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华
一、背景和意义
当今,特殊教育观念正以全新的社会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听障学生,由强调听障学生的特殊性变为对听障学生与普通健全儿童发展共性的把握与融合,听障学生
“人的生命本体”及其发展的潜能受到空前的关注。为此挖掘每个听障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个听障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个听障学生的发展,使拥有不同天资和强项的听障学生都能够得到最适合其自身特质的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呼唤有智慧的教育,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生命价值的核心命题。
由于受传统智力观的影响和传统的“残疾儿童观”的束缚,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显露:教学思想缺乏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作为特殊教育行为的指导;教师方面缺乏通过“因材施教”和“个别教育”去挖掘学生潜能的能力;学生方面主要是缺乏主体性和主动性;课程教材方面单一、呆板,缺乏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学评价方面只有终结性评价,没有充分尊重学生智力表现的多样性。在这种状态下,不少听障学生的多元智能开发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个体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个性特长难以被发现,对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可能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教育的不公。
近年来,我校通过强化口语训练、“启音博士”听力康复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对特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缺乏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方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文献研究我们发现:尽管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研究的依据,至于实践领域中如何操作和实施,并将这些操作和实施提升到理论层面予以审视,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为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索、实践、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有意义。
二、研究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多元智能理论引入并移植到聋校教育中,研究内容涉及听障学生在校学习与未来生存、生活等问题。通过探索听障学生在学科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三大领域智能训练建构过程,寻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潜能开发、智能提高的有效策略具有创新意义。初步形成对听障学生进行智能训练的内容、途径、方法运用模式与全面、开放、多元的评价,不仅对于我们反思学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供关心听障学生智能发展和潜能开发,为学生今后能够顺利融入主流社会,培养终身受用的发展能力提供实践借鉴和可操作的范例。
三.实施过程
(一)建构三大类校本课程体系
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形成适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多元化任务驱动学习课程体系。第一大类是学科拓展系列课程。主要有针对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背景、不同学习能力而开发的语言训练、信息科技、日常英语、读写序列、数学思维等教材。第二大类是综合实践系列课程。主要是让听障学生在参与主题活动、特色活动、网络学习、社会实践等过程中,加深学习体验。第三大类是生存教育系列课程。主要是针对听障学生由于先天缺陷比普通学生更缺乏生活经验、生存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现状,开发了生活自理、社会适应、个人生存、劳动技能的课程。
(二)制定有效实施策略
1.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家庭教育三大领域学习任务和活动内容融合,多方协作联动。
2.针对学生实际,制定多层、适度、递进目标任务,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
3.从教材、校园、社区、家庭生活中,多向挖掘、整合教育资源,选择设计多元化、开放性的学习内容。
4.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通道,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学习活动。
5.注意心理疏导,营造和谐、合作的学校、家庭学习氛围,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6.进行多元综合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增强学习信心,强化学习动力。
7.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给困难学生个别重点辅导和帮助。
8.医教结合,有的放矢地对听障学生进行听力康复训练。
(三)开展多元化任务驱动学习方式实践活动
1.多元化任务驱动学习目标制定
以多元智能理论与三位一体的大脑理论为依据,参考布鲁纳的目标分类学,制订多元化任务驱动学习的、不同学习领域目标任务和不同研究对象的分层目标。关注听障学生认知、情感和交往等三方面的发展,并以一个个具体任务,把学习任务的情感目标、交往目标和认知目标与相对应的三大领域课程学习内容融合起来。
2.探索多元化任务驱动学习的有效实施途径与方法
(1)基本途径:
①在社会生活中模仿训练。
②在信息加工中学习训练。
③在知识建构式强化训练。
(2)基本方法:
①以主题的方式提供学习经验。
②以整合的方式提供学习内容。
③以活动的方式组织学习过程。
