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高中语文教学编演课本剧的尝试
发布日期:2019-02-08   作者:特教研究所   

林春燕 刘嗣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遵循这一原则,笔者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聋生特别善于表演,而且对美术专业课也特别的热爱,因此,笔者决定从他们的兴趣特长入手,通过专业课和文化课相结合的方式,让聋生“动”起来,从而使语文课“活”起来,收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在教八年级第二学期《愚公移山》和《狼》两篇古文时,学生普遍对学习古文存在一种畏惧心理。笔者发现这两篇古文都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言语动作描写,比较适合表演。于是我们开始了课本剧编演的尝试,师生在共同完成翻译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内容先编写剧本,再用所学的美术专业知识来制作简易的舞台背景和演出道具。在分组表演时,由老师和同学共同担任评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认真讨论课文内容、积极排练并制作道具,精心设计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在排练的过程中,他们理解了文章所隐含的寓意,在不经意中背熟了整篇文章,完成了学习目标。之后,我们不仅在古文教学中,而且在记叙文教学中都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

把编演课本剧作为一种教学尝试,深受学生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让我们相信这是聋生学好语文的一个新途径。下面以学生编演九年级课文《孔乙己》为例,把我们的做法和体会作如下介绍。

一、编演课本剧的步骤和要求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演,其程序分为选、读、编、演、评五步。每一步都有相应的具体要求。

1.选  选较生动的记叙性课文。所选课文情节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比如,在学习鲁迅作品《孔乙己》之前,笔者就在想怎样才能使聋生理解孔乙己这个自命清高、好吃懒做、迂腐麻木的旧知识分子形象呢。编演课本剧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2.读  读所要改编的课文。掌握背景、主题、内容。人物性格是为作品的主题服务的,所以,对文中人物性格要清楚,更要清楚产生其性格的社会背景,清楚作者塑造此形象的意图。在预习了《孔乙己》后,有不少学生提出不能理解孔乙己这种人的性格,也有学生认为他偷东西被打是活该……,于是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请他们自己找资料、查背景、写剧本并进行排演。

3.编  编写课本剧。要让学生明确:(1)改编时可适当增删课文内容,无论是人物对话或是舞台说明,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增删修改,既要适合剧情发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适合舞台演出。(2)对课文里一些能突出人物性格的对话及有关动作要在剧本里体现,注意突出其作用。由于是分组学习,学生交来的四个《孔乙己》剧本,有三个小组完全按照课文内容编写,人物、对话、情节丝毫不差,有一组学生能加上自己的想法,大胆增加了一场戏,即孔乙己深夜在丁举人家偷书逃跑,被家丁看见,如狼似虎地围了上去……,经过讨论,大家都认为这场戏有必要加,因为戏剧与小说的不同处在于它的表演性、直观性,增加这一场戏可更突出孔乙己命运的悲剧性。

 4.  表演时要求聋生明确:(1)要制作舞台背景及道具。(2)要尊重原著。可以有自己的发挥但不能背离主题。(3)人人参与。在课本剧《孔乙己》班级表演评比时,学生们的创造力让教师大为惊讶,他们拿旧的窗帘大做文章,只用剪刀、回形针、别针和双面胶便做成了一件打了补丁的旧长衫、还做了小二的围裙和毡帽等等。在演出时,学生们用自己的表演来诠释对课文及人物的理解,扮演孔乙己的小林同学更是有出色的表演。第一场戏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时,他从进门对短衣帮满脸的不屑到被人取笑时脸涨得通红都表演得惟妙惟肖,最后断了腿的孔乙己用手撑地慢慢爬出酒店时,小林同学爬得很慢很艰难,他那不时用手擦汗的细节赢得老师和同学的热烈掌声。

5、评  1)评编演。在表演后,组织学生讨论,评论编演的水平及得失,重点是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2)评课文。编演后学生对原课文的理解已提高了一个层次,此时,可提出几个要求较高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孔乙己》编演后的讲评课上,同学们对主人公最后的命运进行了激烈讨论,有个女同学说:“他肯定是死了,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他除了死好像没有别的出路。”教师追问:“怎样的环境下?”学生答:“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对孔乙己的毒害太深了,不光是他,旁边的人都是这样麻木不仁,太让人难受了,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那样的时代,实在太悲哀了。”扮演孔乙己的小林同学说:“我现在很同情孔乙己,也能体会他的感受了,终于知道什么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学生们在表演中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课文主旨,作为老师,还有比这更高兴的吗?后来,小林同学一组编演的课本剧《孔乙己》由校演到了区,再由区演到了市,获得了上海市中学生鲁迅作品课本剧表演比赛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二、编演课本剧的作用和意义

1.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且要表演,形式一翻新,学生的兴趣自然来了:怎样编?谁合适演哪个角色?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动手动脑去完成。学生在改编和表演剧本时,会发现许多问题,他们积极老师求教,对老师提出的建议积极采纳。

2.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学习了课文,再按照作品中角色的思想、感情、对话和动作,站在角色的立场上去表演,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各个角色的特征,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意图。

3.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课本剧表演的过程,是学生想象活动的过程。学生所扮演的角色是假的,但情感是真的,他们手中的道具是假的,却要当作真物对待。这种以假当真,正是依靠想象活动进行的。学生在表演时还需要适当增减一些对话、情节以及角色。这一切都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结果。在表演中想象发挥得越充分、越丰富,则表演也就越逼真,越生动有趣。

4.可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学生在表演中很自然地熟记作品中的语言,富有创造性地表现出符合角色性格的表情。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言语表达能力。语言发展较差的学生参与表演后,语言发展的水平明显提高。

5.可以增强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心

学生表演课本剧必须面对观众,直接展示自己的言语、形象,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演绎水平,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锻炼的机会,多演课本剧,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大胆、不怯懦等品质。

6.可以融洽师生关系

在课本剧的编演过程中,老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板起面孔授课的先生,而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既是良师更是益友。学生通过与老师共同讨论,共同研究的互动,师生感情进一步融洽,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语文的学习也不再是沉重的负担了。

三、编演课本剧存在的困难及注意事项

学生对编演课本剧虽有兴趣,但编演难度大,要求高,很多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另外,对整个编演过程的难点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克服畏难情绪的做法,可先引导学生回忆所看到的优秀小品,如平时电视台曾播过的小品,简单分析其成功之处,以激起学生对编演戏剧的兴趣,更好地进入编演活动。此外,读、编、评这三个步骤尤其重要,教师要在做好充分的准备,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使其顺利完成课本剧的编演。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导趣开其源,导学通其流。“二期”课改的精神要求教师要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会学习、会创造的真正的“主角”。叶澜教授说过: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中学教材中选录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教师们不妨多创造点机会,让学生们多演一演,多乐一乐,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让语文课“活”起来。

(作者单位: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