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为农村重残儿童送教上门
发布日期:2019-02-08   作者:特教研究所   

青浦区教育局

 

青浦区的“十一五”教育规划坚持以教育的均衡发展为主线,以促进教育公平,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特别重视加强对残疾等弱势群体的教育。近年来,我们本着“一个都不能放弃”的教育理想,坚持整合资源,因地制宜为重残儿童实施送教上门,努力提高特殊教育的普及率和发展水平。

在农村地区开展“送教上门”,工作难度高,任务艰苦,但意义深远。农村地区普遍对残疾儿童的入学、交往、就业等有偏见,重度残疾儿童融入社会的机会几乎是零。同时,由于家庭条件、家长文化程度有限,家长对孩子教育康复能力有限、认识上有偏差,重医轻教,重生活上照顾,缺乏心理开导,导致这些孩子身心严重缺陷。许多家长为了“省心”不惹事,选择了不让孩子上学等方式。再则,农村交通不便,无障碍设施缺损,重度残疾儿童走路、站立、上下楼梯、上厕所、吃饭等都困难重重。因此,转变社会上对残疾儿童的认识,提高社会认同度,不断优化农村教育环境,提高残疾儿童家长的责任感和重塑对子女教育的信心是做好送教上门工作的前提。

为了为使具有乡村特点的送教上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我们以《整合资源开展对农村重残儿童送教上门的实践研究》课题为抓手进行行动研究。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的作用,探索并总结适合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送教上门”工作的模式,研究教师、医生、社区志愿者三方整合模式运行的可能性和实效性。通过多方配合,共同开展教育康复训练,真正使“送教上门”工作落到实处。

一、开展全区性的摸底调查,落实送教上门对象

先前的数据统计表明,青浦区未入学的残障适龄儿童为47名。为了进一步核实对象,确保本区所有儿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青浦区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承担了此项任务。教师们冒着盛夏酷暑,分组进行逐一摸底,凭着名单上残障儿童的有关信息,几乎跑遍了全区所有乡镇(街道),联系当地的民政部门,一家一家地寻找,上门扑空是常事,有的已迁址,有的过于偏僻,车辆无法进入,老师们就顶着烈日步行前往。就这样名单上的47名儿童全部被调查清楚,其中5名儿童已经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5名学生已进入辅读学校,1名儿童已去世,4名孩子已经超龄。余下的32名真正未入学的适龄残障儿童,他们绝大多数伴有智障、肢体残疾或言语障碍,连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失去了信心。

本着“一个都不少,一个不能漏”的原则,我们决定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先试点,形成经验后再推开。20069月起确定了18名对象进行送教上门的试点。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于20072月将其余的14名对象全部纳入了送教上门的范围。32名送教上门对象分散在青浦各个乡镇街道,要使送教上门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把好事办好,我们会同民政、残联、卫生等部门多次召开会议,认真细致地加以部署,确定了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为“送教上门”的具体负责机构,制定出适合本区特点的送教上门方案,建立了送教上门领导小组,组建了送教上门教师队伍,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开展扶残助学、送教上门服务,为残障儿童带去温暖,也为家庭带去了希望。

二、将送教上门学生纳入辅读学校的学籍管理,享受同样的生均经费

送教上门学生由于他们的障碍程度比较严重,他们无法与其他智障儿童一样接受全日制义务教育。为了让这些多重残疾儿童真正享受义务教育,区教育局将这部分学生的学籍纳入到辅读学校,这样,既规范了送教上门学生的学籍管理,也进一步增强了辅读学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特殊教育的普及率。

送教上门是特殊教育的一种方式,具体实施成本较高。教师的工作量大,送教过程中教学训练的设施、设备又有特别的要求,再加上学生分布在全区各个乡镇,为了确保此项工作能持久进行,区教育局经与区财政部门协商,决定从经费上予以保障,使送教上门学生享受与特教学校学生同样的生均经费,使这些送教上门的学生从法律的意义上享受了义务教育的权利,也使送教上门教学训练的经费得到了保障。

