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座谈会校长发言摘要

今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市教委等八部门制订的《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为了及时学习贯彻文件精神,1213日,上海市特教研究所组织本市特教学校校长分批召开座谈会,黄浦区教育局潘敏虹科长出席了座谈会并发表感言。校长们围绕“计划”提出的任务和措施,结合本校情况展开了热烈讨论。限于篇幅,本文节选校长发言的部分内容,供交流学习。

  一、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校长们围绕《特教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建立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工作管理规范,稳步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满足各年龄段、各类残疾人接受教育的需求”展开了热烈讨论。

长宁区初级职业学校沈立校长:

“我校以融合教育理念为指导,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深化支持式课程开发与实施,为师生生涯发展提供支持,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具有教育与康复、转衔与服务功能的特教学校,促进学生的社会融合与终身发展。

具体如下措施:1.促进教师自我发展,优化“2+X”教师队伍结构;2.加强德育特色建设,完善支持式德育校本课程3.实践有效课程领导,积极探索个性化教学实践4.搭设体卫艺科平台,实现学生展现自我的梦想;5.提升科研信息实力,努力发挥引领与保障作用;6.完善课程资源保障,营造安全环保的绿色校园。 重点推进两个项目:初职生生涯发展支持手册的编制与使用;智障学生个性化课程方案制定与实施。”

金山区辅读学校张朝晖校长

“随班就读工作的成效到底如何,关键是校长以及随班就读的教师的意识以及对随班就读的重视程度。为此,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对随班就读的教师培训。同时举办随班就读的教学评比、论文评比及先进评选。

送教上门有别于‘送温暖’,开展送教上门教育教学研究,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程度和学生的需求,调整送教的频次和送教服务的内容。

重点开展对学生的‘一生一档’的研究,关注残疾学生的身心的整体发展,将评估贯穿教育的全过程,积极推进形式多样的评估。”

浦东新区致立学校宋晴丹校长:

“我校将进一步规范送教上门工作:将送教上门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中,在管理制度、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方式、教育教学方法、资源建设等方面加以提高。开发融合教育实践基地,培养学生融入社会和终身发展的能立。开展基于评估的个性化教育,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科学发展。增强保健服务的专业性:卫生室配备专业康复师和专业营养师,建立健全学校保健工作制度,科学规范学校的保健服务工作。”

静安区南阳学校施凤校长:

“我校进一步与普校合作,建立普特学校‘走读制’。普校有学生送过来,我们有学生送出去。一方面,利用特教的专业性,对区普校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开展了评估与干预;另一方面,普校向我们学生开放美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课程,让有潜能的学生也能参与普通孩子的学习活动,增加他们的社会融合度和提高自信心。”

二、积极推进医教结合

上海近年来在“医教结合”方面有许多探索和实践,怎样继续深化医教结合工作,为各类特殊儿童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是需要校长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闵行区启音学校牛丽君校长:

“《三年行动计划》凸显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作为基层聋校,如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我们觉得首先要做的是加大力度推进医教结合,针对不同需求的听障学生,学校加强与医院的合作,开展科学的医学评估和诊断,并根据诊断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和康复需求。”

嘉定区成佳学校杨惠明校长:

“我校以学校的龙头课题为引领,围绕医教结合的相关内容,积极开展课题研究。通过教研结合,提高个训课、康复科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康复能力。探索家校配合的康复模式,树立家长的康复意识,提升家长的康复技能。

奉贤区惠敏学校鞠雪华校长:

“我校以《双溪心智障碍儿童个别化教育课程》为蓝本,结合实际,共归纳出了感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生活自理等七大领域27项技能97个目标,设计制定了《惠敏学校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课程评估量表》。医生、专家们通过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及时给出了指导建议。学校对每位学生形成一份评估报告,包括儿童及其家庭的基本资料,分析出学生七大领域能力的优势、弱势。学校协同各学科教师、家长及专家、医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长期目标、细化短期目标,为学生量身定做一份属于他们的个别化教育计划。”

青浦区辅读学校陈建军校长:

“完善学校与医疗机构对口合作机制。切实提升自闭症研究基地、脑瘫康复训练研究基地、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研究基地的质量,充分发挥指导医生队伍的作用,进一步探索医教结合片区结对服务机制,增进教师与医生的合作。

建立多层次互动的医教结合服务机制。充分依托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在日常管理、专业评估、业务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学校与区特教指导中心、医疗机构、市视障听障教育指导中心的合作机制。

增强保健工作的针对性。加强相关疾病的观察与护理、合理的饮食与营养、辅助器具的使用与维护、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做好保健服务工作。

增强教育评估与医学评估的结合度。严格执行入学鉴定安置制度,在实施入学评估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形式多样的教育过程评估,将评估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上海市第一聋校陈琪校长

“深化医教结合,推进综合康复。加大与医疗及专业机构的合作力度,对学生实施涵盖WNVBOTVINELAND 全方位的科学评估,‘导航’每一位学生。试点驻校医师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医教结合服务。加强第一听障教育指导中心功能辐射,完善运作模式,开展市级课题《小学段随班就读听障生班级融合现状调查及其改进对策的研究》的研究。

