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每一位残障儿童创造更幸福的未来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上海市第三届特殊教育科学研究获奖成果论文集》序

苏忱

 

当第三本上海特殊教育的科研成果集与大家见面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喜悦,为上海特殊教育的发展,更为上海有一批可爱的特教工作者而感到自豪。

作为参与本届优秀成果评选的人员,先睹为快,有机会阅读所有的参评成果,学到很多。特别是结集成册的获奖成果,更是体现了本市乃至全国近些年来特殊教育研究的水平和发展趋势。个人认为本届特教优秀成果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 研究内容丰富,人员参与面广

上海特殊教育科研成果单独设立评审源于2007年,2011年进行了第二届,本次是第三届。从发出通知到申报截止期,短短三个月中,举办方上海市特教研究所和上海市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一共收到了申报的成果77项。成果送报单位涵盖了本市17个区县所辖的各种特殊教育单位、学校与部门,也包括了市级研究机构的相关部门。申报成果包括8个门类,其中涉及智障教育28项,听障教育7项,视障教育1项,全纳教育21项,脑瘫教育2项,自闭症教育7项,职业教育9项,其他类2项。从8年前首届参评成果的33项,到第二届的52项,到第三届的77项,参与研究的队伍越来越庞大;申报成果的数量越来越多;研究内容越来越广泛,成果越来越丰富。

二、 围绕工作,共同面对难题

特殊教育研究的对象千差万别,研究的内容种类很多,但在特殊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工作重点,也都会有一些热点问题、瓶颈问题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研究内容。本届成果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主题词就有不少,比如“医教结合”、“个别化教育”、“自闭症儿童”、“初职教育”、“心理健康”等等。针对自闭症儿童,8项一等奖的成果中,就有2项共同研究这类学生,或从多元化干预教育体系构建,或从贴近这类儿童内部世界的自助课程创设,都在努力寻求适合自闭症儿童健康成长的方法与路径。同样针对着已经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即将走进社会的特殊青少年,初职教育研究也精彩纷呈。岗位要求和特殊的融入社会的能力培养是他们的立身之本,也成为许多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重点。“医教结合”在不同的成果中反复提及,大到一个地区,小到一类学生中的个体。从中,我们可以感知本市特殊教育的发展与研究已经上升到比较高级的阶段,已经打破了教育圈中独自耕耘的局面,从而形成了教育为主、医学介入、关注个体、合作共进的特殊教育新格局。

三、 研究体现特色,贵在长期探索

    认真阅读这批研究成果,特别是一些比较优秀的成果,都会有“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觉,即成果是新鲜出炉的,但与本校、本单位长期关注的问题,坚持研究的内容有着紧密的关系。如《辅读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多元化评价系统的研究》就是华师大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继上届优秀成果《中重度智障学生生存教育社会化课堂的实践研究》后的延伸研究。又如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障学生职业潜能测量》也是坚持长周期研究后取得了新的进展。这些成果还可以举出不少,但都显示出一种健康的研究状态:研究需要坚守,坚持长周期,解决真问题。

 

研究为了促进工作,研究为了提升特殊教育的品质,研究为每一位残障儿童创造更幸福的未来。当然,特殊教育工作者也在这一过程中加速了职业化、专业化的成长步伐。向你们致敬!也向为本届成果评选付出辛勤劳动的特教研究所的同志们致敬!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民办高等学校督导专员,上海民办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原上海市教委科技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