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性学习方式在聋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日期:2019-02-08   作者:特教研究所   

郭奕敏  孙雪枫

 

国家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着重提到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国聋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中课程目标之一是“引导聋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两者都提到了“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聋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和能力的乐趣。本文拟就探究性学习方式在聋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谈谈做法和体会。

一、增加课堂聋生活动量,激发聋生参与热情

要开展探究式学习,就要真正地让聋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的活动量,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聋校第七册数学教材中有一个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新授课上,分发给每个小组一块泡沫钉子板和一根彩色绳子,由组长负责让组内的每一位成员都动手在这块钉子板上,用绳子围成需要的长方形,然后拿尺量一量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教师在此基础上,通过巡视指导学生围的方法和丈量的办法,然后引导学生量出这根绳子的长度,也就是得出了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这样的教学方法,浅显易懂,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无形中就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推导公式。教学聋校第六册语文教材中《皮球浮上来了》一文时,教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哪个办法好,而是为学生提供了树枝、钩子、水等多种工具,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尝试来找出答案。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把课本知识通过亲手尝试各种“办法”对课文内容理解、运用、检验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印象非常深刻,对课文的理解更进了一步。由此可见,为聋生创造探究实践的机会,降低了教学上的难度,使得教师易教,学生乐学,学生在参与教学的同时,激发了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上《田忌赛马》这一课时,老师课前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做了6匹大小不同的纸马,上课时先读课文理解意思,再在桌上摆放纸马获得直观体验,这样枯燥的古代军事故事通过自己动手试一试,变得易于理解且趣味盎然了。

二、改进教学方法,引导自主学习

传统的聋教育模式往往只给少数“尖子”学生有发言机会,再加上生性胆小的学生有重重顾虑,不敢举手发言,久而久之,在班上形成了两极分化。1995年始,我校尝试开展分层递进教学,在做法上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在每个小组里。这样,好的学生在小组中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加强了责任感,更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对一般学生,为他们多创造机会演主角,也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能力较弱的学生,通过参与小组学习,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参与者”的形象。这就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偏差,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改进了学习方法,激励学生发挥探索创新精神,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教聋校语文教材第十六册《草船借箭》一课老师提示:“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借箭的经过怎样?借箭的结果怎样?”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分小组讨论,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二期课改重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学习,创设一个乐学、好学的良好氛围。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带动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学习活动,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才能提高学习质量。

三、培养问题意识,诱发聋生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提问。久而久之,绝大多数学生将提问视为老师的专利,缺乏问题意识。激励聋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关键就是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草船借箭》时,先齐读课题,接着教师提问:“读了课题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我知道题目的意思是用草船借箭,可是谁向谁借箭呢?”也有的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他们是怎么借箭的?最后结果怎样?”可见学生积极地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提出了他们自己的疑问,接下来老师就带着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最终的目的是解开学生心中的疑团。

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发学生积极提问的重要前提。教师要给学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时间。聋校语文第十五册第一课《桂林山水》是一篇介绍自然风景的说明文,学生在没有直观概念的基础上,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第二自然段时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将漓江水与大海、西湖的水相比较?2.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3.作者是如何将漓江水描写具体的?因为在结构和写法上课文第三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类似。由此根据课文的特点,教书要求学生模仿第二自然段提三个思考题,自学第三自然段的内容,从而掌握相关内容。这就在不同程度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聋生还可适当传授一些提问的一般模式,例如,比较提问法、发散提问法等,启发引导、结合实际调动聋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聋生的自信心和勇气。

四、引导发散思维,促进自主发展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说过:“课堂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飞速发展的现代生活使课堂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教学过程中如能为聋生创造更多的接触实践的机会,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帮助他们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那么就能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加强对聋生的发散性思维训练,通过举一反三,把课堂学习引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

句式训练是聋校低年级教学的重点。长期以来在句式教学上,教师常常是拘泥于原句式。如聋校第三册语文教材中有一句式“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课文句子中的原意,依葫芦画瓢,结果在测验中竟然有85%的学生写了课文中的原句。把探究性学习方式用于教学,在指导这类句子训练时,就可以为学生创造些校园、生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结合不同的情境发散自己的思维,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就拿“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一句式来说,教师可以把句子分解成两部分(即“谁在什么地方?”“谁干什么?”),这样学生就可以分别从这两方面去开动脑筋,拓展思维,然后加以组合。在学生说出简单的如“我在教室写字”“我在操场跑步”等后,教师就可以提示学生“刚才大家说的都是自己做的事,能不能说一句自己想做的事、别人做的事或你看见的事呢?”,学生在此引导下,说出了如“我在家里帮妈妈洗衣服”,“姐姐在家里喂小狗吃药”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点拨,“现在老师再要求大家开动脑筋,说一句别人想不到的话,和别的小朋友不同的话,看谁最聪明?”学生说出了如“小猴子荡秋千”,“小狗做算术”,“小雨点嘀嘀嗒嗒地唱歌”,教师这时就可以将“在什么地方”加进去,让学生根据自己说的句子加以组合,这样句子就有了新意,想象力比以前要丰富,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种质的提高。

再以聋校第六册语文教材中《皮球浮上来了》一文为例,在学习了课文后,教师问学生:瓶子里有一只乒乓球,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它取出来?学生兴趣盎然,有的学生用课文中所学的方法取出了乒乓球,有的学生则直接把乒乓球倒了出来,这时,教师加以总结:我们在遇到问题时,要找到最容易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书上的内容要活学活用。学生懂得了要灵活地解决各种问题,同时还经历了探究的过程。

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当前,国内外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体验与创造过程中感受探究的乐趣。许多案例说明:教师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是与学生一起开展探究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所以绝对不能越俎代庖,而要充分相信学生,发掘他们的潜能。在了解每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引导并鼓励其探究,及时指出方向,提出建议和意见,使更多的聋孩子能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学习,锻炼能力,在成长中取得成功,在成功中不断成长。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一聋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