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娣*
一、研究基础
特殊教育经历从接受轻度残疾儿童到接纳所有残疾儿童受教育的发展过程。全纳教育的理念被大众逐步接受,每个人都应该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我校在政府的支持下成为上海市第一所实施“零拒绝”的学校。零拒绝教育思想代表没有歧视的评价、适当的教育、最少受限制的环境、预先制定的计划、父母的参与等,它代表这些儿童的障碍有多严重,都应接受免费的、适当的教育。“零拒绝”的实施为我校的教育教学提出挑战,在没有国内经验,缺乏相应理论支撑的情况下,老师们在工作中研究教育对象的特点,探索新方法、新规律,试图找出一条适合国情,符合特殊教育发展的教育之路。2001年承担了国家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中度以上弱智儿童生存教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残障儿童心理、生理教育干预的案例研究》近年来教师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视角
1、正视儿童的障碍,正确认识特殊教育对象
随着“生存教育”研究的开展,教师对教育对象的认识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残障儿童不仅有满足生理需要,同时他们还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工作者在满足儿童需要的同时,也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在个案的研究过程中,教师首先面临如何正确认识特殊儿童,特别是重度障碍儿童。
*
他(她)可以接受教育吗?即使法律规定每个公民应接受教育,但仍有人心存疑虑,障碍人士能接受教育吗,或教育对他们能有所改善吗?许多实验和实际事例都证明,障碍儿童接受教育减轻了障碍的程度,即使是重度障碍儿童也有所改善,减轻了对他人的依赖程度。他们如接受适合的教育就能得到适当的发展。
*
我要令他(她)与众不同吗?融合教育的观念主张给儿童正常的社会环境,因此,教师要让其他儿童和家长接纳特殊儿童,视为社会中普通一员。所不同的是他的教育需求与他人稍有区别。
*
我的教育对他(她)有效吗?选取合适的教育方法对特殊儿童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当然,特殊儿童的特点可能使他们学习较慢,教师可能有时会产生挫折感。
在个案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始终以发展的眼光来关注儿童,无论是残障程度怎样严重的儿童,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有必要针对残障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对学生因材施教。在大量的个案研究结果中也印证了这一点。
2、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教育干预措施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了7种智能,因此每个人都存在个体差异,我们要认识到学生有发展的潜能,承认他们能力的差异,我们采用了多元化的评量对学生进行评量。
对学生实施个案研究的过程也是运用多元化评量方法的过程。我校还对学生进行档案评量、实作评量、影像评量、动态评量等。通过多元化评量,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情况,有利于落实因材施教原则,提供了弹性化和人性化的空间。
在个案研究的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传统的补偿的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今天的特殊教育对象。“零拒绝”的教育思想就是要教育者承认儿童的发展潜能,在儿童潜能发掘的同时补偿其缺陷,施以适当的教育。
3、建立良好的支持辅助系统,促进儿童的社会发展
特殊教育的开展离不开良好的支持辅助系统。学校构建了以学校为中心的支持辅助系统。学校除承担教育、康复任务外,学校为此专门成立了家长专业委员会,定期为学生家长进行培训,以获得家庭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学校还与街道、社区、政府等取得联系。学校还建立了一支特殊教育专家队伍,为学校、家庭的教育康复进行评估、指导。专家队伍包括特殊教育专家,儿童医学专家,康复训练专家等。。
通过各方支持,改善了残障儿童的生活环境和质量,更令人欣慰的是每个儿童都能接受适当的教育,并且都有所发展。在我们的研究中特别体现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这与支持辅助系统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得到家长支持密不可分。残障儿童从过去生活在家中到现在走出家门,走进学校、社区,不仅得到社会接纳,还将学习到的技能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三、研究内容
案例是教师的实践研究,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行动体现,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制定了个别化教育计划。个案研究都经历了四个步骤:
对训练对象进行评估。
制定个别化训练计划。
教育训练计划的实施和修改。
对训练结果的反思。
四、残障儿童教育干预的方法
特教教师是特殊教育的执行者、研究者和发展者。在日常集体教学中,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个别化教学是一种以适应并发展学生差异性和个别性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与设计,即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状况等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采用相应的评估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能获得合适的教育,取得尽可能大的进步。在我们的研究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一对一训练和个案积累,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量,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有协同教学、体验教学、融合教学等等。
