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生文言文语感的培养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徐征清

 

 我国的语文教学一直非常重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语感训练,就是训练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文言文教学也必须切实地加强语感训练。

盲生由于视力的缺陷,他们以耳代目、以手代目,语感获得的渠道受到相当大的限制。培养盲生的语感,一直是盲校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而文言文语感的培养又是难上加难。如何尝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既让学生获得对古诗文的认知,又能使学生得到鉴赏水平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语感成为盲校语文教学要努力破解的课题。

    一、盲校文言文教学面临的困难

   (一)缺乏字形,盲生无法“望文生义”

现行盲文是一种拼音文字,缺乏表形功能,盲生完全依靠用手摸读来进行阅读理解。字形的缺乏对盲生学习文言文所带来的障碍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即使是在现代文阅读中,对于同音异形词,诸如“简洁”和“简捷”、“工夫”和“功夫”、“慢慢”和“漫漫”、“暴发”和“爆发“这类词语,如果脱离了语言环境或不给予明确的提示,盲生不会知道这些词语的写法是截然不同的。而文言词汇又多单音节词,则更增加了盲生阅读的困难。他们常常会将“昔”理解成“西”、“夕”,“唯”理解成“为”,“忧谗畏讥”理解成“忧馋未饥”等等。

另外,由于受用手摸读这种特定阅读形式的局限,盲生无法对同行文字产生直观的理解,更不可能通过一目十行地快速浏览了解课文前后的内容。

  (二)文言议论文阅读的困难

如果说有一定情节的文言短文,阅读能力较强的盲生还能根据情节进行推断、理解,那么对于缺乏情节的文言议论文,盲生则会更显得束手无策。如对《论语》《出师表》等的理解就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

   (三)缺少相应的课外读物

    由于受众较少,盲文出版物很少。全世界只有5%的图书被制作成盲文书籍,文言文的盲文书籍更是凤毛麟角。尽管近年来由于读屏软件的出现,盲生已能听到许多课外读物,但听到的终究是电脑读出的毫无感情色彩的朗读。听电脑读文言文,这对于盲生来说,更像是在听“天书”。阅读范围的限制,影响了他们视野,给语文素养的提高增加了难度。

    二、盲校文言文语感培养策略

(一)指导盲生掌握定词法,培养文言语感

    1. 形象举例法

   对一些根据读音难以确定和容易混淆的词,讲授时若简单地告诉盲生这是现代汉语的哪个词,盲生虽然当时能懂,但印象不深,容易遗忘。语文教师应对这一类词多举些生动形象的例词,让盲生通晓该音为何是这个词而不是那个词,以免混淆。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一句,应该让盲生清楚,狼的意图是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所以这个“suì”应该是“隧道”的“隧”,而不是“岁月”的“岁”、也不是“遂”。尽管这些与“遂”同音的词,有的在此句中也能够解释得通,但与文意不符。这样,盲生就对“遂”这个词有了深刻认识,并能使课堂气氛热烈活跃。

    2. 前后连贯定词法

    文言文一句话中,可能会有一个或几个词容易与同音的其它词混淆,这些词究竟是现代汉语中的哪些词或语素呢?应该让盲生懂得,这要根据句子的意思来确定;如果依照句子仍不能确定,就要联系上下文,根据特定的语境来确定。千万不能听音生义,如把“日暮乡关何处是”中的“关”听成“观”,将“何间焉”的“间”理解成“见”,那意思就全变了。

    3.古今联系法

    古汉语的许多现象多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现代汉语语感,如果把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相联系,激活学生沉淀在大脑中的语感,新的知识和旧的感知结合,学生就不是死记,而是明其理,知其然。这样的学习一定是高效的。如:《陈涉世家》中“狐鸣呼曰”“狐”是名词做状语,译成“像狐狸一样”这种现象如果要给学生讲解的话,联系“笔直”“天蓝”这类词语的构词法来理解,“笔”在“笔直”里的意思就是“像笔一样”,“天”在“天蓝”里的意思就是“像天一样”。

   (二)注重诵读,增强文言语感

    1. 注重诵读,感受文言语感

诵读是文言文入门的途径。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让一些读得好的同学表演读,然后大家反复练习是激发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上《扁鹊见齐桓公》一文时,先让盲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盲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然后盲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最后分角色朗读。孩子们都争着扮演“扁鹊”、“齐桓公”。通过朗读增强了盲生对文章的理解,对这篇文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批盲生直到高中都依然能背诵这篇初一时学过的课文。

只在课堂上诵读是远远不够的。在我校,就以朗读水平高的学生为核心,把喜欢诵读的同学组织起来,成立了朗诵组、剧社。这些同学多次在区级、市级各类朗诵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如一位同学在主题为“雅言传承文明   经典浸润人生”的2012年长宁区未成年人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中获得了个人组一等奖第一名,他朗诵的篇目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2. 指导背诵,积淀文言语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盲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到九年级的盲生应背诵优秀诗文80篇。学生对文言文的字面上的理解和文章整体的美感及其主题的挖掘不能依靠教师的讲授,应该主要由学生主动地获取,自己去咀嚼,去品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靠学生自己多读,靠熟读成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特别是有些千古名句,学生开始对它的理解并不一定很深,但是,只要成诵于嘴边,就自然地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历史知识,个人联想联系起来,就会丰富他们的思维材料,就会经常催促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慢慢地品味出其中的含义。久而久之,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就会提高,为理解其他文言文打下良好基础,形成文言文阅读的良性循环。诵读是理解文言文的前提,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一把金钥匙。
   
背诵是诵读的更高一层,更能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在平时要求学生除背诵文章外,我们还引导学生背短小精悍的骈、赋片段。优秀的骈、赋往往内容丰厚,词章华丽,行文流畅,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多为流传下来的名言佳句。随着阅读面的扩大,知识的丰富,生活阅历的增加,学生对这些“吞下去”的“精粹语言”,不断的“反刍”和揣摩,将会有新的领悟和体会,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文化认同感也将因此而大大增强。

    (三)组织演讲,强化文言语感

盲生通过背诵一定量的文章,增加了语感能力后,还要提高他们的说话能力。我们鼓励学生在课前进行两分钟演讲中运用古诗文中名言名句。例如,在演讲《学贵有恒》这个话题时,盲生会用上“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学过的名句;演讲与“有志”有关的话题,盲生会运用《游褒禅山记》中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旱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等句子。每次演讲时,演讲者引用的好句子常常会赢得其他同学的一片掌声。

    (四)指导写作,提高文言语感

强调多读多写,指导学生在写作中恰当运用经典文言文名句,可以帮助盲生吸收消化古词古语的营养,提升他们的语言修养,促使他们更注重文言文的学习。许多文言词语至今还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如《孟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庖丁解牛》中的“游刃有余”,《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学生在作文中用得恰到好处,就为文章增色不少。有的同学写随笔,涉及到写景,也会根据不同需要,或多或少、十分贴切地用上一些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一些写景的美句。还有的盲生完全领会了文章的意韵,居然模仿起作者的写作风格与语气,做起了“模仿秀”。写作已渐渐变得不再那么枯燥。

文言文语感的培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只要教师注意盲文文言文教学的特殊性,因材施教,融会贯通,文言文教学中就一定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作者单位:上海市盲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