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推医教结合,助残障儿童插上腾飞的翅膀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张朝晖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设备的改善不代表优质的特殊教育质量,特殊教育必须探索出比以往更科学、更有效的模式和方法。2011,上海市教委提出了“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的特殊教育新模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校积极采取行动,从理念指引到行动落实,从专业评估到师资培养,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努力使每一个残障学生的身心都得到最好发展。

一、明确内涵,坚定信念,构建学校发展软环境

先进的理念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学校领导与教师对“医教结合”内涵的理解与认同程度、学校的整体文化氛围,会直接影响“医教结合”理念实施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1. 明确“医教结合”内涵

开展“医教结合”使教学与康复治疗的有机结合成为可能,开展“医教结合”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教师与医生开展合作教学,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医生也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学知识。但就我区的情况来看,很难实现这种理想的合作模式。我们发现,开展“医教结合”,既要有相对稳定的医生资源,更要有专业的教师队伍。学校目前能做的是:借助医生的专业评估,全面了解残疾儿童的障碍及学习能力,因材施教,按需施教,补偿学生缺陷,开发学生潜能;借助医生的专业培训,培养一批专业的教师(不仅仅是康复训练师,更是全体教师),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和康复,提高教育精准性,使每一名残疾儿童都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2. 构建学校核心价值观

一所学校在内涵建设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外界影响而迷失方向。究其原因,就是学校在进行多方建设时,教师们缺失了学校建设的价值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区内唯一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来自各方的影响,在实施“医教结合”工作时,我们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此,我们基于特殊教育的性质和学校文化的传承,经过若干次讨论,把“爱和善良”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各种载体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使“爱和善良”成为教师的精神支柱,从而使“医教结合”工作更加深入人心。

二、优化设施,完善制度,支持教育与康复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进的设备往往可以在训练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完善的制度也将保障我们的教育与康复工作顺利开展。

1. 落实硬件设施建设

2011年,学校在“校安工程”改造时,除了改善教室的硬件环境,为每间教室安装了“交互智能平板电脑”, 配备了相关的教学具用于教学外,还根据市教委教学与康复设施设备装备标准,重点改善了“医教结合”个别化康复训练的训练室环境,引入了个别化康复训练的专业设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新设备的功用,我们除了要求供货商确保产品质量外,还要求供货商将售后服务落实到位,邀请培训师来校为教师进行相关培训,让专业化设备得到科学有效的使用。

2. 完善康复训练制度

新的康复技术和康复设备可以使特殊儿童的康复效果得到极大提升。为了保证康复训练的效果,学校针对康复训练教师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方法。如:做好康复训练对象的资料收集工作,保留初期影像资料,填写好训练登记等文本资料;根据康复训练记录表的评估内容,对康复训练对象进行定时、定点观察、测试、记录,做到评估准确化、对象了解化。康复训练组组长和相关领导要做好训练的管理与检查工作,并组织好组内的教学研讨活动和集体备课、评课活动。

三、完善评估,强化研究,提高特殊教育精准性

建立严格的评估程序和规范化的评估,有助于准确把握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类别及程度、发展潜能与缺陷,从而为他们制订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系统的康复训练计划,使他们能够在最佳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1.落实医学评估与诊断

我们积极与医疗部门联系,开展教育与医学的合作。主要合作内容包括以下几项:成立了由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专家及家长组成的入学鉴定委员会,对残障儿童的发展状况进行整体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残障儿童提出安置与个别化教育建议;邀请医学专家,定期(每隔两年)对在校学生进行诊断与评估,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障碍类别及程度,准确把握学生的发展潜能与缺陷,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康复。我们还与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的团委签约共建,在教师培训、康复训练、学生评估以及医教结合课题研究方面开展合作。

2. 开展“一生一档”的实践与研究

我校学校立足自我,借助专家智慧,自主开展评估的研究工作。我们在低年级试点进行“多对一”的个别教育,并把“一生一档”作为教育教学的专项问题予以重点研究。我们的“一生一档”研究,不仅仅是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记录,更注重的是教师对每一个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关键性”表现进行记录,重视评估,重视改善与调整,通过这些记录使老师、家长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优势与缺陷,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与康复。

四、科研引领,实践探索,推进学校的课程建设

落实“医教结合”理念,还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科研引领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我校先后确立了《基于特殊教育“快乐活动日”运行机制与策略的研究》、《中年级智障学生数学游戏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等上海市特殊教育课题以及《特殊儿童课堂问题行为矫正与改善的实践研究》、《运用绘本改善智障学生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实践研究》等区级课题,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加强我校的课程建设。

基于对上海市培智学校课程纲要的解读和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我校开发了校本化的“半日活动”课程,包括七巧板、飞行棋等10门以补偿学生缺陷为目标的游戏课程,以及手工、葫芦丝、花卉盆栽等18门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标的兴趣课程。这一系列课程面向不同障碍程度的学生,既能补偿智障学生的缺陷,又能促进智障学生身体各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智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帮助智障学生增强自信,获得快乐。

五、加强培训,提高认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医教结合背景下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的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康复医学知识和康复训练技能。我们采取了“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策略,有计划地培训教师的专业训练技能。

“送出去”就是对在职教师进行医教结合理论与技能的培训,根据教师所任课程选择相应的进修和培训方向,选择部分骨干教师外出学习相关的医教结合理论与技能,如自闭症儿童的干预、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感统方面的训练等。骨干教师培训结束后,以“兵带兵”的形式在校内开展培训和讲座,让先进的理论和技能惠及每一位教师,最终惠及每一位学生。

“请进来”就是运用身边的资源,积极与医疗部门、特教专家等联系,将康复训练和专家培训“请进来”,让专家进入课堂,为学生进行康复训练;让专家与家长面对面,解答家长的困惑。对于那些身体重度残障的学生,我们在送教上门的过程中,也定期安排一些医务人员随队上门服务。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开拓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回顾过去几年,在“医教结合”理念的推动下,我校对于残疾学生的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但由于我校地处上海远郊,尚缺少为“医教结合”做支撑的专业化资源,信息相对滞后,专家资源相对稀缺,拥有专业化康复技能的教师也严重不足等,这一系列难题也确实阻碍着我校“医教结合”工作的发展。

有困难才有挑战。我校全体教职工在“爱”和“善良”为核心的学校价值观的引领下,牢固树立“医教结合”理念,以促进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己任,积极探索,认真总结,通过“医教结合”的模式和方法,因材施教,按需施教,补偿残疾学生的缺陷,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到最佳水平。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改变残疾学生因残疾而不幸的人生,为他们的成长插上腾飞的翅膀!


(作者单位:金山区辅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