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一堂课重点难点之我见
发布日期:2019-02-08   作者:特教研究所   

梅次开

 

《上海特教》开辟“大家谈”栏目,围绕一堂好课的标准,讨论怎样确定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下面谈谈笔者对如何确定一堂课重点难点的一些粗浅看法,以供研讨。

一、怎样认识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俗地讲,“这一堂课”主要应该解决什么问题,即应该要完成什么主要任务,这便是“这一堂课”的“重点”。“一堂课”中可能有几个涉及到知识或技能的“要求点”,其中究竟哪一点是必须首先要落实的,它应该就是“重点”。从几个点中分析、确定一个点,这就是把握重点的问题。从残障儿童特殊教育课堂教学看,一堂课能真正解决一个重点,已属不易了。围绕这个重点,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了这个问题,完成了这项任务,就是一堂好课。在一堂课内,这是重点,那也是重点,结果多重点即无重点,这堂课就较难上好了。

通俗地讲,一堂课中,有一些内容与任务,教师很难对学生讲清楚,很难让学生完成,这些应该就是这一堂课的难点了。一堂课中产生的难点可能不止一个,有的可能对全体学生或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难点,有的可能仅对某几个或少数同学来说是难点。“难点”“难”的程度也不是划一的,有的很难,有的一般难。难点的形成,往往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生活经验等有关。难点的多少及程度与教师“教”的水平似乎也相关,“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有那么点不易说清的意思。

我也赞同上一期《上海特教》中凤光宇老师的看法:“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有区别的,又有联系的。有时重点和难点也会交织在一起,出现一个知识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现象。”

二、怎样确定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认为,所谓“确定”,是指经过思考、确认,再用书面语句把“重点”和“难点”肯定地表述出来。在措词成句时,是用“了解”、“理解”,还是用“体会”、“掌握”;是用“受到感染”,还是用“形成观念”等等,表面上是措词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思考与把握的问题。确定重点与难点的基本要求,是否可以有两条,一是贴切,二是简明。“贴切”,即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不要大而无当、空泛不实。“简明”,即言简意明,项数少而精,不要“点”数杂多、语句啰嗦。达到了“贴切”、“简明”,应该说也便是做到了合理、科学、具有可操作性与能收到实际效果。

怎样达到上述两项基本要求,正确确定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呢?以下两点提供参考。

第一、教师对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内容与要求,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应有全面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2007年《上海教育》(09B)上,市教研室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况分析报告》。这份报告中提到“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的“课前准备问题” 时,指出“对标准、教材及学生三者把握上的问题”。它表现为“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对教学内容要求缺乏整体把握的意识和能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对学生学习实际的了解”等等。这些分析对我们特教学校也是有启示的。笔者认为,对一堂课重点难点的确定,其实质也就是对学科标准、教材及学生三者正确把握的问题。

一堂课不是孤立的,它只是完成某个阶段教学任务的一个环节。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聋校语文学科为例,从“宏观”讲,九年段聋校语文学科总的教学要求是什么;从“中观”来讲,低、中、高各阶段语文学科教学要求是什么;从“微观”讲,这个年级、这个单元、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求是什么,教师都应有清醒的认识。一篇课文的教学要求确定了,它被分解到每一堂课,你“这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只能在此基础上明确。对学科标准、教材内容与要求有了较准确的把握,对学生学习实际有较深入的了解,并能注意将三者统筹考虑,就较易减少以至避免重点难点设定过多以及提法偏高、偏低、偏全等偏差情况的出现。

第二、教师应多些在哲学层面上的学习与思考,在思想方法的层次上更上一层楼。

例如,“从实际出发”、“多重点即无重点”、“循序渐进”、“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等理念,对确定教学重点都是有益的。又如“人的正确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等理念,对确定教学难点也是有启发的。“一堂课”不可能解决好多难点,能解决12个就不错了,有时连1个都不一定能很好解决。某个难点可能要几堂课,甚至一段时间才能解决。当然,能明确认识到“这一堂课”有些什么难点,主要难点是什么,对上好这堂课还是有意义的。对学生来说一个正确认识与技能的形成与掌握、巩固,往往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一堂课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它能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因此一堂课重点难点的正确确定,自然是需要贴切、简明了。

以上一些,只是笔者对“怎样认识”与“怎样确定”一堂课重点难点的一些断想与琐谈。一堂课,是精讲精练、课课有得,还是乱讲乱练、劳而无功,确实同对重点难点的把握、确定有直接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与研讨这个问题。

(作者单位: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