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与雷达》教例
葛玉红
《蝙蝠与雷达》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介绍了仿生学的运用——科学家通过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出了蝙蝠能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它告诉我们:研究生物可以促进人类的创造发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有机整合并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一、运用信息技术化解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于听力损失在90分贝以上的聋生来讲,学习这篇逻辑思维较强的课文困难较大。课文中飞机在飞行时是如何辨别障碍物和方向的内容对聋生来讲是难点,为了降低难度,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我运用信息技术将蝙蝠飞行特点和雷达工作原理制成了动画,通过多媒体的动感画面和课文内容的对照阅读,使学生对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有了感性认识。
课文内容:“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面。”(下图是相应的多媒体动感画面。)
动感画面:
(学生看媒体思考讨论:人们是怎样仿照蝙蝠飞行造出了雷达?
)
生甲: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嘴。
生乙: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
生丙: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
(学生边打手势边读句子,教师同时在媒体上显示正确答案。然后,请学生齐读句子,使学生对雷达和蝙蝠之间联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师:从练习中我们可以看出雷达和蝙蝠的联系,那么人们是怎样仿照蝙蝠飞行的特点和规律造出雷达的呢?请学生在文中(指媒体)找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一边指句子一边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看媒体。)
课文内容:“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了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动感画面:
(这时媒体显示雷达工作原理动画示意图,指导学生了看画面理解课文。)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看媒体读句子说原理。)
(媒体显示原理对比,目的为学生学习设置坡度。)
师:谁能根据蝙蝠飞行特点的板书把雷达的工作原理讲述出来。
(一位学生板书,并根据板书说出雷达的工作原理,然后教师又请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看板书说原理,一方面加深对飞机夜晚能安全飞行的理解,一方面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来说说飞机夜航和蝙蝠夜行之间的联系。)
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板书),发明了雷达,这就是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板书“和”)。让我们再一起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造福人类的精神。
板书:
(二)运用信息技术指导聋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我在教学中通过“读读、想想、议议、说说、写写”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地学习。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知道了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引出“仿生学”的概念;在这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请学生上网查询信息自主探究“仿生学”的知识,如:人们从鸟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人们从草叶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锯;从鲸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培养聋生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工具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加强语言和思维训练,培养聋生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学生创造了生动具体、新颖活泼的语言环境,让聋童有话可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看媒体朗读,交流,小组讨论,根据课文说原理,说蝙蝠与雷达的关系等方式,给学生创造交流平台,提高和发展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运用语言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在学习蝙蝠与雷达的关系后,为了让聋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体验,我制作了
“生活中的仿生学”的
网页,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上网查询、阅读、收集“仿生学”的信息,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让他们完成不同层次的拓展练习,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在有限的课堂中获得了大量的有效信息。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充分发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不同层次的提高。
(作者单位: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