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面合作,落实特殊学生的保健管理与服务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叶朝晖

 

我校地处徐汇教育大区,属人口导入区,学生人数近10年来均保持在200以上。自2006年市教委规定的轻度残障学生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政策实施之后,生源对象便逐年向障碍类型多样化及障碍程度严重化转变,学校意外伤害及重症疾病发病的病例明显增多,给学校管理者老师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医教结合的大背景下,各级行政领导、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教师、医生、家长等各方都积极行动,开展多层面合作,在落实区域内特殊学生的保健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多层面开展合作的实践

1. 区域内局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

2011年开始,徐汇区教育局每年暑期牵头召开医教结合专题联席会议,研究下一步合作的推进。卫计委主动牵线搭桥,联络五官科医院、区儿保所、区牙防所等多家医院到董李凤美学校洽谈具体合作服务项目。残联主动提出合办面向区域内残障儿童的家长学校,予以经费保障,并对特殊儿童康复辅具适配予以经费支持。201312月,徐汇区教育局与卫计委、残联正式签订了区域层面的医教合作协议书,明确各方的任务和职责,并与多家医疗机构签订了不同项目的合作协议。区职能部门间的良好协作有力推动了医疗机构与特殊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各专项医教结合服务。

2. 特殊学校与医疗机构的合作

2010年底,徐汇区教育局通过签约将徐汇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作为“徐汇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基地”,从机制上保障了“特殊儿童保健管理”项目的长效性。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合作双方都保持了最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务实和合作精神,每年都将合作进一步深化:2011年将特殊学生体检场所转移到医院进行;2012年将体检对象扩大到全校及全区随班就读学生,根据需要增设特殊体检项目;2013年结合体检报告进一步合作为家长提供咨询,提出医学保健建议;20143月起合作开展个案干预,探索医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制定与实施个别化健康促进计划;201410月组织的体检,由于医院、学校、家庭各方的充分准备、良好组织配合和通力协作,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其美好的生活经历和就医体验。

在区域职能部门间合作签约的机制下,区域内多家医院根据自身专业特色主动与特殊学校展开不同专项的合作。五官科医院201311月为我校全体学生进行了视力复查、眼底检查和屈光检查,在检查中发现一些学生存在斜视、近视、视野狭窄等视力不良问题。201312月,五官科医院以文明共建的方式与学校签约,每年免费为有需要的特殊学生提供一次眼疾病筛查和听力检查。20146月,耳鼻咽喉科的医生又为我校有严重言语构音障碍的学生进行了听力检查和语言器官功能的评估,发现一些学生因耳部耵聍过多而影响听力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治疗建议。

由于智障儿童、自闭症儿童的适应性困难,特殊儿童的牙齿保健及牙病治疗一直是困扰家长们的重大难题。20144-6月,经过双方精心准备,徐汇区牙防所医生带着简易医疗器械分两批到校为全校学生开展了口腔健康检查,对百余名学生完成了窝沟封闭、补牙、涂氟等免费治疗。在学校熟悉的环境中,有老师、家长的安慰,有同学的示范榜样,口腔健康检查与治疗变得相对简单,徐汇区牙防所与学校的合作获得了家长们的强烈拥护。6月,区牙防所与特殊学校正式签订共建协议,今后每年定期组织医生进校为学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与免费治疗,还将不定期对学校教师及家长进行口腔健康保健知识讲座。

2013学年,我校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在原有“脑瘫学生评估与康复”项目基础上,与华泾地段医院三方合作开展“康复师进校园”项目,上半学期进行了周密的策划、调研、付费事宜、课程安排、训练场地器材落实等各项准备,下学期开始正式实施,由儿科医院给予技术指导和阶段评估,由华泾地段医院的医生执行训练计划,特教中心负责协调,学校落实组织,家长志愿者辅助接送学生训练。半年的实施中各方不断磨合完善,2014学年已实现常态化。

3. 教师、医生及家长的合作

20143月,我校以6名肥胖儿童为个案,请徐汇区中心医院营养科和小儿科医生到校,与保健教师、班主任、家长、体育老师以及学生本人组成“个别化健康促进计划会商小组”,根据学生病历、家长阐述,分析学生的肥胖原因及干预方案,对学生的营养、运动等方面进行指导,为这6名学生制定了涵盖课程实施、日常生活、饮食起居等多领域结合的个人健康促进计划,并整合学校卫生保健、教育教学、后勤保障等各部门共同实施,在尝试建立“教师、家长、医生会商制定学生个别化健康干预计划”机制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至今历时半年的干预中,保健教师、班主任、体育教师、保育员、家长及孩子本人保持着愉悦密切的沟通,在学校午餐、家庭晚餐、体育锻炼等各方面切实落实针对性的干预计划,6名儿童中有4名儿童在体型和体重上有了明显变化。

4. 家校合作以及家长之间的互助合作

我校的家校合作机制是多元而充分的。保健教师、班主任、家长之间始终围绕学生的健康状况保持着最密切的沟通:保健教师是学生健康状况信息汇集的枢纽,学校制定了《学生出勤及健康状况通报制度》,保健教师每天进行晨检,班主任每天9点前需联系未到校的学生家长并报给保健教师,班主任、保育员在日常观察和护理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身体异常也会第一时间找到保健教师。这一制度保证了班主任、保健教师对学生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针对学生病况,保健教师与家长、班主任之间保持密切的用药、就医指导。每学期的家长满意度调查,家长们对学校保健工作始终予以最高评价。

