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思考与实践
发布日期:2019-02-08   作者:特教研究所   

徐根娣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的起点是生活,教育的终点也是生活”。聋校数学教学中应根据聋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课堂联系生活,激活课本上的知识,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发展。

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当然,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学生纯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它追求的是借助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及生活环境等因素,通过语言描述、文字叙述、图画展示、媒体播放、动作演示等手段,再现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去解决数学问题,最终达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目的。

一、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生活化教学是教育活动本身的需要

陶行知曾说过:“教育与生活同步”。在人类的源初时期,教育与生活是合二为一的,只是在学校教育出现以后,二者才逐渐地相对分离。陶行知又曾说过:“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教育是生活所原有……”。师生日常的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都会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产生作用,不时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如在教学内容的理解上、方法的应用上、事例的列举上,对教学内容的巩固、练习、运用中,都会体现出师生日常的生活痕迹。事实上,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的现实生活,它是联系其它社会生活的桥梁,是其它社会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契合点。教学活动与师生日常现实生活相联系,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教学效率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生活化教学不只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的手段,它还是教育活动的本身。

(二)生活化教学是数学活动本身的需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它一经独立,变为学校教育,成为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育人活动,它就有了自己的特殊性。如我校十一五省级课题《聋生融入主流社会生活教育研究》就是充分体现了生活教育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也是数学教学的需要。实施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师要尽可能采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实物、模型、原型、模拟等方式进行讲解、演示,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索、发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沟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阐述所学知识形成和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可见,生活化教学也是数学活动本身的需要。

(三)生活化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数学教学只有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将所学知识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与时俱进,不断充实、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达到普校《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所提出的要求:“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聋校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一)创设生活环境来激发学习兴趣 

普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为使聋生不再觉得数学枯燥乏味、难学,即学好这门学科,又补偿身心缺陷,教师必须从生活中挖掘教学内容,创设多种教学问题情景,把问题隐含在情景之中,形成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从而使学生迅速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在“分类统计”教学时,教师指出:今天大象伯伯过生日(出示动感的媒体),朋友们给他送礼物来了,来了哪些朋友?送了些什么礼物?你们想知道吗?”顿时,学生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再如在枯燥的“加减法混合计算”教学时,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乘车有关,现在先来做个乘车游戏。我扮演司机,你们扮演乘客。通过行进途中乘客上下的现象,引导学生列出计算:8+3-5=610-4+3=912-7-5=0等。这时,教师提问:“12-7-5=0,说明现在车上有人吗?”很多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车上无人”。此时我微笑点头表示赞同。还有不同的回答吗?我的话刚落,另一位学生很自信地回答:“汽车到站了”。这样,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中,使学生一开始就在认识上、情感上、意志上予以高度专注,自觉接受知识的欲望、热情和学习兴趣都得到了提高。

(二)感受生活原形来探索数学知识

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唯有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能有真知”。普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新知时,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观察,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背景和数学知识的原形,再把它抽象出来获得相应的数学概念。如:教学“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时,组织学生进行切萝卜活动。切第一刀,出现一个面,让学生摸一摸,认识面;接着沿着和平面垂直的方向切第二刀,摸一下两个面相交的边,认识棱;再沿着和第二刀垂直的方向切第三刀,让学生观察、探索:这时有几个面?几条棱?并认识顶点。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探索。这样一刀一个谜,一刀一个知识点,引人入胜。在感受生活原形中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又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再次飞跃,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有数学思想。

(三)利用生活实践来巩固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生活是个大舞台,学生在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问题,若能将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这些生活问题,就能体会出数学是“人人必需”的道理。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以生活为桥梁和纽带,使数学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贴近生活,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解决数学问题。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在作业“超市”(牙膏盒、数学课本、书签、文具盒等)中,要求:⑴任选一样东西,两人合作;⑵找出长方形的面;⑶测量长方形的长、宽,并记录结果(注意单位);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⑸  大组交流。还组织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测量篮球场的长、宽,并计算它的周长。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生活实践,巩固了新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体验生活应用来领悟数学价值

普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拓展数学课程内容的领域,减少机械和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强实践性、操作性和探索性等……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领悟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如:学习了小数后,可以让学生用小数表示自己买东西的价钱。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那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养成留心观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又如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应用题的过程中,教者让学生用课上学到的知识结合生活中的事例编题、解题。甲生:我班有7个女同学,5个男同学,女同学比男同学多(7-5=□)2个。乙生:今天上课金纤同学得了3朵红花,张旋同学得了2朵红花,金纤同学比张旋同学多得(3-2=□)1朵红花。丙生:听课的男老师有5人,女老师有9人,女老师比男老师多(9-5=□)4人……这样,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学生们在生活的课堂里解决了身边的问题,体验到了数学乐趣,既巩固了新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又领悟了数学价值。

(五)结合生活实例来拓展数学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已成为传统的观念。“学会学习”已成为人生内在的财富。“终身教育”已成为人们立足社会的核心理念。新课改的教学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使他们终身受益。一堂好课,不是把下课当作教学活动结束,而是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加以运用的开始,也就是把“教会学习”变“学会学习”,学以致用。如在“分类统计”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课后统计一周所要学习的功课和每门功课的节数,以把新知拓展到实践之中。再如四年级学完“常见的数量关系”后,让学生去超市购买物品,要求知道买东西的单价、数量、总价和付出、找回的关系,并自编应用题计算与交流。这样,培养学生平时留心周围的事物,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生活问题建立联系,从小接触社会、学会与人交流、回归社会的生存能力。

总之,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要让生活走进聋校数学课堂,必须改变课堂脱离实际的现象,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充满想象与创新,以此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作者单位:无锡市聋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