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觉训练是视障儿童早期干预的一项首要措施
发布日期:2019-02-08   作者:特教研究所   

银春铭

 

在生命的早期,视障儿童与正常孩子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他们跟后者的差距是随着年龄之增长而出现并逐步扩大的。若能对他们施以及时、有效的早期干预,就可能避免严重障碍的发生,使之基本上能够与正常伙伴同步前进。

视障儿童早期干预的内容十分多样且复杂;其中关键的一项措施就是进行触觉训练,尽可能发展和发挥手、脚及整个身体对视觉缺陷的补偿功能。本文要讨论的重点就是关于如何开展视障婴幼儿触觉训练的问题。

一、关于触觉及其作用

人们对触觉问题谈论得很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它的实质。

触觉属于皮肤感觉的范畴。当皮肤表面感受器受到外来刺激作用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感觉;除了触觉之外,还有痛觉、温觉、冷觉等。外来刺激作用的方式不同,引起的触觉也不同。当皮肤表面承受到某种外来压力时,产生的就是被动触觉;当皮肤主动触及某种物体时,产生的就是主动触觉。主动触觉要比被动触觉强烈。人们为了更好地认识物体,在接触到物体时,总是要进行转动按压,亦即把触觉和运动感觉结合起来。这种主动触觉本质上也就是动觉,是人们用得最多的一种感觉。

动觉属于肌肉感觉的范畴。在肌肉、筋腱和关节表面散布着运动感官的外围感受器。在机体运动时,骨骼肌肉系统的紧张情况、韧带和筋腱的拉紧程度都要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外围运动感受器的兴奋;这种兴奋沿着神经纤维传送到大脑中枢;大脑中枢通过分析综合,就能知道自己身体的空间位置及身躯各部分的运动变化(运动感觉也叫本体感觉)。

触觉和肌肉感觉总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两者相结合的主要器官就是手,在一定条件下还有脚、唇、舌、下巴等。

触觉和视觉除了对人的生存和劳动有重大意义之外,对于感性认识活动也具有关键的作用。它们能使个体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形成理性认识。作为触觉器官的手及脚和作为视觉器官的眼睛,关系密切,反映的内容基本相同。手不仅可以代替眼睛的一部分功能,而且还要经常发挥验证与调控视觉活动的作用;因为,视觉由于是在一定的距离上观看物体,就容易发生错误,而触觉是在直接接触的条件下进行活动,对物体的感知就比较准确。人们在观看东西时,倾向于用手去摸,甚至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其目的就在于此。

在视力发生障碍的情况下,触觉的作用就特别突出了。患者势必大大借助于触觉去弥补视觉的缺失或不足,克服视力残疾造成的种种困难。从触觉训练着手,就能够把视障婴幼儿的整个早期干预工作都带动起来,既能促进儿童触知觉发展;又可丰富其感性知识与体验,加快言语的健康发展;还会带动其它感官功能以及情感与个性的发展。可以认为,触觉训练是视障儿童早期干预的一项首要措施。

鉴于我国视障儿童早期干预刚刚起步,没有形成网络,大部分视障婴幼儿都生活在自己的家庭中,对他们实施早期干预的任务就主要落在家长们的肩上。

二、触觉训练的内容与方法

(一)激发视障婴幼儿触摸的兴趣

明眼儿童一睁开眼睛,千姿百态的东西就映入眼帘。“对于明眼儿童,世界是在半路上迎接他。他看到的东西鼓励着他进一步地深入环境,进行探索。无须父母及教师的任何努力,他经过观察、模仿及鉴别,就能认识数以百计的事物”(Scott1982)。而视障儿童,尤其是盲童,就丧失了这样便利的条件;如果不主动伸手去上下左右地进行探索,就不知道近在身旁的东西,就不可能进行触觉感知活动。所以至关紧要的是:一旦发现儿童的视力受损严重,就要及时培养其主动触摸周围环境的积极性,激发其探索事物的好奇心,发展其求知欲。这方面的具体方法很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自己的睿智和积极性。例如:

1.在孩子的小床上方悬挂些玩具,拿起他的手,鼓励他去触摸。把一些能够发出好听的声音、摸起来舒服的小件用品放在床边,以便孩子寻找。在他能够爬动后,在地板上散发一些玩具和用品,引诱他去触摸。室内最好不要铺地毯;木质地板容易产生声音,便于儿童觉察到物体的存在。

2.在儿童能够站立、开始学习行走后,可以让他沿着室内的家具走动,引诱他触摸桌子上及抽斗、橱柜里面的东西。有些东西够不着,可以把他抱起来去触摸。随着儿童的成长,须逐步扩大其生活圈子,带他走出家门,寻找适当的触摸认知目标。还要引导儿童用脚进行感知。除了冬天,其它的季节里最好让儿童赤脚在家里活动,以便于他感受地板、地毯、地砖、床垫、凉席等的性质;要创造机会让他到自然界去体验草坪、落叶、沙滩、土壤、泥泞、水泥路、石子路等情况。

