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微笑》教例一则
朱慧萍
一、教学设计
1、
教学理念:在社会中生存,人必定要与人交往。如何在交往中让别人对你产生良好的印象,感觉你的真诚和友善,从而对你产生友好的态度?答案就是微笑。微笑,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微笑,可以让智力障碍学生变得耐看,变得可爱;微笑,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易被社会所接纳。
2、
教学目标:通过微笑教育,使学生认识微笑,感知微笑,并能在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之后,体验微笑的做用,理解微笑带来的方便。知道微笑是人与人和谐相处,顺利交往的方式之一,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微笑解决一些困难。
3、教学途径:教育过程中,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照镜子”认识微笑;通过即兴表演让学生体验微笑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心情;再通过情景剧“问路”,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微笑;最后让学生欣赏一种笑,体验成功的快乐,并树立起一份自信。
二、
教学实践
片段1:照镜子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准备的小镜子,跟着老师做一个微笑的表情,看到镜子中的你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我看到自己的眼睛眯起来了。
生:我看到我的嘴向两边拉长,嘴角向上翘。
师:再请小朋友对着镜子跟老师做一下生气的表情,看到的自己又是怎样的呢?
生:我的眉毛快拧到一起了。
生:我的眼睛瞪得好大,好吓人。
生:我的嘴角向下挂。
师出示两张表情图。
师:请小朋友说说,镜子中的哪个你更好看更可爱呢?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对于智力落后儿童,通过照镜子这一视觉感知方式,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动机,初步认识微笑是人人喜欢的一种表情。
片段2:
同学之间微笑
本来这部分的设计是抽几对学生上来即兴表演“借学习用品”的小品,即一个同学忘了带橡皮之类的学习用品,他微笑着向周围的同学借用,同学看到他这么礼貌和友好,都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然而在表演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坐在下面的两个小朋友一个嫌座位紧而猛推了旁边的学生一把,弄得那学生差点跌倒,引起一片哗然。我灵机一动,随机利用这件事请出了这两位小朋友。
师:刚才你们两个闹矛盾了是吗?小宣,你说说,是谁不对啊?
小宣看了看我,低下了头。我估计她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只是不好意思说出口,就鼓励她去跟小桂认个错,并提示她该用怎样的表情,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一幕。
宣:对不起,我刚才不应该推你,没弄痛你吧?
桂:(微笑着)没关系,没关系。
我暗示他们握个手,于是,两双小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俗话说,一笑泯恩仇,更何况是同学之间的小吵小闹。微笑着向同学借用自己需要的东西,相信别人不会拒绝你;微笑着向同学表示诚挚的歉意,同学也以微笑谅解此事。微笑,架起了同学之间沟通的桥梁,微笑,是同学之间友爱的代名词。
片段3:情景剧《问路》
师:微笑,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它还会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困难
不信,让我们一起看看。(播放学生
A(学生):(声音很轻得像蚊子叫,脸部也没有表情)到南汇汽车站怎么走?
B(路人):(急匆匆地赶路,不耐烦地回答)听不清,自己找!(边说边走开)
C(学生):(很大方地上前,微笑着询问)阿姨,麻烦问一下,到南汇汽车站怎么走?
D(路人):(在亲切地答应)小朋友,去南汇汽车站一直朝前走,右手拐弯就到了。我也正好去乘车,我带你一起过去吧!
C(学生):谢谢阿姨。(报之以甜甜的微笑)
师:看完短剧,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师:两位小朋友同样是问路,第一个有没有问到路?为什么?第二个有没有问到路,为什么?
师:微笑,是一种礼貌的表现,特别是当你走出校门请求别人帮助时,微笑便是你得力的助手,它会及时地帮助你解决问题,因为,谁都不忍心拒绝一个有礼貌的孩子的小小的请求。
本环节采用角色承担的方式,就身边的一件小事,也是我们平时经常会碰到的一种情况,让学生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通过观看短剧,分析角色,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来自微笑的魅力,也为自己走出校门,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后,应对各种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解决办法。
片段4: 欣赏照片中的微笑
师:小朋友认识周舟吗?他可是赫赫有名的指挥家呢!
班中几位学生曾在北京的舞台上跟这位大哥哥同台演出过,所以听到这个名字特别的兴奋。随机出示周舟手捧鲜花谢幕时笑容满面的照片。
师:小朋友看到照片中的周舟大哥哥笑了吗?
生:笑了。
师:他为什么笑啊?
生:他表演成功了。
生:有很多人给他献花,他感到特别幸福和自豪。
师:是啊,周舟哥哥其实是和我们一样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的微笑,所以,只要大家努力,我们也会有这样的微笑。
三、教学反思
德育课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参与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怎样选择有助于智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德育教材,那就需要教师的挖掘和平时的细心观察了。首先是要寻找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东西,以便于他们能在实践中操作、运用,并从中获得实效。其次,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到他们的能力范围。因为微笑是最常用的表情,也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所以我选择微笑作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微笑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愉悦的心情,并通过微笑达到和他人顺利交往的目的,达到跟社会的融合与沟通,这正是本节德育课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作者单位:上海市南汇区致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