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化的理念构建聋校语言教学“大课堂”
发布日期:2019-02-08   作者:特教研究所   

吴蓓芬

 

我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聋校教学计划》提出:“对听力语言障碍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补偿生理和心理缺陷,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深入发展,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基本的文化知识,健康的体质加一定的生活能力,社会能力,掌握初步的劳动技能。”

但是,现阶段聋校教育仍以隔离式的教育模式为主,教材中“学”与“用”脱节,不适应聋生学习的需要,教学效率难以提高。为了发掘聋生潜能,补偿听觉言语缺陷,形成和发展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我们学校根据从聋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整合教材内容,加强课程综合化,提出用生活化的理念构建语言教学的“大课堂”。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

我们坚持在现代教育理念引领下加强口语教学,遵照教育部在课程管理中提出的要重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的精神,我们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编写校本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在低年级始终坚持“医教结合、强化口语、学词学句、说写并举”的教学原则,在中年级坚持以“强化口语、句段训练和读写并举”的教学原则,在高年级则加强篇章阅读及作文策略训练,以之提高聋生的思维能力,为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

(一)阅读与写作

1、拟订《聋校语文教学(读写)计划》(试行稿)

语文是聋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聋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聋生补偿听力缺陷,排除语言障碍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联系聋生现实生活,编写了《聋校语文教学(读、写)计划》,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针对义务教育阶段聋生的学习语文特点,补充全国聋校通用语文教材的不足,立足于聋生的发展,联系现实生活,强化聋生语言实践,加强语文实践活动。

2、选编《阅读与习作》校本教材

语言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聋生在阅读过程中,既可以从课文中吸取信息,习得语言,又能激发自己的情感,丰富人生的经验。我们从尊重聋生学习需要出发,结合当前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的特点,遵循针对性、补偿性、实用性、可接受性、差异性原则,既“重文本”又“超越文本”,对现用教材进行调整、补充和拓展,以体现人文性、综合性、实用性的理念。

我们编写的一至九年级《阅读与习作》校本教材,是从普通学校语文教材和中外各类读物中,选取了适合聋生学习需要的作品,内容包括阅读、习作、对话、笔谈、语文实践活动等几个部分。如低年级的阅读教材《门牙掉了》,正好适合六、七岁学龄阶段的孩子,让孩子们在一片好奇心和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学习怎样用语言来表述自己正在经历的换牙的过程;十岁左右的中年级学生可以开始学习一些交往礼仪,我们就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招待客人》做家庭的小主人,学习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到了初中阶段,孩子们有了一定的语言和生活经验,我们就在语言教学中融入相应的理性思考内容,比如补充学习选的课文是美国前总统林肯的就职演说词《鞋匠的儿子》。又比如结合语文实践活动我们学习《生命的意义》,以此来教育孩子们不以自身的障碍而自卑,增强自信性,培养自立精神。这些补充的校本阅读教材都深受聋生的喜爱。

(二)开展聋校英语课实践

英语作为国际性的语言交流工具,在社会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根据聋生和家长的要求,结合聋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了“启蒙英语”校本教材,并开展了聋校英语课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制订的英语课的教学目标是:对聋生进行发音、听话(看话)、说话和书写教学,学习美国手语,使聋生具有初步的英语听话(看话)、说话和书写能力,会用美国手语进行交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使用美国手语,结合聋生的实际情况,将英语教学分为单词、简单句和日常用语的教学。

1)单词教学:把单词教学融汇在主题学习中,以学单词带动学字母,并借用言语矫治的方法帮助聋生提高发音的清晰度。通过游戏活动积累词汇、学习归类、方便记忆,激发聋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简单句和日常用语教学:通过日常会话练习让聋生掌握句子,每节课上都进行“Daily talk”,通过直接教学互动式教学情景教学肢体反映教学沟通式教学, 创造学习机会,创设学习英语的环境,将英语学习融入生活中,让聋生感受到英语的魅力和学习英语的重要。

通过第一年的英语教学实践,聋生掌握了约200个单词,30余个句子,能够用正确的口形读单词,能使用口语、书面语和美国手语与国际友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二、改革课堂教学,构建教学模式

在语言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探索出适合聋生的主体参与型学科综合型的语言学习模式。

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变接受式的教学过程为聋生主体参与型的教学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打破教材束缚,强调聋生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合作学习,并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重视学法指导,重视教学活动,重视教学过程,重视补偿与发展相互渗透,挖掘潜能,尊重差异,在发展个性的过程中补偿语言的缺陷,让聋生体验成功。

“学科综合型”教学模式就是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主体参与型学科综合性教学模式融汇在学科教学中。

比如,《养花》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散文,作者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觉得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既须劳动,又长见识。在现实生活中,聋生几乎没养过花。因此,对于老舍总结的养花的乐趣学生并不能真正感受到。我们以此为契机,组织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让聋生通过实践来亲自体验一下养花的乐趣,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言文字。

活动过程分两个阶段:

一是体验阶段。活动过程强调聋生主体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社会环境变化相结合。让聋生动手自己养花,在养花的实践中去学习和思考,每天写养花的日记,搜集相关的资料,组织交流。

二是探究及运用阶段。通过开设“怎样养花”讲座、参与考察活动、制作简报等活动,把学习延伸到课外,让聋生在课外进行观察、实践、探究。同时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收集相关信息和资料,来解决实践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学生们亲身参加了实践,在实践中体验、感悟课本中的知识,积累了语言,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得也更主动。

又如,2004年底,上海下了十三年来第一场大雪。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雪,异常兴奋。我们就抓住这个有利的语言教学时机,组织全校学生一起到附近的公园里赏雪、玩雪,同时认识雪。孩子们在雪地里尽情地打雪仗、堆雪人,而老师们就在与学生玩的同时教聋生认识真正的“雪”,理解什么叫“打雪仗、堆雪人”------在欢声笑语中,聋生们学到了生活中的语言。

在这种变接受性学习为主体参与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大课与小课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培养了聋生的观察、质疑、绘画、搜集信息、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在聋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他们的语言也得到了补偿。

在语言教学中,我们还十分关注聋生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要,为多重残疾的学生度身定制个别教学计划,安排专职教师根据聋生的实际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开展个别化教学;对精神、行为异常的聋生由专职陪护人员给予学习陪护。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对部分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进行的有针对性的个别语言辅导,使聋生都能各得其所,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几年来,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加强了课程综合化,用生活化的理念构建了语言教学的大课堂,不仅激发了聋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聋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促进了包括沟通交往能力等在内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四聋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