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真香
在“上海市特教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崇明县逐渐形成了以特教指导中心为核心,培林学校为主体,向特教班及随班就读学校进行辐射的医教结合保障体系。本着“医教结合,按需施教,开发潜能,人人有所发展”的特殊教育发展目标,我校在医教结合运作模式日趋成熟的情况下,将这种模式也渗透到随班就读领域,对普校的特殊儿童医教结合进行实践与探索。作为我县一项创新型研究实践项目,我们以县级课题《医教结合背景下普特融合促进随班就读生发展的个案实践与研究》作为支撑,从影响随班就读生身心发展因素评估、医教结合背景下普特融合保障机制、集体教学及个别化教学策略优化、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家校联系几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本文介绍了我校与崇明县实验小学联动,依托医学评估,通过特校老师特教专长与普校优秀教育资源有效结合,共同促进随班就读生发展方面的实践。
一、成立研究团队
为了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为随班就读生提供有效教育支持,特殊学校与普校两校联动,形成了由特教教研员为专家指导、由特教骨干教师、普教随班就读班主任、骨干科任教师及德育主任为主要成员的研究团队。团队依托专职医生对随班就读生实施医学评估,提出教学建议。特教教师负责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对随班就读生实施个别化教学。普校教师负责创设良好班级融合氛围,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随班就读生有效融合。团队长、德育主任负责整体工作推进及协调。特教教研员则参与对课题开展过程中所遇问题的共同分析,交流并帮助寻求解决办法。
二、形成保障机制
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切实将医学康复与教育康复有机结合,需要医生与教师的有效沟通,需要普特教师的有效融合,以及相互理念的渗透。为此,我们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探索。
1.制度保障机制
在制度方面,采取2+2+2制度,即每学年召开2次康复医学讲座、2次普特融合研讨会、2次普特优质课观摩活动。具体表现为通过每学期至少一次的康复医学培训,把专业医生请进特殊学校为教师做相关讲座的形式,促进教师了解相关医学知识,学习医学康复技能。普特融合会一般为每个学期开学初期,以随班就读生个别化计划制定为契机,召开研究团队会议,共同就发现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分析解决;观摩课则以县级“主动
有效课堂”展示为契机,普特学校教师相互观摩优质课堂教学,增进相互学习机会,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2.人员保障机制
成立医教结合背景下的普特融合领导小组,由特教中心主任、双方学校校长为领导小组组长,
选择责任心强、有爱心的班主任、教师担任随班就读任课老师任组员,促使随班就读各类资源能够有效整合。
3. 经费保障机制
上海市已经基本建成残障学生医教结合服务体系,本次医教结合背景下普特融合教育实践活动纳入了我县特教中心医教结合项目,从而为实践与探索提供了一定的经费保障。
三、基于医学评估的个别化教学
为了更好地了解随班就读生身心特征,探讨其在学习情境中既有的成绩和可能的发展,让个别化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团队成员针对随班就读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障碍,从医学和教育两方面入手,对随班就读生进行系统诊断性评估。
例如随班就读生小李,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流,学习成绩差,存在多动现象。老师怀疑其有自闭症。团队通过陪同小李前往医院进行医学评估,深入课堂及课间观察,与老师、学生和家长访谈,问卷调查及运用专业测验工具等多种途径收集其成长有关信息,对他实施了系列诊断性评估。通过医学评估,排除了小李是自闭症患者,确定小李存在智力障碍,导致其认知能力低下;存在感统失调,造成学习交际困难。同时,小李家庭氛围压抑,父母双亲中一方性格抑郁,从遗传及家庭环境方面影响着小李身心发展;周围环境对这类儿童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包容,导致极度自卑心理,引发社交退缩行为。而小李认知水平仅限于二年级发展水平,与现有四年级学业要求之间的矛盾,也是影响小李身心发展的重要教育因素。
多方收集资料进行诊断评估通常需要花费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评估分析后,我们发现随班就读生存在的个别化需求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很难得到满足。团队本着“教育尽量满足每个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理念,以“特殊儿童社会适应”为核心,在尊重家长、儿童愿望的前提下,由特教教师为主,其他成员共同参与,制订出与其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个别化教育计划。
针对随班就读生小李的情况,团队三位特教教师分别从“感觉统合能力训练”入手,通过提高小李的触觉、前庭平衡觉及运动觉灵敏度,帮助开发中枢神经系统,使他感统和谐,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从“语言与沟通能力训练”入手,通过对个案聆听、记忆及信息筛选能力的培养,提高小李语言理解能力,通过学习与人寒暄、开启话题技巧,提高他与人沟通能力;从“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入手,通过从家庭、社区、学校三个维度认识各自成员组成,学会关注周围世界,再通过训练口头表达来自家庭成员、社区伙伴、同学的关心,一同合作完成一项任务,培养小李融入周围环境,主动与人交流的能力。
在特教教师对随班就读生实施一对一补偿性教学时,班主任通过开展友爱、包容的温馨教室文化建设,为随班就读生营造良好的班级成长环境;随班就读教师也在班级授课中通过分层教学、伙伴互助、小组合作的教学策略运用,积极探索集体教学中的个别化教学,积极为随班就读生创设成功体验机会,培养自信心,有效地推动了随班就读生身心发展。
四、实施多元评价
由于普校随班就读教师普遍存在特殊教育技能缺乏,再加上班级管理对象众多,家长难以从传统的评价方式(雏鹰争章手册、学生成长手册)中读取到随班就读学生成长进步的鲜活点滴。而在当前追求高效的教育现状下,随班就读老师们常常是“顾森林而弃树木”,无暇顾及有特殊教育评价需要的个体。为了弥补固有评价机制缺乏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团队尝试了以特教老师为主导,从多元化评价入手,建立了个人成长纸质档案,设计了利于个性成长的家校联系手册,启动了随便就读生电子成长平台的上传工作。
我们从课堂评价及时化、日常评价多样化、学科评价菜单化、学期评价多元化入手,完善了随班就读生评价机制,建立了一生一档制度。对随班就读生注重评价过程,注重收集作业、试卷、作品、个别辅导内容等归类、评价,并整理成档。
同时,我们从集体教学、个别化教学、家庭康复三个板块入手,配合学期教学目标设计家校联系手册,通过对随班就读生提出合适的康复及教育目标,由任课教师、个别化教师及家长每天对学生目标行为达成进行星级评价,每周由家长根据获星情况进行奖励。运用这种代币制管理方法,对随班就读生学习生活表现进行多方位、及时的评价,有效强化了个体的良好行为。在家校联系手册的家校留言板块,家长、随班就读教师、个别化教师可以通过留言及时交流个体近况,利于教学策略的调整,能有效形成教学合力,效果较好。
另外,团队通过将随班就读生纳入我校学生电子成长平台的服务对象,教师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及时记录下个案成长的瞬间,将这些音频资料上传,家长参与互动,让平台成为家校融合的有机载体,同时也能记录下研究过程中老师、家长的实践与思考,增强理解与沟通。
总之,通过一年来的研究实践证明,普特联动,在医教结合背景下以研究团队形式集合多方力量,从制度建设、医学评估、个别化教学实施及多方位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入手,对随班就读生身心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在融合过程中,对随班就读教师医教结合教育观念转变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同时,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难题,主要表现在整个项目实践过程中,医生资源匮乏,难以在活动整个过程中渗透,以及如何实现医学评估与个别化教育内容的有效转化等,这也将是我们接下来实践探索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崇明县培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