三、选派优秀的教师组建志愿者服务队,让重残儿童同样享受优质教育

为了有计划地开展送教上门工作,我们分别在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挑选了有责任心的优秀教师组建了送教上门队伍。依托辅读学校首先建立了三支由特殊教育教师组成的送教队伍。一支是党员、干部志愿者服务队,一支是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另一支是青年志愿者突击队。同年九月,又在普通学校组建了一支由分管特教领导和教研组长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共同承担上门服务工作。志愿者服务队的建立,为做好送教上门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和师资基础。

为了让特殊学生同样享受优质教育,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具体组织协调,并适时地对送教上门教师进行特殊教育的相关培训。担任送教上门的大多是学校的骨干教师,他们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特殊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的经验,而且都具有满腔的热情和奉献精神。教师们都有一个共识:重残儿童同样是十分可爱的。他们渴望学习,渴望进入学校,渴望能与同伴一起交流、生活,他们也应该享受教育的权利。但限于自身的原因,又不得不呆在家里,缺少与外界的了解和交流,老师们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欣喜。

四、为送教上门学生制定计划,进行适切的康复教育训练

送教上门是典型的个别化教育,因此,必须详细了解家庭情况、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病史情况,然后对儿童进行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六大领域进行初步评估,并与残疾儿童的家长商讨送教计划。为了让送教上门工作一开始就走上正规,区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十分注重过程管理,与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助残员、康复医生签定了送教上门协议书,专门设计了《送教上门智残学生登记表》《送教上门家庭访谈记录》《智残学生行为观察记录》《送教上门智残学生兴趣调查》等一系列用于过程管理的表册。教师们在全面掌握了送教上门对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为学生制定训教康复计划,并进行具体实施。面对这些重残儿童,教师们只有一个心愿:尽最大的努力对每位送教上门对象进行康复训练,尽可能让他们在生理、心理、认知、技能等方面得到改善。

五、努力整合各方资源,切实提高送教上门的成效

送教上门工作是一项阳光的事业,又是一项具体而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和支持。青浦区残联、卫生和教育等部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以前由于缺乏沟通协调,几家单位各自为政,浪费资源,收效甚微。对以残疾人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的关爱应该是治本而不是治表,为了增强对重残儿童教育康复训练的效率,提高重残儿童的生存质量,我们提出了整合学校、医院、社区的资源实施送教上门。这种跨系统、跨部门的三结合“送教上门”模式先例不多,但是从特殊教育的经验来看,这种三结合模式有很大的优势,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对这些重残学生实施送教,大家都深切感受到这一行动是有利于孩子个体的发展,也有利于重残儿童家庭环境的改善,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新农村的建设,特别是为这些孩子树立了信心,给家庭带来了希望。这一行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帮困助残动员令,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一定会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认同。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的志愿者们每到一处,得到了所在镇、街道、社区社会保障科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村助残员的积极配合,他们为志愿者们主动联系,提供方便,并为每一位重残学生指定一名社区康复医生。社区康复医生的医学鉴定为上门训教和康复训练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教师们在上门送教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残疾程度、缺陷情况有的放矢的制定训教计划,又根据学生的康复进展适时调整训教计划,真正做到医教结合。

一年多来,青浦区在开展送教上门工作方面已初步形成了老师(特教与普教)、助残员和社区康复医生组成的“三位一体”的送教上门新模式,各方配合,通力协作,正在越来越大地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同时,青浦区的送教上门工作也受到多方的关注,《解放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相继对其进行了专题性的采访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送教上门工作还只是刚刚起步,实施对象分布的范围广,居住地偏僻,乡村交通又不便捷,再加上儿童的个体差异不尽相同,送教上门工作面广量大,我们所面临的送教上门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

加强领导,规范管理,机制保障,各方支持,整合资源,建立服务网络,制定个别化施教方案,开展专项研究,是青浦区开展送教上门的一些做法。我们进一步努力工作,使所有居家的重残儿童都能真正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为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