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区情,探索“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发展之路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王彤

徐汇区是上海传统的教育卫生文化优势区,“优化适合每一个孩子终身发展的教育之路”是徐汇教育的核心思想。作为徐汇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特殊教育受到历届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徐汇区教育局通过为特教学校配备具有医师、护师资格的教师、为普通学校配备特教专任教师等方式对残障学生的医教结合工作给予人力保障;将所有中学、小学、幼儿园就读的残障学生的生均经费逐年提高至每生每年8400元;为有专任教师的随班就读学校配备资源教室专项设备、为特教学校基建大修工作提供支持;从人力、财力、物力等多方面为残障学生的教育康复提供有力保障。

我区医教结合工作的开展有较长的历史。自1996年起,我区董李凤美康健学校就与徐汇区中心医院(以下简称“中心医院”)合作对残障学生进行健康体检,由此开启了特殊教育“医教结合”之路。2008年,徐汇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以下简称“特教中心”)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以下简称“儿科医院”)共同开展对区域脑瘫学生康复训练的试点研究,逐渐拓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内容。201012月,为落实《关于开展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的通知》的相关精神,我区建立了“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基地”,初步构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体系。

2011年,徐汇区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的实验区之一参与了此项目的实践研究。几年来,我区在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机制建立、制度健全、服务到位、管理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各类残障儿童的发展需求,特殊教育质量得到了真正的完善和提升。

一、教育、卫生、残联各部门联手打造“医教结合”工作机制

“医教结合”是一种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相结合的方式,该项工作的开展需要教师拓展医学方面的相关技能,也需要专业医生对学生的在校康复教育进行指导。因此,建立教育、卫生、残联的跨部门合作机制很有必要。

201312月区教育局与区卫生局、区残联举行签约仪式,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特教学校与儿科医院、中心医院的长期合作为进一步建立区域层面工作机制积累了经验,经过联席会议讨论,为共建区域医教结合合作体系,签订了《徐汇区教育局、卫生局、残联合作开展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实施方案》及《工作任务协议书》,教育局与儿科医院、中心医院还签订了工作协议,增加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徐汇区妇幼保健院、华泾地段医院、区精神卫生中心等更多医疗机构参与医教结合工作,聘请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专家成立新一届徐汇区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

良好的互动机制为区域医教结合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不同医疗机构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残障学生身心发展的多样需求,既关注所有特教学生的健康状况,又为多重残障学生提供了专项康复的机会,逐步形成徐汇特殊教育医教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特点。

二、落实文件精神,在“医教结合”的大背景下完善工作制度

随着区域医教结合工作机制的建立,区教育局积极思考如何将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等不同安置类型的教育更好地纳入“医教结合”的大背景之中。

2012年,市教委出台《关于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和经费的配备意见》,这是保障特教学生平等享有教育权利、顺利开展医教结合工作的重要文件。我区积极贯彻文件精神,在特教师资方面,出台《普通学校特教专职教师招聘及培训方案》,制定《普校特教专职教师及巡回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对普校特教专职教师进行全区范围内的招聘和上岗资格培训,让特教教师掌握残障儿童身心特点、个别化教育辅导等相关知识。在经费方面,全面下拨特教学生每生7800元的公用经费,制定《随班就读学生生均公用经费的管理方案》,经费用于学生体检、评估复测、教育实践等用途,2013年进一步提升为每生每年8400元。在具体工作开展上,特教中心制定《徐汇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制度》,将不同安置类型、不同残疾类别的学生纳入医教结合服务范畴,通过与医疗机构、残联的合作,保障特教学生享有健康保健、康复评估与训练、个别化教育等高质量的医教结合服务;特教学校制定《学生常见病预防和控制制度》、《学生慢性病登记流程》、《学校卫生安全管理流程》、《学生在校意外伤害事件应急预案》等制度。

教育局、特教中心、特教学校等不同层面的制度规范保障了特教学生教育权利的层层落实,专任教师与经费的配备进一步凸显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特教学生在实际中受益。

三、探索“保健管理为特色、评估康复多项推进”的医教结合服务内容

近年来特教学生的残障状况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我区积极思索如何利用教育与卫生的合作为特教学生提供适切的医教结合服务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残障儿童的发展需要。

