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医教结合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张洪鑫

崇明县培林学校始建于1998年,是一所以招收中重度智障学生为主的九年一贯制的寄宿制学校。学校现有9个年级12个教学班123名学生,实行送教上门的学生70名,合计193名学生。全校共有在编教工69名,其中有66%的教师参加过特殊教育岗位培训,并持有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为满足学生教育教学的需求,学校于20129月整体搬迁至崇明县港东公路88718号的新校区,学校占地面积由原来的2760平方米扩大到22.5亩,各专用室均按相关标准配备设施和器材,基本能够满足学校现有学生的缺陷补偿、肢体康复、学生活动、学生住宿等需要。

崇明作为医教结合项目试点区,我校自子项目下达以来,认真贯彻市教委提出的“医教结合”工作精神要求,细化并落实县“医教结合”工作实施方案的各项要求,不断加强和完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学生评估、课程建设、专业发展等方面工作,实现教育与康复相融合,逐步形成“综合康复”的办学特色,促进了教育管理水平和康复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一、完善机制、统筹规划,保障医教结合工作有序推进

(一)建立学校层面的管理网络,为工作全面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医教结合领导小组、医教结合工作小组,组织协调教育局、卫生、残联与学校工作的合作,做到“上通下达”。制订学校“医教结合”工作职责,系统有序组织安排对残疾儿童进行评估、教学和康复训练。在学校层面建立教育、康复、卫生保健等多方面合作的服务体系,学生入学安置后,医生、教师对学生开展一系列科学评估,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量身制订不同的干预方案,为残障学生提供科学的评估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及教学任务。

(二)加强制度建设,切实提高医教结合工作实效

在县康复指导中心医教结合各项工作制度配套要求下,我校也相应制定了《医教结合工作项目联合会议制度》、《培林学校学生入学相关制度》、《医教结合工作监督考评制度》、《医生来校考核制度》、《器具出租使用制度》、《智障学生一人一档教育康复档案制度》等制度,以促进医教结合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二、完善学生综合评估机制,确定每个学生中长期教学和康复目标,促进特殊学生健康成长

(一)加强教学评估

我校依照华师大六大领域评估量表,对在校学生进行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语言与沟通能力、自我照料能力四个模块的评估。通过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优势和不足进行科学评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更有的放矢,能更准确地了解每位学生的真正教育教学需求,以便制定个别化教育训练方案。

(二)加强医学评估

学校邀请新华医院专家为在校一至六年级学生进行医学评估。医生对学生进行了分别骨强度、皮脂厚度、关节活动度、肌张力、握力、平衡功能等方面的评估,并提出了详细的康复指导的专业建议;学校建立所有学生的健康档案,分析学生各类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有针对性地建立起学生的健康水平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加强传染疾病及特殊学生情绪异常行为的防控;沟通教师与生活教师做好药品服用记录和交接记录;研究和实践智障青少年肥胖的“医教结合”干预模式,为肥胖学生做好减重、控重工作。通过一系列细致周到的工作,使学校卫生保健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另外,学校邀请专业医生为家长开展免费咨询活动,让家长对残疾孩子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对自己不恰当的教养方式进行纠正,配合教师开展教学、保健与康复训练。

三、聚焦医教结合课程体系建设,加强个别化教学管理,有效补偿智障学生的缺陷

(一)科学合理设置康复课程

学校把医学评估、医生康复建议以及教师的教学评估作为重要的实施依据,结合学校现有的设施设备,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展医教结合研究,设置每周111课时的一对一个别化教学,52个学生接受了一对一的个别化康复训练,内容涵盖缺陷矫治、潜能发展两大领域,主要开设感觉统合训练、蒙氏教学、言语训练等课程。为残障学生提供康复训练,探索构建满足残障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医教有机结合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

(二)完善个别化训练制度和流程

聚焦医教结合课程建设,学校把个别化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的有效措施学校制订和研究了各类残疾学生个别化教育实施制度、重残学生专项康复教学模式等,从教学层面为医教结合的实施提供保障与支持。着力研制补偿性课程校本实施计划、方案,建立了医教评估—诊断—报告解读培训—确定个训方向— 安置等工作流程,全面保障IEP的实施。

(三)制订个别化训练方案

在医学评估和教学评估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等,全面制订个别化训练方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各课程开展中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感统训练、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对智障学生言语、运动、认知、行为等方面障碍进行有针对性的多重干预,通过医学目标与教育目标相结合的融合互补,促进学生的发展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加强个别化教学管理

为了进一步规范管理,学校在每个专用教室安装录播系统,提高个别化教学的有效性,记录个别化训练的过程,为医教结合个别化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补偿其缺陷,开发其潜能。

四、重视专业化发展、整体联动,提高医教结合工作实施水平

(一)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

1.引进一支专业指导医生队伍

学校引进由肢体、言语、心理等专业康复师组成的一支指导医生队伍,对我校的医教结合工作提供指导服务,定期上门,协同教师、家长一起开展研讨,制订康复计划,指导康复训练过程。同时,为教师、家长提供相应科学的康复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

2.形成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随着医教结合工作的全面深入推进,进一步开展师训工作变得迫在眉睫。学校制定《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师资队伍培训方案》,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专家团队、崇明县特殊教育中心、新华医院医疗专家等力量,开展教师及医生医教结合培训,围绕“康复器材的使用”“特殊儿童的特点及评估”“特殊儿童康复方法与技术”三大板块普及相关特教知识。内容包括语言康复的方法、自闭症语言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的意义、方法、脊柱矫正、协调训练、平衡训练、语训仪器的使用以及个别化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等。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交流研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观摩相结合等培训模式。通过校培、县培、市培多渠道专业培训,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们的医教结合理论水平,初步形成一支由言语康复师、肢体康复师、心理治疗师、感知运动训练师组成的医教结合专业化师资队伍。

(二)课题引领、项目驱动,提高脑瘫儿童送教上门康复有效性

《提高农村地区送医、送教上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是崇明县参与医教结合试点工作的特色研究项目,送教上门工作队伍建立高效的管理网络、加强制度建设、组建专业化的送教队伍、明确工作内容与分工、初步形成家庭康复训练模式。在工作推进中,学校继续探索送教上门医疗康复与教育康复的协同运作机制,研究农村地区脑瘫儿童送医送教的模式、方法、原则及送医送教过程中的评价,充分利用农村特有资源对脑瘫儿童康复产生的积极作用,同时建设一支经验丰富、专业素养好的医教结合送教上门师资队伍。

五、存在问题与今后工作设想

(一)存在的问题

1. 缺少康复专业的教师

由于崇明地处偏远农村地区,同时缺乏政策的倾斜来引进人才,特别是康复专业教师。学校应深入推进改革,在师资配比、培训转型、职称评定等方面寻求政策支持,建立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建立高校专家和医疗支持团队,成立学校、医院、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协作共同体,从而构建起一个推动医教结合工作深度融合的网络体系,推动医教结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 缺少专业医生定时上门康复训练

学校送教上门对象中有16名极重度脑瘫学生,并且分布较散,缺少专业医生为他们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

(二)今后的设想

针对上述的问题,我们认为今后学校应在医教结合背景下,发展与完善远郊地区教师与专业医生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医教结合的教育模式以及长效的管理机制,从源头上保证医生与教师参与医教结合的持续性和发展性。

残疾学生的教育康复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持续性的过程。为了让各类残疾学生享有最优质教育,得到最健康成长,医教结合的教育模式要可持续地发展与完善,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我们坚信,只要持之以恒,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全身心投入到改革中来,这条路一定会走得更坚实、更宽广。

(作者单位:崇明县培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