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阳光”品质 塑造“可爱的孩子”
发布日期:2020-01-16   作者:王敏 蔡文蓉   

2016年,《黄浦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助推育人为本的一体化德育新格局”。特殊教育该怎样“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在教育回归育人本原,关注人的发展的今天,我们认为,对特殊学生的教育不能忽略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教育虽然难以改变他们智力落后的现实,但是完全可以改变他们的人生态度和行为习惯。学校基于一贯坚持的“阳光—融合教育”理念,提出了“可爱的孩子”培养项目,探索特殊学生“阳光”品质的培养,进一步优化特殊教育育人机制,切实落实“为了残疾儿童的终身发展”的育人理念。

一、调研聚焦,明确核心素养

文献检索结果显示,长期以来,国内教育关注特殊儿童人格、品行发展和育人机制的公开性研究成果极为少见,大多数研究成果偏向于特殊儿童文化知识学习和生活能力培养,以及特殊儿童生理缺陷的补偿与康复。基于没有现有经验可供直接参考的状况,学校在教师、家长、学生三个不同层面分别通过小组讨论、网上论坛、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广泛的调研,倾听大家对学校培养“可爱的孩子”的认识、理解、建议和设想。

经过充分的调研,学校集结众议、凝聚共识,着眼于特殊学生的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从文明礼仪、卫生习惯、生活技能、体育运动、阅读习惯和兴趣爱好入手,明确了“健康、快乐、自信、坚强、友善、明理”作为 “可爱的孩子”六大核心素养。

二、顶层设计,建立养成目标

学校成立了由校级领导、德育、科研、一线教师等共同参与的项目核心组,在广泛调研、反复论证、深入研讨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根据本校特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要求,建立“阳光学校‘可爱的孩子’养成目标”(详见表1),作为学校基于培养特殊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学科渗透育人的指导性、参考性文本。

1阳光学校“可爱的孩子”养成目标(试行稿)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健康

身体健康

认真做好广播操、眼保健操

积极参加晨锻活动

参加学校运动会

心理健康

学会与人交往,能主动打招呼

学会自我保护,不做危险动作

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快乐

快乐中队

认真参与中队活动,做中队小主人

能和伙伴分享成功、快乐

有集体观念,愿意主动为班级争荣誉

温馨教室

爱护公物,不随意破坏

保持教室整洁,不乱扔垃圾

有节能意识,做环保小卫士

友善

同伴互助

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学会结交朋友

学习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学会感恩

尊敬长辈,参加敬老、义卖等爱心活动

孝敬父母,会分担家务

尊敬老师,能用行动表达自己的感情

自信

特奥运动

坚持体育锻炼

积极参与特奥运动

认真学习体育技能

艺术特长

参加艺术活动,培养兴趣爱好

有艺术特长,坚持艺术专项学习

有表达欲望,乐于展示自己

坚强

技能学习

认真学习生活劳动技能

克服自身弱点,学会生活自理

坚持每天十分钟劳动,有自己的劳动岗位

榜样作用

学习雷锋好榜样

向榜样看齐,改正自身缺点

积累优点,争做可爱的孩子

明理

行为规范

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上课认真听讲,不影响他人

文明休息,注意课间安全

传统文化

参加阳光娃过中国节活动

了解民俗文化

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

 

三、营造氛围,展开宣传教育

学校充分利用校园资源环境,对操场、走廊、教室等进行环境布置,于无声处传情达意,并利用电子屏、宣传栏、校园广播等阵地开展宣传教育。同时,注重打造家校合作的人文环境,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教育开放日、家访、微信互动等途径积极宣传,倡导培养“可爱的孩子”的理念与方法。

学校还开展了吉祥物征集活动,师生和家长踊跃参与,诞生了一对“葵花宝贝”——“小可”与“小爱”,以花喻人、以花言志,借向日葵向阳而生的寓意,引导学生对积极人格品质的追求。

四、活动体验,促进学生成长

(一)形成学校特色的主题月教育活动序列

学校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主题月教育活动序列(详见表2),全年一共分为6大主题,并以争章作为活动形式,由学校搭建展示平台,分年级段落实具体活动方案,分层递进,保障活动有效开展。

2学校主题月教育活动一览表

章名

礼仪章

运动章

卫生章

阅读章

兴趣章

生活章

标志

活动月

“礼仪教育”月

(九、十月)

“体育运动”月

(十一月)

“卫生保健”月

(十二月)

“快乐读书”月

(二、三月)

“艺术活动”月

(六月)

“劳动教育”月

(四、五月)

要求

学一项文明礼仪

坚持一项体育运动

养成一个卫生好习惯

读一本好书

做一件有趣的事情

学会一个生活本领

(二)细化“六个一”活动及学生行为要求

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品德教育目标,活动积极性差。因此,学校依据主题月教育活动要求,以“六个一”活动(表3)作为任务载体,将抽象的目标细化成具体的行为要求,兼顾特殊学生发展的不同领域,引导学生坚强、自信地生活,快乐、健康地成长,友善地与人交往,文明融入社会,促进特殊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发展,获得成功的积极情感体验,最终成长为“可爱的孩子”。


