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学生网上阅读与习作的启示
发布日期:2019-02-08   作者:特教研究所   

张菊萍

形成和发展耳聋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聋校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聋校教学难度较大的学科。目前的聋校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学生读不懂、写不通的现象。读写结合的教学意识较薄弱。如果能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的因素,在习作指导中运用阅读教学中获得的知识,读与写相辅相成,对促进读和写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网络作为现代化教学媒体,其最大特点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复现性,能对聋生的听觉缺陷进行有效的补偿。通过网上阅读和习作训练,尽可能地调动聋生的感官,尤其是对于刺激聋生的视觉感官会有很大的作用,有利于聋生扩大阅读量,积累习作素材,提高习作技巧。

一、运用网络资源扩大聋生的阅读量,为习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听觉是人们接收外界信息,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能给人们以丰富的信息。耳聋学生丧失了听觉功能,他们的感知较健全儿童相比就少了一条重要的途径,由此造成了他们感知活动受到局限。作文教学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真实的感受。聋生受听力、环境和年龄所限,没有太多的社会生活体验,因此习作时常会感到无话可说。在教学实践中,网络打破了传统聋校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能根据需要,充分地再现宏观世界、微观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表象。名山大川、日月星辰、花鸟虫鱼尽收眼底,优秀的文学作品、名家名篇琳琅满目、知识信息,浩瀚宽广。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学生因身临其境而获真情,动起笔来有话可说。这样也拓开了思维广度,促使学生多角度比较、分析、更深地领悟作文就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如此创造性思维更容易被激活,内心的潜在创造欲望更容易被触动,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运用网络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提高聋生的习作能力。

思维是认识能力的核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唯有它的参与才能真正加速和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耳聋学生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明显落后于同龄健全儿童。因此,要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运用学到的一点知识进行引申也存在着种种障碍。语文课上运用网络后,这种情况得到了缓解。如,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后,有学生提出“金达莱”是什么花,通过网络,大家知道了朝鲜的金达莱就是我们所称的杜鹃花,它还叫山丹丹,映山红等。 如学习《扎龙,仙鹤的故乡》一课时,通过上网找丹顶鹤的图片和相关资料,观察和了解了丹顶鹤的外形、生活习性,学生的学习过程自始至终地处在浓厚的观察兴趣和积极的思维王国里。这样,在作文课上,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把周围观察到的小动物,通过丰富的想像,生动活泼、准确得当地表达出来。通过上网收集、学习和观察,学生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多层次、多角度地使想像在作文过程中开拓思路、强化情感,促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网络学习之前,学生的学习观点是“要我学”,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知识的过程带有强迫性,其结果是低效的。学生运用网络后,学习从无意识要我学开始,逐渐转变为有意识的“我要学”。此时,学生不需老师催促,主动自愿地接受知识,由此带来了较高的学习效益。

三、运用网络有助于改变聋生阅读方式,改变习作的形式。

直观教学法是聋校常用的教学法,但传统的直观教具不可能尽善尽美地辅助聋教学。因为图片、实物、动作演示不能很准确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网络的运用则给聋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的的发展使聋校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聋校语文互动拓展阅读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的大量的阅读,与学生的作业紧密地挂起钩来。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对某一事物和某一事件的背景,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然后通过电子作业的形式展示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习作的形式和内容迥异于传统的作业形式。那一篇篇小论文,图文并茂,有观点,有论据,那一张张出自于学生之手的幻灯片,键入自己的观点,然后用一个事实加以佐证,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多媒体习作方式,生动的图片资料和动画生动地反映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学生在讨论区内通过BBS可以提出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回复看到的事实,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他们看到的资料不同,得出的观点自然也不同,因此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因一个问题而展开小小的辩论赛。尽管他们的观点有时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但是这是他们经过自己的思维而得出的,我们又何必苛求他们呢?

网络在聋校的开发和运用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广阔的前景,作为聋校的老师将进一步转变观念,总结经验,为探索更多的适合聋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而努力。

(作者单位:上海市启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