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馨
一、引言
音乐能力由多种复杂成份构成,是音乐潜能、环境影响和正规音乐教育下习得素质的总和,主要包括:音乐的感觉和知觉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联想和想象能力、音乐情感和表演能力、音乐创作能力等。
音乐能力研究和测试是国外音乐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属于音乐心理学的范畴。很久以前,以美国西肖尔(C.E.Seashore)、戈登(E.E.Gordon)和英国本特利(A.Bentley)等为代表的西方研究者就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1919年,西肖尔出版了第一个标准化音乐能力测验工具——《西肖尔音乐才能测验》;1967年戈登公布了其研究成果——有关旋律与和声、速度与拍号以及音乐敏感度三大指标的标准化音乐能力倾向剖面图,也发表过许多论文和专著。数年前,我国也曾掀起这方面的研究热潮,对普及提高正常儿童的音乐敏感度和学习兴趣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上海市辅读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开展,课改要体现对公民的艺术素质要求,包括艺术与情趣方面的内容。为了确定这方面的内容,就需要了解:智力落后(主要是中度)儿童的音乐能力如何?他们的音乐能力是否与一般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异?这就是我们开展智力落后儿童音乐能力研究的出发点和原动力。本研究计划根据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在他们的音乐感觉和知觉能力、音乐记忆能力等方面开展探讨,以便为目前的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研究过程
(一)被试
本研究的被试为从上海市区、县几所辅读学校1—6年级中随机抽取的智力落后儿童50名, 其中男生30名,女生20名;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测得的智商在40至58之间,平均约为50,基本上都属中度落后。他们曾不同程度地接受过唱歌、舞蹈律动、音乐欣赏等与音乐有关的教育活动。
(二)研究方法
我们以西肖尔、戈登和本特利等人的音乐能力研究为理论依据,借鉴、参照其对正常儿童音乐能力研究的成果,根据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自行编制了一套测试题目,包括模仿节奏、听辨音高、辨别音的长短、记忆旋律等最基本的音乐能力要素。模仿节奏、听辨音高、辨别音的长短等三个部分各由10道测题组成,由易到难,阶梯式渐进;记忆旋律部分共有6组12首测试乐曲组成。
1.模仿节奏测试。共10道试题,由4/4、2/4的节奏音型组合而成。音符节拍时值由长到短、由疏到密;由实验者用手拍出或唱出(有时拍手和口唱同时)试题的节奏音型,然后由被试模仿。每题最多演示4次,通过被试模仿情况,考察其节奏模仿能力。独立完成6题为及格。
2.听辨音高测试。在钢琴上选择小字组c—c3(小字3组C)三个八度范围内的音,两个音为一组,构成10道试题;实验者依次弹出两个音,每题最多弹奏4次;要求被试听过后回答:第二个音比第一个音高还是低?可用启发类比的方式帮助被试理解试题,完成6题为及格。
3.辨别音的长短。用节拍器事先选择固定速度,每组试题由长短不同或相同的音符构成,共10道测试题;每道试题由实验者在钢琴上依次弹出两个音,最多弹奏4次;要求被试听过后回答:第二个音与第一个音相比、哪个长?可用启发类比的方式帮助被试理解试题,完成6题为及格。
4.记忆旋律测试。选择六首电视剧插曲和六首儿童歌曲片段,每两首为一组,请被试听,记忆旋律特点和特征;然后重复播放其中一首或播放另一首新的曲调,要求被试听过后回答:刚才你听到过这段音乐吗?完成3组试题为及格。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对测验所得数据利用EXCEL进行处理,所得结果与分析如下。
(一)节奏模仿
50名被试都参加了节奏模仿测试。完成情况大体分为三种:独立完成6题以上的18人,占被试的36%;在实验者启发帮助下完成6题以上的14人,占被试的28%(两项合计32人,占参加测试学生的64%);未完成的18人,占被试的36%。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要素之一,是音乐才能的基础。每个孩子都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只不过未加以诱发和培养。从节奏进入音乐,是最自然、也是最容易被孩子接受的一种方式。在独立完成6题以上测试的18人中,有6人全部模仿拍打(唱)出了10道测试题,比例高达33%。这证明,在智力落后儿童中开展节奏性乐器的训练,符合他们的特点;也从另一侧面验证了在智力落后儿童中开展奥尔夫乐器教学的可行性。
(二)听辨音高
参加听辨音高测试的被试是40名。完成情况大体分为三种:独立完成6题以上的18人,占被试的44%;在老师启发帮助下完成6题以上的7人,占被试的18%;未完成的15人,占被试的38%。
辨别音的高低,在音乐能力测试中较为抽象。音的高低取决于声音振动的不同频率。在这一组测试中,智力落后儿童对于“第二个音比第一个音高还是低”这样的问题,较难理解和回答;实验者就采取间接的迂回途径,让被试指出;听到的声音像男声(爸爸的声音)还是像女声(妈妈的声音);如像男声则表示低,像女声则表示高。另外,实验者也用“粗还是细的声音”来启发被试;声音粗表示低,声音细表示高。结果独立完
(三) 辨别音的长短
参加辨别声音长短测试的被试是35名。完成情况大体也有三种:独立完成6题以上的20人,占被试的57%;在老师启发下完成6题以上的7人,占被试的20%;未完成的8人,占23%。
智力落后儿童同样可以感受和领悟音的时值长短。当实验者按照试题弹奏完后,问“第二个音与第一个音相比,哪个长”时,大多数被试不会回答;但当要被试回答“
(四)记忆旋律
50名被试也都参加了记忆旋律的测试。独立完成六组乐曲旋律记忆题测试的20人,占被试的40%;在老师启发帮助下完成三组以上旋律记忆乐曲测试的14人,占被试的28%;未完成的16人,占被试的32%。
现代社会中,电视、电影、广播、录音、录像等等现代传媒手段同样对智力落后儿童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喜欢看电影、看电视;而电影、电视中的插曲伴随着影像画面,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乐趣。他们喜欢听(唱)这些插曲,而影像画面加深了他们对音乐(歌曲)的印象。测试中我们特意安排了几首目前热播的电视剧插曲,被试中有大多数人都能说出电视剧的剧名,有的还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如果把其中的一些内容纳入智力落后学生的音乐学习中,将会受到他们的欢迎。
四、讨论
这次中度智力落后儿童开展的音乐能力测试研究的样本虽然不大,但也足以说明,这类儿童同样具有节奏听辨和模仿能力。在辅读学校音乐课程改革中,增加奥尔夫乐器的教学内容既有可能也有必要,应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只是在对中度智力落后儿童进行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他们在语言理解和表达上的局限性,不能像照搬在正常儿童中进行音乐教学的方法;当他们不能理解有关的语言指令时,可以通过启发、类比等方式,使他们会对音的高低、长短等产生必要的联想。
正在进行中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应重视扩充辅读学校音乐教材的视听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让智力落后儿童在听觉欣赏的同时更多地融入视觉欣赏,调动动觉(身体伴随着音乐的律作)的参与。可以认为,多感官、多渠道地潜移默化地增加智力落后儿童对音乐的感知、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五、结论
这次测试证明,智力落后儿童同样具有一定的音乐能力,也非常需要音乐来丰富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对构成音乐的节奏、音高、时值、音乐(欣赏)记忆等基本要素具有一定的认知、感知能力。
*本研究得到了上海市长宁区辅读学校叶林、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