浦东特殊教育学校周美琴校长:

“在认真学习‘计划’后,我深深感到真正的特殊教育不仅是服务于一时,而是一个终身的事业,需要社会多方多力地深入合作。并且各个社会机构都必须将服务理念切实地渗透到实践中,才能有效保证专业化服务体系的运行。就医院与学校来说,彼此的合作不仅是‘一纸合同’,而是双方作为两个独立的职能部门共同投入、共同承担为学生服务的使命。使命式的合作促发医学与教育理念的融合,推动康复与教学模式的联结,产生智慧与爱的能量,在不断创新中切实提升为残障儿童服务的水平。

三、深化特教课程改革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直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需求。怎样加强特教学校课程建设,创新课程实施方式,满足残疾学生个体受教育的需求,引发了校长们热烈的讨论。

上海市聋青技校杨七平校长

“作为上海市唯一一所对聋人进行高中阶段教育的学校,如何深化聋高中课程改革?我校目前的抓手是‘构建能满足不同层次聋生需求的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随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多重残疾学生的入学,同一年级学生学业水平差异悬殊。因此,学校决定组织全校教师‘构建能满足不同层次聋生需求的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主要措施如下:1.结合学生不同学科学业水平的测试、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认知能力的测试等评估测试成绩,以学科为单位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2.组织教师以原上海聋高中各自学科的课程标准为蓝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初步分四个层次修订编制。3.组织教师对不同层次的课程标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预设、教学评价等四方面进行分解细化,以便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4.以不同层次的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教学实践,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如果这四步都能认真踏实完成的话,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参与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一定会得到大力提升。当然,最终受益的是学生,他们将来进校后可从自身实际水平出发选择合适的课程,实行一人一课表、走班式学习。这样,学校将实现为每个聋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实现让每一个聋生在聋青技校都‘上好学’的梦想。

华师大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蒋莉琴副校长:

在何校长的引领下,我校致力于特殊学生的生存教育的课题研究,学校继上海市市级重点课题《中度弱智儿童生存教育课程与教学》、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度以上弱智儿童生存教育课程与教学’、上海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课题‘中重度智障儿童生存教育社会化课堂的实践研究’和上海市‘十二五’课题‘辅读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多元化评价系统的探索研究’的生存教育系列研究,通过以上四个课题研究,学校编制了54册校本教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构建了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化课堂支持系统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学校的生存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获得了很大提高。在未来的三年中,我们以《基于新技术的辅读学校生存教育课程与教学重构的实践研究》为着手,研究学前教育的课程与教学、九年义务制中重度班课程和教学的探索以及职业教育的学生支持式职业教育的个案研究。”

浦东新区辅读学校王英校长

“我校通过德育课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我们以上海市特殊教育课程纲要为指南,做好校本化实践,将学校课程进行十二年的统整和开发,争取每年都有新的课程服务于学生。提升教师计划,培养一专多能的特色教师。我们通过评估重新规划学校课程,建设个性化的课程,实现让每个孩子得到适切教育的目标。通过制定检核表科学有效评价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课堂质量。”

普陀区启星学校郭海瑛校长:

“我校在课程建设方面进一步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方案、课程纲要和课程指南,并认真落实各课程的保障措施,切实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以感知运动训练、言语沟通训练、行为训练的课程指南为依据,进一步加强以个别化训练方式为主的补偿性课程的校本化研究,让每个特殊学生真正接受有针对性的服务。以《社交故事》校本课程为主的社会实践体验课程的研究,为学生构建‘助星课堂’,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体验中,切实提高生活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

宝山区培智学校张洁华校长:

首先,建设医教结合的课程体系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作为试点区必须加以落实。其次,建设医教结合的课程体系,是推进医教结合的必然要求。几年来,我们通过‘自闭症学生医教结合补偿性课程的研发和实践’提高了教育干预的效能,不但学生得到了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提升,还积累了不少经验。因此,我们可以站在这个基础上,各学科全面开展医教结合课程的研究,这必将进一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真正使我们的教育改变每个残障孩子的生活。”

黄浦区阳光学校王敏校长:

“我们以为,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不能忽略人格的培养,简而言之就是‘学会做人’,教他们做‘可爱的孩子’。特殊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把残疾儿童培养成为一个社会人,使他们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阳光学校通过课程的实施与活动的设计,帮助智障儿童成为‘可爱的孩子’,教育孩子坚强、自信地生存,快乐、健康地生活,友善与人交往,文明融入社会,不管生活的条件和环境如何,内心都是幸福的。同时阳光学校坚持开放办学,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能够认识特殊儿童,理解他们、接纳他们、尊重他们,愿意关心和帮助他们。

长宁区辅读学校全桂红校长:

“我校的重点发展项目‘建设现场体验课程,促进学生融入社会’,围绕学校‘生活教育’的办学理念,将基础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有效、系统地整合起来,探索课程开发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彰显学校生活教育的理念,并且逐步形成学校特色,从而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社会、融入社会。