另外,学校充分发挥家委会自主性和主体作用,每月在家长学校组织专题活动,围绕学生的健康问题,家委会委员们先充分调查家长们的需求,再向学校申请医疗专家、专业教师或是有经验的家长来进行互动。家委会还牵头组建了家长QQ群,每个班级建立了微信群,家长有什么好的方法、经验、困惑、诉求等随时都可以交流和传递。

5. 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响应合作

对学生在校突发重病或伤害事故,我校已经建立了应急响应的反应机制,全校相关人员、各部门均会迅速做出反应,并保持高度密切的配合,正确有序地应对和处置。

学校将健康生活理念贯穿于学生一日生活之中,实施生活流程教学,落实晨锻课程,推行午餐课程,倡导阳光午休和课间休息,保证学生“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以上,每天早上开展40分钟的户外体育活动,根据各年段智障学生运动特点,整体设计活动锻炼内容,为特殊体质学生制定适合的运动项目和运动量,保证体锻器材提供,保证人员配置,全校人员均参与其中。

6. 班级内的团队合作

针对我校学生人数多、学生健康问题普遍的情况,学校为每个班级配置了1名保育员,并不断通过积极导向、考核激励,强化班级团队意识。在学生日常班级生活中,班主任、副班主任和保育员是一个团队,相互之间通过清晰的职责分工与严密的合作实施班级学生的日常观察与护理。学校推行班本教研,针对本班学生特殊健康、情绪问题,由班主任自主组织,召集学科教师、保育员、心理辅导教师、康复训练师、家长、行政等人员,必要时向学校申请邀请医疗专家共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

二、多层面合作的成效

1. 学生的一般保健需求得到满足

目前,学生的健康问题已引起全校教工的重视,“健康第一”的思想已在我校形成,“人人都是保健工作者”的理念已树立。“健康”成为学校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热门词,学生的慢性病、病史等健康信息成为新生入学后家长必须如实提供的重要信息,体检已不再是一个形式流程,教师家长都期待体检报告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客观呈现。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如癫痫、心脏病、体质过敏、哮喘、营养过剩或不良、脆骨症、雷特病症等慢性病的发病特征和防护事项有了广泛了解,班主任和家长在拿到学生体检结果之后会积极分析学生在日常饮食、运动等生活学习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6个健康减肥个案的带动下,各班积极开展健康减肥计划,倡导运动,控制饮食,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班级里氛围轻松、愉悦,话题会围绕健康饮食、运动减肥展开,家长的意识也有所转变,不再毫无节制地让孩子摄入垃圾食品。2014年,许多学生体型发生明显变化,比以前瘦了、高了。

学校、家庭和学生的口腔卫生与保健意识增强,有些班级已发起饭后漱口的行动,家长们会将自己孩子在家里学习刷牙的照片、视频分享到微信群里,学校寒暑假积极分子视频中展现了很多孩子在家庭中的健康生活方式。

2. 建立了学生保健的管理流程

在积极推动各方合作、着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校逐步建立了一系列学生保健工作的管理制度和相关流程,如《学生慢性病登记与管理流程》、《学生健康体检流程》、《学生在校用药流程》、《学生在校突发重病应急处理流程》等。通过流程规范和制度完善保障服务的品质,保持管理的长效,并进一步促进各方的合作,推动向前发展。学校在学生疾病防控、慢性病学生日常观察与护理、饮食与营养管理、健康与安全课程、运动与健身能力培养以及生活方式建立等方面已形成基本模式与做法,学生的保健已通过课程实施、学校管理、家校互动、医教结合等途径全方位予以落实,人人参与保健管理的局面已基本形成。同时也梳理了一些有效的管理机制,包括慢性病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常态预防机制、制度与流程持续完善机制、教师定期培训及家长应需咨询机制等。

三、思考与展望

在努力推进医教结合,全心全意为特殊儿童提供最好的保健服务探索的过程中,有很多方面还有待进步,比如学生的保健干预针对性还不够,送教上门学生的康复和保健护理服务需要进一步满足等,这些都需要学校与医疗机构的项目合作进一步深入以及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因此,今后几年学校在医教结合方面需着力推进的工作如下:

1. 落实医教结合工作常态化管理。围绕学生教育、康复、保健,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理清职责分工,落实流程管理,进一步细化完善学生健康促进工作制度与全方位合作机制,实现部门间的无缝衔接。

2. 推进与各医疗机构的深入合作,落实“教师、家长、医生会商制定学生个别化健康干预计划”机制,为有特殊保健需求的学生制定并实施针对性健康促进计划。

3. 深化医教结合课程建设。开发、完善《体检课程》、《卫生与保健课程》,培养学生自身保健的意识、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梳理总结疾病防护、饮食营养、紧急救护与突发事件应对、运动与行动防护、辅具适配使用等促进策略,开展教师紧急救护培训考核,为家长提供针对性医疗、家庭护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4. 探索推行送教上门学生《个别化服务支持计划》,切实评估送教学生康复、保健需求,落实辅具适配及康复训练,调研送教学生医学诊疗需求,逐步推进与街道社区医院的医教结合,探索送保健服务上门。

 

(作者单位:徐汇区董李凤美康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