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适合每个残疾儿童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贾炜

今年6月,为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发布了《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提出近阶段上海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并且将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纳入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内容,新形势下,在开展特殊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实现转型发展,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

一、明确目标,推进内涵建设

上海特殊教育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特殊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得到提升,办学条件持续改善,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医教结合研究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为残疾儿童提供针对性服务的质量和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上海特殊教育在新一轮发展中,应当把特殊教育的发展重点聚焦到内涵建设上来,更加关注残疾儿童的身心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水平的提升,使特殊教育能够切实满足每一个残疾儿童的发展需求。

二、完善体系,促进协调发展

上海已经基本建立从学前到高等教育、普特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基本满足了残疾儿童的入学需求,但各学龄阶段、各种安置方式之间发展不平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努力促进各学龄段之间、各种安置方式之间协调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义务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学前、高中阶段和高等特殊教育。要开展学前特殊教育设点布局,探索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的多样化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充分利用普通高校的资源,拓宽招收残疾人的专业。要进一步完善随班就读管理制度,开展资源教室建设和普通学校专职特教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发挥专业服务机构的指导作用,要研究制定送教上门工作制度,规范对送教上门工作的管理,为送教上门学生提供针对性服务,整体提高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教育质量。

三、医教结合,健全管理机制

医教结合是上海特殊教育的一大亮点,经过四年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四位一体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运行机制,在下阶段的工作中,要在全市推广试点区县的成功经验,深化医教结合研究,进一步健全多部门合作的医教结合工作长效机制,加大教育机构与医疗机构、教师与医生的合作力度,充分发挥各类特教指导中心的作用,不断提高指导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完善上海市特殊教育信息通报系统的功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每个残疾儿童建立电子化个人档案,实现从发现开始的跟踪服务,提高医教结合服务的有效性。

四、专业引领,深化课程改革

特殊教育课程改革要坚持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不同残疾类别、不同残疾程度学生之间的差异,使课程适合每个残疾儿童。

要开展学前教育、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不同安置方式残疾儿童课程纲要和实施指南的研究与开发,形成具有上海特点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要开展对残疾儿童多元化评估研究,增强医学评估和教育评估的结合度,建立入学评估——入学后评估制度,将评估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要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医教结合背景下课程实施的新方法、新途径,聚焦残疾儿童的个体差异,注重开发残疾儿童潜能,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残疾类别学生的特点,采取教育与医学相结合的手段,综合利用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社会等各种资源,开展个别化教育,促进残疾学生个体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