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雯
一、教学视导中发现一个较为成功的随班就读教育案例
我区某小学五年级有一个随班就读生小张,女,IQ为61。性格内向,很少与人交流,且口齿不清,与人说话时只能使用简单的词汇和不连贯的句子。课堂上从不发言,老师提问时,她回答的声音也很轻,连同桌都听不清。她学习五年级的内容很困难,每次测验成绩总在个位数徘徊,对学习毫无兴趣,连最简单的抄写作业都很少完成。该学生的父母都有智力障碍,根本无力关心她的学习。2006年9月起,
2006年12月,我随区教研室对这所小学进行教学视导。为了解随班就读的情况,我到小张所在的五(2)班听李老师的语文课,并坐在小张的旁边。课上,我对教师的教和同学的学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记录。下课后我又查阅了小张的学习资料,对李老师做了访谈。我发现这是一个较为成功的随班就读教育案例。下面把我从三方面了解到的情况做以介绍。
1.课堂观察记录
时间:8︰10—8︰45(第一节课)
教师的行为 |
学生的行为 |
|
张同学 |
其他学生 |
|
8︰10教师笑着朝张同学看了看 |
注视着听课老师手中的东西 |
同桌觉察,拉了拉她 |
8︰18教师问张同学:“你能读这句话吗”?(笑着赞扬:“真不错!”) |
能读通句子,但读到“囫囵吞枣”一词时有停顿,但声音清晰 |
同学轻声提示:“囫囵吞枣” |
8︰23请大家把了解到的内容进行小组交流 |
迅速做出反应,与周围同学凑在一起,但眼神有点茫然,拿不出查阅的资料 |
积极交流准备的材料,也无心照顾张同学 |
8︰30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走到张同学身边摸摸她的头) |
拿起笔认真划着,不时看看同桌的书 |
同桌完成后,与张同学轻声交流着什么 |
8︰34对张同学说: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好吗 |
有点紧张,看看同桌
,轻轻地读着(读了一句) |
同桌随后补充 |
8︰42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和大家一样很投入,头随着朗读的节奏和轻重微微动着,但口形有时明显跟不上 |
有声有色的读着课文 |
8︰45下课了 |
理了理桌面,走出了教室 |
散去 |
观察和记录的结果提示:小张注意力尚集中,能随着同桌跟上课堂教学节奏,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小组成员都显得非常自然。小张最好的学习技能是词语学习,以及跟随同桌在书上划划写写。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有一定的关注度,并且运用了一些能满足其特殊需要的策略。
2.查阅资料
课后,我查看了小张平时的作业、语文书、成长记录手册及学籍卡。她的抄写作业本比较干净,字迹清晰,教师批语有“优”、“好”、“★”。本学期第一次测验试卷的作文部分中,除了一个正确的题目“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外,其余的格子里写满了“一个人”三字。我粗粗数了一下有512个空格,他共写了约170个“一个人”。
在她的作文本中却看见以下的两段话;
教师:“你喜欢吃水果吗?你最喜欢什么水果?它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味道怎么样?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再写下来。”
学生:“题目是‘我爱苹果’。苹果像皮球,苹果的味道很甜,这就是我的苹果。颜色是红色的。”
当翻开小张的成长记录册时,我惊奇地发现在一片红中有一串显眼的蓝色数字,语文测验第一次为18分、第二次为63分、第三次为71分、期中考试成绩为89分。当时我真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些数字是真的。
3.教师访谈
这次教学视导使我不禁暗自思考:为什么处在基本相同教学背景下的教师,有的关心的是“我该怎么帮助她”,而有的却关心着“怎么才能送到特殊学校去”;有的能把“18分”毫不吝啬地放大成“81分”,而有的却死死盯着“0”分,面对“0”分只能束手无策。
二、教学视导引发的对随班就读工作的思考
这次教学视导使我发现了一个较为令人满意的随班就读案例,也引发了我对随班就读工作的思考。我认为要使随班就读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至少要有以下三个条件。
1.教师工作富有情感,才会产生动力
教师只有以洋溢的激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执著的态度对待工作,才能产生持续的工作动力。案例中的
2.教师专业有所发展,学生才会顺利成长
怎样使教师的工作热情维持下去并不断升华,更好地为随班就读学生服务?我觉得必须走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案例中的小张由
3.完善特教支持体系,随班就读工作才有保障
在对小张所在班级的专项教学视导中,经过听课、查看资料和访谈几个环节后,我对小张目前的情况虽然感到满意,然而对于读到五年级、IQ为61的她来说,其发展显然还不充分、还有所滞后。从小张在五年级第一次测验中可以看出,她前四年的学习是低效的,其真实的学习能力和潜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这说明她在前四年的学习中没有得到合适的特殊教育干预,错失了一段宝贵的教育时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随班就读教育的支持体系薄弱,随班就读教育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所以,为了抓住智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机,及早施以有效的特殊教育干预,就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特教支持体系,不但把学校全体教职工、各种机构和组织都动员起来,形成对随班就读学生齐抓共管的教育合力;还要争取校外各有关方面和力量的帮助和支持。只有如此,才能保证随班就读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奉贤区教师进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