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海英 朱月情
刘芳
自闭症儿童在情绪和行为上有发展性障碍,其语言发展异常迟缓,行为刻板,不能进行社会交往及建立伙伴关系,感情和社会互动有着严重困难。如何遏制自闭症儿童的不良行为发展,预防其继发性障碍的发生成为专业人士普遍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自闭症儿童有自虐与攻击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以个案的形式寻查自闭症自虐及攻击性行为的原因、设计矫治方案并进行合理的矫治,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案例介绍
多多,两岁时被医生诊断为自闭症儿童。该幼儿除具有自闭症的一般特征外,其情绪尤为不稳定,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就会发脾气,乱叫乱嚷或躺在地上哭闹和尖叫,时常有自虐行为——咬伤自己,偶尔伴随着攻击性行为。
二、具体做法
(一)从“观察”介入,寻找原因
孩子为什么要自虐?孩子在什么情况下攻击他人?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我们一直在思考着这些问题。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多多的自伤不是无缘无故、偶尔发生的,而是对某一活动不满意或不愿意完成某一任务时,他就会用力狠咬自己的手指,甚至咬出血。最初,我们运用“冷处理法”和“物品替代法”阻止多多自虐,即当他自虐时,使用适当的器械来阻止孩子的自伤行为,如给孩子一些塑料黄瓜或包装盒的软衬条等,让孩子及时发泄。刚开始也有一些效果,但时间一长就出现了新的问题。多多的自虐行为减少了,但取而代之的是“咬老师”或“掐老师”的攻击性行为。由此可见,多多的自虐行为和攻击性行为是相互关联的。当我们要求多多去做某件事,而孩子又不愿意时,就会造成孩子情绪上的不满,为了达到脱离这一环境和逃避做该事的目的,他就以伤害、攻击别人的方式来表达“不满意”,出现了以逃避为目的的行为,以此回避他不愿做的事,不愿呆的环境。
从上述观察所得的情况中,我们通过分析得出两点:第一,自闭症儿童的自虐及其伴随的攻击性行为是有规律的。第二,要求或环境改变时,自闭症儿童的自虐及其伴随的攻击性行为就会减少甚至消失。
(二)通过“任务分解”,设计合理教育康复方案
了解了多多产生自虐及其伴随的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后,我们对多多的能力重新评估,并在评估的基础上调整对他的要求。在设计教育康复方案时,我们运用任务分解法,尽可能地细化训练步骤,降低要求,从而为多多创造成功的机会,提高其自信心。以穿套衫为例,我们自编了一首儿歌:“先套一个大洞洞,再套一个中洞洞,最后套上小洞洞”,将穿衣的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套入衣服的下摆口;第二步,头钻出领口;第三步,伸入袖口。在开始训练时,我们通过帮助进行前两步,然后鼓励多多完成最后一步。在此基础上,逐渐向前延伸,完成第二步、第一步。在整个康复方案的设计中,我们注重训练时间的分割,以幼儿的注意力发展特点为基础,每一步骤学习的持续时间不易过长。结果发现多多能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情绪平稳了许多,很少出现自虐等不适当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我们逐渐调整训练时间,从3分钟逐步增加到10分钟至15分钟,并选择合适的训练地点,充分考虑环境的因素,如环境比较安静,周围又较少鲜艳的刺激等。
以后每一项任务的进行我们都是如此,以降低难度、由易到难、合理选择环境等措施来减少多多的攻击行为。
(三)以伙伴支持,尝试“合作训练”
通过调整训练方案使多多减轻心中的压力感,不良行为也减少了。但是,训练中仍旧会遇到他不喜欢、情绪比较抵触的时候,因此,我们又尝试了一个新的方法。
通常,自闭症儿童对他人的“依恋”不是很明显,但多多似乎有些特别,他非常喜欢一个唐氏综合征的孩子。因此在康复训练中,我们有意识地将他们安排在一起,进行同伴学习。通过伙伴的支持,利用多多的“依恋”心理,配教师“示范”进行合作训练。通常,我们预测到训练的内容、要求可能引发多多自虐及其伴随的攻击性行为时,就在训练前先进行一些多多喜欢的游戏来引发积极情感,然后再设置一个需要进行的训练项目。在训练过程中,老师进行语言提示并直接示范,让多多和他的“伙伴”共同模仿。一旦发现多多出现了自虐或攻击性行为的迹象,就让同伴来完成任务,并对他也提出要求,他就会停止不良行为而参与到活动中。
(四)坚持行为改变技术,进行“系统脱敏”
为了让多多从主观上减少自虐及伴随的攻击性行为,我们试着从孩子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层面去了解他的行为动机,利用行为改变技术去帮助他学习一般人所认定的表达方式。我们按照系统脱敏的步骤,将多多不愿做的事、害怕置身的环境,按难易及害怕程度划分等级,从最低一级开始脱敏。如:多多刚进园时,他不愿去盥洗室,并伴有恐惧的情绪,问题行为随之产生。我们就用鼓励的目光,温暖的大手牵着他的小手一次次前往。在他情绪稳定后,老师就不牵他的手,而是陪伴在他的身边一起进盥洗室。等他习惯了,老师就跟在他的后面进去,一直到他不再感到害怕。一段时间后,多多在有排尿需求时就会主动前往了。同时,我们在这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即时强化、鼓励他这一正向的行为。
另外,在对自闭症儿童自虐及伴随的攻击性行为的矫治过程中,必要时我们也会提供孩子合理发泄的机会,让他们在发泄的过程中,情感得到释放,心理得到满足。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家庭康复的指导,让家长一起协助减轻孩子心理的焦虑和压力感,帮助孩子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单位:上海市杨浦区五联幼儿园 杨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