2011年区教育局本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确定了“特教学生保健管理”作为区域特色项目,探索实施面向全体特教学生的保健工作。目前,已形成“教育、医疗、家庭共同参与、共同协作”为特点的年度流程,注重“点面结合”,在为所有学生提供健康体检及现场咨询、建立健康档案的基础上,关注保健追踪工作的个性化实施,一方面在体检项目、家长咨询等工作上考虑个体需求,另一方面为有特殊需要的重症学生启动“教师、家长、医生共同参与的个性化保健会商机制”,以个案形式追踪记录学生的健康发展状况,聚焦个体健康。自2011年至2014年,我区将参加健康体检的学生逐步由部分特教学校学生扩大至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区域内有特殊需要的全体学生;在体检项目的设置方面,我区注重学生个体需要,结合家长问卷、学生平日在校用药及突发疾病等情况,为不同学生设置脑电图、心超、X光摄片等特殊项目。每年3月,邀请中心医院十余个科室的医师走进特教学校,面向特教学校及随班就读学生的家长开展主题为“口腔卫生” “体检报告解读”“科学饮食”等贴近学生生活的普及性讲座,同时为特教学生提供面对面咨询的机会,帮助部分困难家庭解决求医问药的难题。特教学校根据部分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午餐菜谱,为学前阶段、学龄阶段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食谱,对患有肥胖、脂肪肝等营养性疾病的学生采取控制食量、配合运动等个性化的保健措施。在课程实施方面,特教学校积极开发“一年级综合主题课程” “九年级毕业班课程” “午餐课程”,开发《运动康复游戏手册》,重在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融入社会”的能力,在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保健与康复,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对于有特殊障碍的学生,我区积极加强与专科医院及残联的合作。通过运动功能评估、训练方案指导等方式为脑瘫学生提供康复服务;邀请教育及医疗专家围绕自闭症学生的情绪行为问题与家长进行座谈;为有眼部疾病、言语功能障碍的学生进行眼底疾病筛查及口腔功能检查;帮助解决部分困难学生的牙病问题,上门为残障学生提供口腔健康检查及免费治疗;为送教上门的重症学生提供康复器具配置与经费支持……

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是我区不断推动医教结合工作的原动力,以上多项保健康复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也获得了残障学生家长及教师的高度肯定。

四、构建“学校家庭医院”互动式保障体系

如何激发家长的参与积极性、提升教师医教结合专项技能,从而更好地保障工作顺利进行,这也是我区积极思考的问题之一。2013年,区教育局与残联合作开办“残疾学生家长学校”,依托董李凤美康健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整合家庭及社会资源,每月开展“家长沙龙”活动。在“自闭症日”等特殊日子里,学校邀请在自闭症教育方面颇有心得的家长、专业医生汇聚一堂,大家就自闭症学生的刻板行为、攻击行为、语言发展等有关主题进行交流,对自闭症学生教育感到困惑的教师和家长积极参与,大家集思广益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特教中心还定期聘请医学专家面向特教学生家长及教师开设医教结合主题讲座,为家长、教师和医生搭建交流平台。

教师医教结合专项课程纳入360培训学分体系,以“医生进校”和“教师外派”等形式创新教师培养方式,采取“暑期集中培训、学期中定期培训”的方法,用好区域医教结合专家指导小组资源,根据实际需求邀请教育及医疗专家为区域内特殊教育教师开设培训课程,提供实地观摩、操作演练、互动交流、讲座案例等学习机会,充分调动教师的自主性,帮助教师提升医教结合工作意识及操作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将培训中学到的方法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去,自闭症儿童的结构化教学和社会交往游戏、脑瘫学生的精细与粗大运动训练、手眼协调游戏等,都是老师们从医教结合培训中获得的实用技能。

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无法解决的困难,例如:攻击行为、自伤行为、破坏行为等,特教中心邀请医学专家进校,集合学生家长、班主任、任课教师、保健教师等多方力量,共同商议学生的用药问题、在校问题行为的解决办法、家庭训练方案等,保证教师、家长、医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为特教学生进一步适应社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展望未来,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仍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挑战。我区将在《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的指引下,进一步加强教育、卫生、残联之间的合作,分析实际工作中的不足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坚持以“特教学生保健管理”为区域特色,将学生个别化保健康复、家长咨询等工作精细化。同时用好区域医教结合专家指导小组及专业医疗机构资源,发挥特教中心及特教学校的专业指导作用,加强多部门的联动,积极探索个别化教育为特征的课程改革和医教结合实践研究,进一步整合最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立足区情、坚持不懈,为更多的特教学生提供教育、保健、康复相结合的医教结合服务。


(作者系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