3.家里的碗、盘、筷、调羹等餐具及其它的日常生活用品,都要根据儿童的发育水平及生活需要,适时地教他触摸和使用。

4.启发儿童戏水。在浴缸中给儿童洗澡时,引诱他用手拍水,把水往身上撩;把手置于水龙头下方,体验水流的冲击力。可以先让孩子在浴缸里学习游泳,让他的全身感受水的压力;等他大一些时,再带他到游泳池里去戏耍。这不仅能够发展儿童的皮肤感受性,而且也能给他带来欢乐,锻炼其勇敢精神。

5.经常把儿童带到儿童乐园去,在成人的监护下滑滑梯、荡秋千、玩跷跷板。盲童同样喜欢这些游戏,通过对自身激烈运动和空气压力的感受,能体验到很大乐趣;其整个肤觉和动觉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6.多让孩子到室外去体验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激发他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不仅是晴天,就是阴雨或下雪,也要这样做。遇到刮大风、下暴雨,讲给他听,让他感触,激励他去探索、克服对陌生事物的恐惧。让他用皮肤去感触阳光、风、雨、雪、雹,听它们的声音。

(二)训练视障婴幼儿触摸的方法

一般说来,视知觉比较简单。只要一睁开眼睛,就会看到这样或那样的东西,并获得有关它们的信息。借助触觉认识周围世界要比视知觉复杂得多;因为,现实中的物体相当多样复杂——形状、大小、轻重、厚薄、长短、动静各异,构造有简有繁,构成材料和表面性质变化多样;要用手去认识,就需要根据对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触摸方法和技巧。视障儿童在生活实践中只能摸索到一些简单触摸方法;较为复杂的方法则要依靠成年人的指导帮助。这要求家长和学前教育工作者先要自己进行尝试和探索,掌握这方面的技术,然后才能有效地开展训练工作。例如:

1.对于能够用双手包围起来的小件东西,通过“综合触摸”就能够了解其概况;遇到体积大些的东西,先要一部分一部分地触摸,再想象地把所获得的局部印象综合为整体,这叫做“分析触摸”。

2.对于条形或棒状的东西,要根据其粗细情况采取不同的触摸方法。细长的东西,如项链和豇豆,可以一手固定住其一端,另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捏在上面,边触摸,边前进,直到另一端;再粗一些的东西,如丝瓜,要双手虎口相对、从中间轻轻握住,分别向两头移动;粗得一手抓不住的东西,就要用双手手掌把它围起来进行触摸。

3.遇到带棱角、凸起或凹进的物体,要借助于手掌形状的变化从不同的方向触摸;或者借助手指的伸缩以了解物体内部的结构。

4.遇到不同大小、厚薄的平面状物体,要用手掌或拇指以外的其他四指伸直并拢,轻轻地在其表面上滑过;当东西很薄或表面粗糙时,就要用拇指和食指捏在它的正反两面,轻轻地、一点一点地进行触摸。

5.触摸体积较大的东西,要用手掌和手指的协同活动,有时还要加上手臂以至全身的活动。

6、遇到高大到不能全部触及到的东西,就须借助类比的方法进行认知。例如大树,先让儿童去认识能够全部触摸到的小树,了解其根、干、枝、叶及冠;再去触摸大树的根和靠近地面的干;最后帮助他去和小树做比较,使之对大树产生大致的印象。

这里提到的方法都是用于静态的东西,触摸动态的东西就更为复杂和困难,更需要成人自己先去进行琢磨。

(三)帮助视障婴幼儿利用手脚建立时空观念

在人类的时空观念形成方面,手和脚发挥了重要作用。手的长度和手掌的大小能够用作测量及比较物体大小的尺度。人类通过对物体的操作及对行走时周期性运动的分析,形成了数量和度量观念。现在,手与脚已经不再发挥这样的作用。但是在丧失视力的条件下,患者还需要依靠触觉和动觉来认识物体的时空关系。应当从小就对视障儿童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当然,需要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

1.手的利用。在认识和区分小型物体时,手指及其各节都可以发挥尺度的作用。手指叉开就如圆规;根据手指间距离的变化,可以对触摸的物体尺寸产生大概的印象。对于空间距离,可以利用双手及各个指头间的相互位置,甚至自己身体进行测量。例如,把拇指和中指(或小拇指)叉开连续地移动,去测量桌面、茶几的长和宽,缎带和绳子的长度;或者把双臂都张开,去测量房间的长度和宽度。

2.脚的利用。行走时产生的运动感觉对视障儿童时间和空间观念形成都有积极作用。步作为反复重现的路程元素具有测量功能,可以测量空间的距离。在儿童尚在怀抱中时,成人就应该带着他有意识地边走,边“123”地数数;边上(下)台阶,边数数;并诱导孩子也跟着数。在儿童能够行走时,更要激励他这样做;并逐步启发他根据行走所需的步数来估量空间距离。