(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依据“六个一”行为要求,学校以“葵花向日 童心向阳”为主题,组织开展“争做礼仪小达人”“小可小爱讲故事”“可爱的小白鸽”“快乐运动你我他”“劳动最光荣”“玩转大世界”六大主题教育活动,以争章作为活动形式,并将主题教育渗透至学科教学和家庭教育中,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促进积极品质的形成。

1.课堂渗透目标,培养学生能力

依据教育活动主题,老师们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能力培养与训练,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以“快乐运动你我他”为例,学校体育老师根据教学计划与学生运动发展规律,明确各年级的训练项目,达成“坚持一项体育运动”的目标。

2.家庭教育协助,强化技能训练

家长配合学校指导学生在家中进行技能训练或品德培养,以录像或照片的形式记录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变化,上传班级群,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练习情况,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纠正与指导,家校合力,帮助学生达成目标。

3.梯度争章,体验成功喜悦

每一项争章活动都按照“学校、年级、班级”三梯度的顺序展开,大队部启动争章活动,年级制订争章计划,班级落实渗透。当班级在制订考章目标时,又充分考虑了特殊学生的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细化为“一星级目标”“二星级目标”“三星级目标”,由易到难,让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有成功的体验。

五、多元评价,激励学生发展

(一)多元的评价主体

除了常规的教师、家长评价外,我们更注重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对于轻度障碍学生,让他们通过自我参照和自我反思,对自己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如“完成任务——我能行”“未完成——要努力”,并用简单文字描述学习情况或下阶段的目标,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而对于中重度的学生,则创设多主体参与评价的平台,如在礼仪章争章活动中,设计“我的话”“老师的话”“家长的话”版块,让不同主体用文字描述目标达成情况。

(二)多元的评价方法

我们建立了个人和班级两级“档案袋”来记录学生成长状况。“个别教育资料档案袋”主要收集学生个体发展过程的各类资料,包括基本信息、活动照片、音像资料、作业作品、行为表现记录表等。而“小葵花成长手册”主要收集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发展过程的各类资料,用PPT形式记录班级开展的活动及团体获得的各类奖项,以了解和分析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情况。

(三)多元的激励方式

我们以“可爱的孩子”评选表彰为契机,班级里设“争星榜”,校园设“荣誉墙”,所有获得奖项的学生均可上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经过努力获得成功。同时,学校还以此为素材,拍摄“为可爱的孩子点赞”校园专题片,举行“为可爱的孩子点赞”表彰活动,宣传好行为,树立好榜样,激发更多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六、成效

(一)优化了特殊教育德育育人机制

塑造“可爱的孩子”是基于特殊学生发展目标、具有校本化特色的德育工作的抓手,是优化特殊教育学校育人机制、探究德育一体化格局的实践探索。学校通过充分调研、深入研究、积极实践,聚焦特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聚焦积极人格的发展,在构建育人框架、界定核心素养、细化育人目标、创新育人载体、优化育人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切实落实育人目标,促进特殊学生社会化发展。

(二)丰富了主题式教育活动资源

在“可爱的孩子”培养实施过程中,学校以“六个一”活动为载体,开展体验式主题教育活动,教师团队创编了大量的儿歌、绘本,学校摄制专题短片,家校共同参与吉祥物设计、讲述“可爱的孩子”教育故事,所有的素材都丰富了活动资源,学生爱看、爱听、爱读,教师能用、爱用、乐用,提升了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三)提升了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认同感

通过三年的实践研究,培养“可爱的孩子”项目,得到了教师、家长、学生的普遍接受和赞同。对家长和老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6%的家长和29%的教师认为学生进步很大,56%的家长和69%的教师认为学生有进步;78%的家长和60%的老师认为项目的实施很有价值,22%的家长和37%的老师认为有一定价值。可见,“可爱的孩子”项目开展以来,学生明显的进步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认同,丰富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促进了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

七、反思与展望

(一) 活动的设计与开展需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性

项目在调研阶段,倾听了学生对做“可爱的孩子”的认识与理解,但在整个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活动往往由教师进行设计、组织和策划,学生多为被动的参与者。在后续实践活动中,需进一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生之间差异显著,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有待完善

目前在校学生均属于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部分学生还伴有自闭症、脑瘫等多重障碍,学生个体之间以及个体内部的差异显著。学生家庭文化背景以及家长对特殊儿童教育的认识与态度同样存在很大差异,较难根据统一的养成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有待完善。

(三)多元化的评价需进一步延展教育空间

活动的开展与评价,学校主导较多,活动场所大多在校园内,家长评价和社区性评价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如何真正发挥三位一体多元化评价的作用,通过家长和社区的共同参与,督促学生在家庭、社区中都能成为“可爱的孩子”,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单位:黄浦区阳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