杨浦区风帆初职校浦洪副校长:

“我校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落实教育评估为手段,真正为每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教学方式,为每一个特殊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高起点、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在‘一个也不放弃’的办学理念下,开设适切轻度智障学生需要课程;创新课程实施方式,以‘课堂有效七分钟现象’为行动探索实践,加强教师课堂执行力;以‘三年行动计划’中探索多样化中等职业教育为要求,尝试在初职阶段下的后‘中等职业教育班’的模式。”

松江区辅读学校董爱凤校长:

“学校教育使学生习得适应所需品质、习惯和能力,而后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实践,最后迁徙到社区。‘适应学校’是起点,‘适应家庭’是标点,‘适应社区’是要点,最终为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走向制高点而努力。

为了实现以上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我们将从学校规划的6个领域努力:建设适应的课程内容、探索适应的教学管理、挖掘适应的德育内涵、搭建适应的师资队伍、研究适应的校务机制、创设适应的后勤保障。”

普陀区甘霖初职校张瑾校长:

我校以‘准职业人’培育为目标,通过论坛交流、智慧分享、走访职业指导中心等方式,结合‘准职业人’核心素养内涵研究年级目标落实方案,形成学校德育工作主题版块。根据‘准职业人’分年级培养目标,将政治课、职业生涯指导课进行整合,形成专题课程,制定课程方案,细化内容安排,开发课程资源。

形成专业课程的立体化学习体系,拓阔专业门类,重在学生专业学习中常规习惯的养成;成立烹饪、面点、服务、信息技术精品课程组,增设相应配套选修课程,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就业需要。”

青浦区初职校胡银林校长:

“今后三年,我校将进一步完善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构建一套适合学生实际、地方特点、时代特色的校本课程。

深入开展市场调查研究,设置符合社会需要的学生实际的专业,让他们学有所得,学能所用,为以后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上海市第四聋校金育萍校长:

“学校坚守‘补偿-发展’教育观,即‘以听障学生发展为核心,从发展中获得补偿,在补偿中促进发展’。我们着眼于学生成长,在教育教学中努力探索听障学生基础教育规律,使学校教育符合学生成长需要。

未来三年,学校从健全‘听能管理’,形成长效机制为切入口,将‘医教结合’融入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各方面,推进聋校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听障教育模式形成。从关注学程,促进评价机制形成,优化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为切入口,开展教育教学导向式管理与服务,将集体授课为特点的教学管理,转向以听障学生教育成长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管理,逐步破解当今聋校教育教学流程管理中遇到的难点,起到改善教师的教育行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助推学生有效学习,提升办学质量的作用。”

四、加强特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

教师是落实教育理念,实施课程,为学生服务的主力军。对于怎样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师德素养,校长们各抒己见。

虹口区密云学校范璐校长:

“在新三年学校发展规划中我们提出‘整体提高,分层锤炼’地建设教师队伍。

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成立‘云飞young’青年协会,培养青年教师组织管理能力;每一位青年教师都要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都承担着课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发展提高。

积极推进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选苗子’:根据教师现有的能力水平,确定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压担子’:给培养对象下达相关的教研科研和改革实验任务,督促他们刻苦研究来提高自己;‘引路子’:对培养对象给予系统的、经常性的指导和帮助,指明努力的方向和途径;‘架梯子’:对骨干教师的成长发展积极给予扶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杨浦区扬帆学校胡铭玮校长: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治校之本,动力之源,也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力求造就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我校运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开展政治理论、师德规范、先进人物事迹,特别是身边榜样的师德系列活动,增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加强岗位培训。多渠道地对教师开展康复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力争使每位教师能熟悉至少一项康复训练的方法。有计划、有层次地培训各级骨干教师,成为学科领军人物;加强岗位练兵,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比赛、展示、评比等活动,激活教师的能动性,冲破教师职业瓶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上海市盲童学校徐洪妹校长:

“学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教育科研课题实践研究、研究生课程班、校本研修活动分版块培养教师,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勇于创新,拥有医教结合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学校涌现了一批全国、市区有影响的骨干教师,现有国培对象17名,上海市特级教师、华师大特聘教授、上海市名师基地主持人、上海市名校长培养对象1名,上海市市级骨干教师1名,长宁区学科带头人3名,长宁区岗位能手10名,还有一批潮气蓬勃的35岁以下‘未来之星’青年教师。”

徐汇区董李凤美康健学校叶朝晖校长:

“今后三年,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坚持依法、民主、开放、合作办学,通过改建校园、优化课程、提升质量、打造梯队、创新机制,深化课程改革和医教结合实践研究,进一步凸显课程特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课程领导力,构建兼顾优质与公平、全面与个性、选择与活力并存的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推进教工专业化可持续发展,发挥对全区的资源分享和专业引领辐射作用。”

即将到来的2015年将是实施《特教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之年,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进特殊教育的内涵发展,为了每一个特殊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努力。

(本刊编辑部呼琼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