行走还是测量时间的重要手段;因为在走过一定的空间距离时,可以把行走作为在时间上展开的“系统”来感知。就像任何在时间上有始有终的现象可以利用测量工具来测量一样,行走所需的时间也可用步数来测定。步子所需的时间长度就相当于测量仪器上时间单位,行走就相当于测量工具。成人在带儿童外出,从家走到某一目的地时,可根据走过的步数或下楼走过台阶数,告诉他大概用了多少时间。这既有助于形成儿童的时间和空间观念,又促进其数量观念的发展。

视障儿童学会利用计步法估量距离和时间之后,就能在熟悉的环境里准确地进行定向,及时确定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并大致估算出在目的地之间行走所需的时间。

三、触觉训练的注意事项

(一)注意用言语伴随儿童的触摸活动

必须用语言伴随儿童的触摸活动,及时告诉他摸到的具体情况;在儿童尚不会说话之前就要这样做,不要怕他不理解。儿童天生就需要知道很多的东西,需要接触它们,听到有关它们的情况。没有言语的配合,他获得的触觉印象就不清晰、不深刻、不丰富,其探索事物的需要就得不到充分满足。所以成人应随时随地告诉儿童,他触摸到的东西叫什么、有什么用处、什么样子、有何特点等,使他的所有印象都获得相应的词语符号。这样做,既有助于儿童触觉功能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又能促进儿童言语的健康发展。以扎实的事物表象为基础的语言,才是儿童进一步认识世界、进行交往和思维的有力武器。

(二)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开展触觉训练

视障婴幼儿触觉的发展有一个过程,随着其发育成长而发展。在安排上述的训练内容时,必须注意他们已经达到或即将到达的发展阶段,以及当时生活活动的实际需要,坚持由易到难、由粗到细的循序渐进原则;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落后于儿童的发展。例如:

先让儿童辨认构成物体的材料性质,如:软与硬、干与湿、温与冷、光滑与粗糙等;学习根据不同的触感觉区分物体的构成材料。

再是辨认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形状,让儿童通过对各种不同物体的触摸与操作,获得有关形状、大小及重量的知识。

再次是认识物体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可以让儿童对完整的物体进行拆卸、拼装,以便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促进其空间观念的发展。

上面提到的较为复杂的触觉训练内容,应当安排在学前阶段的后期或入学以后;上学以后还有许多更为复杂的训练内容,如摸读盲文和盲人图形。

(三)注意创造适宜于触觉训练的条件

触觉对个体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的要求比较高。温暖、凉爽的环境能提高触觉敏感性,触摸的效果就比较好;酷热、寒冷的环境则会降低触觉敏感性,触摸的效果就比较差。所以,视障婴幼儿生活和活动场所的温度要适当,不能过冷,也不可太热。身体的状况同样影响到儿童的触觉感受性。疲劳和触摸时间过久都会降低皮肤感受性,所以要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

(四)紧扣儿童的日常生活进行触觉训练

早期干预条件下的触觉训练,主要是借助于日常的生活活动来培养视障婴幼儿的触觉积极性和触摸技能。任何的能力只有在最需要它的活动过程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儿童每日的吃、穿、睡、如厕及游戏等,都需要包括触觉在内的整个肤觉和动觉的积极参与,都对触觉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只要成年人有意识地把它们利用起来,施以适当的干预措施,就能大大加快儿童的触觉发展进程,使之及早、全面地发挥对视觉损伤的补偿作用。关键的是要积极扩大儿童的生活范围和活动内容。生活范围愈广,活动内容愈丰富;儿童进行触觉感知和实践操作的机会也愈多。

(五)在触觉训练中注意视障儿童的安全

在视障婴幼儿触觉训练过程中,必须保护好他们的手和皮肤免受伤害,如:不让他们接触对皮肤有强烈刺激作用的东西;供他们触摸的物体轮廓要清楚,主要部分突出,没有刺、齿、刃和尖角等,也不能烫手或冰手。还要注意防止儿童碰撞或跌交,其经常活动的地方不能有障碍物;家具的摆放要相对稳定,发生变化时及时告诉儿童;在可能发生危险的地方要安置护栏,避免儿童误入。可以在一定的地方安放能发声的东西,如闹钟,作为儿童的定向标。但是,也要警惕因噎废食,不能因为过分的保护而妨害儿童的发展。

 总之,早期干预活动既需谨慎,更要放手。要鼓励视障婴幼儿在成人的引导和观察下,大胆进行尝试和锻炼,只要不发生严重安全事故就可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触觉训练的目标,促进视障婴幼儿全面的补偿性发展。

(作者系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原特教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