在个案的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实践活动,积累了大量生动、具体、有效地针对残障儿童训练、干预的方法。这些方法是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获得的,它体现了教师的研究起点和研究高度,集中了全校教师的智慧和才华。
五、案例研究的过程
案例注重的是教师的实践研究,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行动研究体现,教师都会按照四个步骤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1、对训练对象进行初始评估。
在制定个别训练计划之前,教师首先对训练对象进行较客观科学的评价。这些评价通常包括其发病原因、各种测试数据,医生的诊断评估,还可以和家长面谈,了解儿童的出生史、生长发育史、家庭史、疾病史等。同时,教师也通过对训练对象的长期观察了解,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一些行为特点、习惯作一些评价。
2、制定个别化训练计划。
训练要成功,关键是要制定好一套行之有效,适合训练对象发展的,有针对性的个别化训练计划。而个别化训练计划中最关键的是训练目标的制定。目标的制订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差异。在教师的个案集中,老师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残障儿童,对训练目标的制定大多着眼于学生的潜在能力的挖掘,使他们的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3、教育训练计划的实施和修改。
这是整个个案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地方,强调了操作性和实践性。在个案中,教师将平时对学生进行个别训练的情况用文字和数字形式一一记录下来,其可操作性显而易见。在实施过程中很重要的是教师要视训练对象和训练效果的具体情况进行随时的修正,一切围绕着为了学生的有效发展而展开。
4、对训练结果的反思。
任何训练都会获得一定的效果,但难以避免的会存在不足和弊端,所谓不可能面面俱到。对结果进行反思,能从训练中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在今后的训练中加以借鉴和运用,同时找出不足的原因给以避免和改正。在这本案例集中,几乎每一篇都附上了训练反思。
六、研究的成果与评价
1、教育训练的方法
我们所总结的训练方案和方法是该成果的精华所在。它包括弱智儿童的记忆和理解、语言、行为;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言语、社会交往;脑瘫儿童的肢体、协调能力、社会技能等教育训练的具体方法。如对弱智儿童教育实践中总结了动嘴出声法、特征联想法、视听结合法、动作操作法、提示引导法、榜样刺激法,行为强化训练法、镜子疗法等;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教育实践中探究了数字指向和迁移法、感觉统合活动法、运动模仿法、动作引导法、朗读选择法等;对脑瘫儿童训练中进行了身体定位训练、沟通能力训练、社会适应技能训练、其他技能训练等实践。这些方法体现了本校教师的研究起点和研究水平。而给予适合的教育干预的残障儿童都获得了可喜的进步。
2、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构建
学校开展对残障儿童的个案研究以来,十分注重教师的专业化基础。特殊学校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应远高于普通学校教师,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教师不仅应具有一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需具备专业的特殊教育理论、康复医学等知识。只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才能完成这一艰巨的研究任务。学校促进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导者逐步向教育的研究者转化,这期间正是不间断地理论学习和业务交流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正在悄然形成。
对于案例所取得成果,专家说,每个案例真实可信,反映了目前残障儿童的教育现状;所用的教育训练方法合理、操作性强;针对不同儿童实际情况提出的教育建议可为实际工作者提供直接的参考和借鉴。该成果运用集体性、系统性的现代个案研究的方法:(1)严格地掌握研究的主观与客观纬度,将个案研究与测量研究、文献研究相结合,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途径来比较全面地收集个案的资料,进一步阐明教育干预的实际效果;(2)通过历史与现状的对照,个体研究资料和集体研究资料的对照,尽可能从个案的分析中找出能对同类儿童进行有效教育干预的一般规律;(3)密切地结合辅读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配合行动研究的方法,通过一种动态的教育教学行动和反馈性评估来逐步地改善个案的身心状况和提高这些残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研究对中度乃至重度残障儿童的教育进行探索,期望使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发展;同时对他人有所启发和帮助;也期望对特殊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略)
*课题组成员有:徐琳、陈瑛瑛、沙海燕、贺莉、蒋莉琴、肖萌、聂朗南、吴贵珍、周怡、丁华英、许群、张颖、季敏、高茉青、张风华、周宝妹、陈昊、刘骏、林琳、潘瑾等
本课题获上海市第八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作者单位: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