需要。为有机结合康复治疗和学习,发挥康复治疗为教学服务的功能。在阳光康复中心儿童康复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校于2013年开始开展基于学校的“康复进校园”活动。每周二,由阳光康复中心安排经验丰富的康复师到学校对部分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情绪障碍儿童进行专业康复。康复过程中,个训教师积极协助康复师对学生实施运动、言语、认知、情绪与行为等综合康复,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多形式培训提高教师康复能力

学校现有在编教师39人。特教专业7人,占17%;经职后培训具有普转特双证的教师18人,占64%;有康复背景教师为0。从这一数据可看出,学校现在大部分教师持有特教上岗证,但医学康复这一块比较薄弱。医教结合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同时又要具备一定的康复知识和能力。在“医教结合促进残障学生康复”项目的助推下,我校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教师培训,逐步提高教师康复能力。

1. 全员培训普及康复意识

学校根据需要开出教师康复培训内容“菜单”,院方根据“菜单”需求精心安排康复专家到校进行全员通识培训。从2013年至今,我校共开展了“脑瘫儿童病理知识及康复器材使用”“自闭症行为训练”“特殊教育教师构音测量与训练培训”“医教结合下特殊教育教师言语康复能力培训”“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等培训。借助这些通识培训,初步拓宽了教师的康复视野,增强了教师对各类特殊疾病、治疗与康复的认知度,了解了各类康复器械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康复意识和能力。

2. 分类培训提升康复能力

随着“零拒绝”的提出,学校所招收的学生的残疾类型日趋多样化。为满足不同残疾学生的康复需求,使康复训练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在普及性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培训专业性,开展因需分类、分层培训。学校向个训教师发放“松江区辅读学校个训教师自我发展意向和规划”表,结合学生康复需求,将个训教师从脑瘫康复、自闭症康复、言语康复等几方面进行分类,开设了“脑瘫儿童康复”“自闭症儿童训练”“言语矫治与康复”三类小班化培训。每次培训时,康复医生以学生为对象进行康复示范,边操作边讲解,让教师在实践体验中学习肢体康复器材的正确使用、精细动作训练操作要领等技能。同时,我们也会定期到医院进行实习,通过现场观察康复实例进一步学习作业疗法、运动疗法。通过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培训,提高了个训教师开展肢体康复、精细动作训练的能力等。

三、多平台搭建提升家长康复意识

特殊学生的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才能切实有效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发挥教育康复功能。我校以家长学校为切入点,以康复中心为抓手,搭建各种平台,努力提升家长教育意识,发挥家庭康复作用。

1. 专家讲座形成家庭教育的意识

我校地处郊区,部分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薄弱,教育观念落后。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养仅停留在吃饱穿暖层面;更有一部分父母宁愿做“甩手掌柜”,孩子的一切生活学习都由年迈的爷爷奶奶负责。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到位,是阻碍学生成长的因素之一。为了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意识,学校定期邀请残联、康复医院专家进行政策宣传和康复重要性等知识普及。

这两年,学校陆续向家长开展了“家庭中的康复”“我们能为孩子做什么”“生活中的康复技巧”等介绍,通过这些专业介绍,部分家长进一步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以一年级学生小郁为例,他是个自闭症孩子,一直由爷爷奶奶养育,从未进行过任何康复训练。在一次康复政策宣传中,得知办理阳光宝宝卡可前往定点康复医院进行康复,同时还可享受一定康复补贴减轻家庭康复压力后,他爸爸找到学校,请求学校帮助办理,学校当即联系了残联相关部门为其进行了办理。现在,小郁每周三次会到专业康复机构进行认知、言语和感统康复训练。康复一年来,小郁在言语、动作协调性等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2. 榜样学习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更是一面旗帜。为了调动家长的教育积极性,学校开展“身边人说身边事”活动,让在校内甄选出来的重视家庭教育的代表和由阳光康复中心推选的家庭康复成功代表进行现场演说。当优秀家长们通过亲身事例诉说着:我的自闭症孩子学会了游泳;我的孩子学会了走路;我的孩子进入高一级学校;我的孩子找到了工作时,其他家长都受到了鼓舞,看到了来自同伴的成功,感受到了来自同伴永不言弃的精神,体会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榜样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在家长与家长的交流中,很多信息、很多经验得到分享,也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少走了弯路。

3. 实践体验感悟家庭康复的作用

对残障学生而言,家庭教育中家庭康复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何让家庭背景不同、父母学识水平不同的家庭最大效能地发挥家庭康复的作用?我们利用寒暑期开展家庭亲子康复活动,分批、分期组织家长带着孩子到康复中心进行亲子康复。在活动期间,康复师先对家长进行康复知识讲解,再进行现场康复操作。在家长对孩子开展康复的过程中,康复师可以即时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导家长正确开展康复。通过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家长深刻体会到家庭的康复作用,部分家长的康复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几点思考

1.散点式康复服务不能满足学校康复需求

目前康复中心给予的支持性康复力度还属于散点式状态,服务力度小,服务面也窄。目前,学校能参与“上门康复”“校园康复”的学生人数仅占全校学生人数的12%。存在的客观原因有两点:康复中心康复任务重,能安排出的康复师非常有限;康复中心与我校相距数十公里,交通往返不便,无论是医生上门送康复或是学校安排去康复都存在困难,无形中限制了康复次数和时间。针对这一情况,在今后的康复中,我们将发挥家长的作用,对于那些离康复中心近、交通便捷的孩子可由家长自行接送前往,这样就能大大扩大康复辐射面,使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到专业康复中。

2.进一步挖掘专业资源为医教结合服务

现有学生的康复需求仅仅依靠一家专业机构根本满足不了。学校必须进一步梳理区内资源,甚至走出本区,以挖掘更多的专业资源为医教结合工作服务。下一步,我们将与残联有关部门合作,将由区乐都医院康复中心牵头,整合方松街道社区医院康复部和小昆山镇社区医院康复科的力量,开展下一步的医教结合工作。

(作者单位:松江区辅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