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静
模仿式的绘画教学会压抑学生的想象力,使本应该让儿童感到轻松愉快的美术活动变得枯燥无味。实际上,美术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儿童“学画画”,而应围绕某一绘画主题,让儿童尽可能地去想象,教弱智儿童画画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要他们画得像,而在于激发其内在的灵性——对事物的感悟,让儿童的眼光和思想“流动”起来,才会最大限度迸发出潜在的思维火花。美术课只要能够把握住启美、启智、启思、启异这四个要点,极大地激发学生潜在的绘画想象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精选画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想象
在儿童想象画教学中,画题设计至关重要。我们在画题设计中注意根据弱智学生的特点、特别是思维特点,将一些他们比较熟悉、喜爱的事物引入绘画活动,以激发学生做画时的想象因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在设计画题时,我们特别重视画题的情感性和生活性。
(一)以情感性画题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特殊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弱智儿童的情感体验不够深刻多样,并带有冲动和易变的特点。想象画画题只有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才能激发他们的强烈心理反应和联想活动。例如,让四年级学生画《乌龟》。我在演示了画乌龟的基本方法后,愉快地告诉学生:“小乌龟可不是一个人,它的爸妈都来陪伴它了;你们瞧!这是谁?”(出示一只“大乌龟”),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喊起来,有的说是“乌龟爸爸”,有的说是“乌龟妈妈!”我马上补充说:“究竟是谁呢?请小朋友看仔细”。我乘机又给“大乌龟”添上了凉帽和美丽的围巾。这回,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乌龟妈妈!”“对啦,乌龟妈妈、爸爸都来了。他们还带来了个小弟弟,你们猜猜它在哪里?”随着老师的启发,学生还真地想象出不同的答案:小乌龟在爸爸背上,小乌龟跟在后面,它牵着妈妈的手走。我不失时机地马上出示范画,引来了学生欢快的笑声。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设想出了乌龟春游、逛大上海等有趣的画面。我们很自然地把原本枯燥的画题《乌龟》改为《瞧,这一家子》。学生们学得愉快,画得起劲,整节课就在想象的空间中展开来。
(二)以生活性画题激发学生再现真实情感
学生们在学校经历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让学生欣赏了一些校园生活题材的儿童画后,我让学生尝试创作。虽然人物画对学生有一定难度,但是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画“头大身小”的特点,大胆画出自己要表达的画意,即使人物动态夸张、变形也没有关系。在老师的激励下,一幅幅饱含深情、稚嫩而又真实的画面诞生了。如:《绳趣》、《欢舞》、《雨中情》、《我的好老师》等,它们反映了儿童一起活动、互相帮助以及老
二、激发学生的独特感受,提高想象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
儿童的幻想能激发他们对事物的想象,反映其对现实世界的独特感受,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和学生的谈话中设境,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中设境,让每个学生都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在三年级的《万能飞行器》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日常交通工具谈起,说说自己熟悉的、喜欢的交通工具,讲讲它们有哪些不足;接着让他们谈谈理想的交通工具应该啥样,有哪些功能,能到达哪些地方,什么样的外形等。这样就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激励着他们大胆想象,进行表现,标新立异。结果,学生的绘画作品里真地表现了各种简单而又有意义的“奇思妙想”:有的把万能飞行器简单地画成“飞机”,但进行了“改造”——加上了“大翅膀”;有的飞行器有些“古怪”,里面竟住着“外星人”,飞到“东方明珠”的上空;有一个学生的想法最奇特,她把“神舟五号”送上了太空,小朋友在飞船外和太阳手拉手。类似这样便于启发想象的题材有很多,如:《美丽的家园》、《特奥赛场》、《爱在蓝天下》等。
(二)讲究方法,发展学生的幻想能力
1.抓住特点,展开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他们拥把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理解与感受表现出来。例如教学生画螃蟹。课前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螃蟹的形态、颜色、爬行动作等,让学生抓住螃蟹的特点充分发挥想象力,学生把螃蟹的钳子画得很长很大,像把大剪刀。我对他说:“哟,这螃蟹的钳子可真大呀!”那学生却洋洋得意地回答说:“大钳子可以夹很多东西。”“好啊,那你希望螃蟹的大钳子能夹住哪些东西呢?把螃蟹能夹住的东西都画下来好吗?”“好!”他在老师的鼓励下,画得更起劲了。
2.递进求异,展开想象
我在美术教学中注意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加入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新内容,并注重采用抓事物特点,求变异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幻想能力,力争让个他们都能根据事物的特点来画出自己的感受。例如在《树的联想》教学中,首先与学生一起对树干和树枝做比较,让学生知道它们的区别:树干粗,树枝细长且会分叉生长;然后,以图片配对的方式启发学生会寻找生活中有联系的物品或景物;最后,以递进式的示范演示,向学生传授画大树基本规律。具体做法是:(1)教师示范画“月亮树”,根据大树的特点讲清绘画要点;(2)合作画“话筒树”,邀请学生一同画树枝,以便考察和巩固学生对画大树基本要领的掌握;(3)学生看着图介绍怎样利用乒乓板和乒乓球来画树,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直接呈现示范画。这样的设计步步紧扣,环环递进,学生通过一看二画三想,在轻松、自然、递进的教学氛围中很快就学会了根据树的特点变换景物的方法,创造了《爱心树》等具有生命力的大树形象。再次证明:中轻度智障儿童完全能够进行发散性思维,有潜在的想象能力。
3.走进生活,丰富绘画的资源储备
想象画离不开现实生活,丰富的现实生活是想象画的基础。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必须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积累体验,用画笔去表现生活中美好的景和物。如在《美丽的小鸟》教学前,我利用去临江公园游玩的机会,带领学生参观“鸟区”,让他们在脑海中初步印下了各种小鸟的形象,为教学奠定表象基础。教学中,我不是要求学生与老师一样把鸟画像,而是抓住鸟“头、身、尾”的基本画法,引导学生利用“眼随嘴动、尾随身动”的规律进行创作,画出小鸟的各式头部变化和飞行动态。我还启发学生给小鸟穿上美丽的“外衣”,用参加“比美大会”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小鸟的不同姿态和丰富的纹样装饰。在这样的启发下,他们的作品在动态、装饰方面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类似这节课的题材很多,关键要看教师怎样去发掘和利用。其实,形象思维和真情实感都是美术活动的基础。形象和情感有赖于学生大量接触客观事物和具体环境。因此,除了要求学生平时留心观察感受身边的事物外,实地实物参访写生活动,应是美术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是辅助性的、指导性的。儿童作画时的想象活动是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再造形象的过程;需要教师运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给以启发和点拨,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了,想象教学才算落到实处。因此,要在美术教学中培养想象力,就要使弱智儿童能够在画面上真实地展现自已内在的想象和情感,把自已对事物的理解表达出来。智障儿童的思维方式和绘画表现力因年龄、心理和智力的限制和同龄正常儿童是有很大落差的,如何稳步、有序的从内容的整合选编、教法的提炼运用、教学模式等方面更有效的促进智障儿童创意能力的提高,还是个值得不断研究的问题。
(作者单位:宝山区培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