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康庄
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挂牌至今已近半个世纪了,在历任校长和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从最初的只有十多位学生的“聋哑青年技术补习班”发展至今,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在国内外有一定声誉的、集聋人高中、中专、职业高中于一身的、在上海聋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回顾走过的历程,我们深感“以生为本、育残成才”是我们特教工作者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让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卓而成才,能够自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这是我们每一位校长、每一位教师的奋斗目标和热切追求。建校以来,我校已为各条战线输送了近两千名毕业生。他们中不乏自强不息、残而有为的佼佼者。我从事聋教育已有三十多年,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所作出的成绩,我和我的同事们无不感到莫大的欣慰。
社会自有教育以来,教育就承担了形形式式的功能,有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和经济的等等。但究其根本,教育是一项育人的事业,是实现人的发展的事业。无论是古人所说的“因材施教”,还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其基本目的都在于要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使个人的人生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达到最大化。育残成才,让在校的聋生为明天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日夜萦绕在我脑海中的、经常在思考的问题。
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对聋生,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爱”。我校的教师都明白这个道理,在自己的岗位上身体力行、默默耕耘,奉献着自己的爱心。这是让我感动和欣慰的。探索聋教育的规律,研究符合聋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已成为每一位老师的自觉要求。这里刊载的几篇文章只是一个侧面的反映而已。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我愿为特殊教育奋斗终身!
(作者系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