④以再现的方式巩固学习效果。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我们认为,评价要由教师单一评价向评价主体多元化发展,要由关注结果的封闭性向关注过程的开放性发展,要由关注知识向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发展,要由纸笔测验向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发展。据此,我们建立了一套多层次、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实时和综合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一是残障矫治评估体系,就是运用先进诊疗医学工具所提供的信息,对学生个体残障进行针对性矫治评估。二是语言训练实时评估体系,即通过实时语言训练仪所记录、分析显示的言语声样本,对学生个体学习训练进行实时、实况评估。三是日常学习活动、综合性评价,主要通过以自评、互评、综合评的方法,测试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态度和能力提高的程度。评价指标体现在听障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成果上;手段包括参与反馈、综合能力实践;方法以学生、教师、家长共同评价采用激励等级制。
四、研究成果
(一)形成四种多元化任务驱动学习应用模式
1.程序研讨式任务驱动学习方式应用模式:使多数学生在同一时间内,通过集体学习、分组活动和个别辅导三个层面的学习研讨,完成教学中的各个子任务,同时在教师课内的及时引导和家长课外的间接辅导下,完成学习内容。程序研讨式任务驱动学习方式应用模式,改变了聋校以往以单一程序接受方式进行教学、师生情感无法充分交流、过于机械而无法有针对性地帮助各层次聋生形成良好思维能力的缺陷,倡导程序与讨论,接受与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个性特需式任务驱动学习方式应用模式:主要是针对每个听障学生个性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一份科学的、规范的、系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并按照计划落实、实施、及时调控、改进和评鉴,满足听障学生的个性成长需要。个性特需式任务驱动学习应用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与学生之间你读我听、你问我答、重复机械操练的一对一、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提倡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家校互动,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的学习方式。
3.家校同步式任务驱动学习方式应用模式:主要用于家庭教育领域,根据学生家庭状况、听力语言状况、心理及行为特征,通过与家长一起进行教育诊断、制定教育措施和相关服务以及对目标的评鉴和调适的亲子训练计划,落实家庭后续学习的一种方式。家校同步式任务驱动学习方式应用模式改变了以往保姆式的
家庭教育方式,倡导学校课程学习与学生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方式。
4.体验探究式任务驱动学习应用模式:听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体验生活,体验学习过程,体验群体合作,体验问题探究。在体验过程中,学生自觉地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发现各种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发展思维,形成创新精神和进一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探究式任务驱动学习应用模式改变了以往听障学生活动仅限于校园的封闭式的学习,倡导多元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拓展了学习的时空,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
(二)开发了听障学生的多元智能,提高了综合学习能力
1.被动接受变主动需求,学生兴趣、求知欲和积极性普遍提高
根据研究前后66位听障学生测评情况对照结果显示:经过任务驱动式多元化智能训练之后,听障学生原先习惯于教师指令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扭转,取而代之是听障学生主动参加各类学习活动,主动承担、完成各项力所能及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听障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增强,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和积极性大幅度提高。
2.单项训练变多项智能训练,学生言语能力普遍提高
日常口语交往能力有提高:提高了说话兴趣,积累了相当量的词汇和句式,尤其是口语班的学生,一年积累的词汇量相当于其他聋校同年级的2倍,形成了比较熟练的会话技能,提高了用连贯话表达事物的能力;语言理解表达能力有提高:学生在各级、各类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中,多次获奖。运用语言写作技能有提高:近三年,学生参加各类征文比赛和活动,获等第奖人次达30多人次,其中一等奖项6人次。
3.“学会”变“会学”,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
通过对7—8年级36名学生综合学习7个方面能力进行对比测评,结果显示:经过任务驱动式多元化智能训练,学生观察、提问、思考、合作、实践、创造和评价等综合学习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收集、整理、运用、加工信息的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多项思维能力研究前后对比差距大,效果明显,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有较大发展。
4.自卑变自信,学生潜在能力充分挖掘
学生战胜了因生理缺陷对自己缺乏自信、过分自卑的心理障碍,激发了“别人行我也行”的意识和行为,改善了精神和心理状态。统计显示:89%的学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学有所成;100%的学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不断进步;94%学生相信自己在某些方面确有能力。仅以近两年为例,我们的学生共获得全国奖5项,其中一等奖3项;市级奖6项,其中一等奖4项;区级奖54项,其中一等奖和优秀奖23项,获奖率占全校学生的45%。近两届毕业生中,100%的听障学生获得初中毕业文凭,100%的听障学生获得二项初级劳动技能等级证书。
(三)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校形成了一支教育科研一体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总结提炼了三大领域二十多种学习方式及相关的典型案例,为实现聋校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范例。他们编写了16项30多万字校本教材,相关音像网络教材总容量为81.8G,视频图像220片断280分钟,示范实例160个。有六个典型实例获得全国优秀奖,有三节实践课入选上海教学资源库。典型实例《耳朵的功能》获得全国二等奖,是全国特殊教育系统唯一获得的奖项。
校本研训崛起,人人要求上研讨课。根据我们的统计,近两年教师上全国、区级以上研讨课56节,占任课教师的54%,给领导、专家、兄弟学校的同仁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教师增强了改革、创新、研究意识,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科研课题、非课题、案例、应用性研究、论文评比,全国、市、区获得论文等第奖52项,其中一等奖12项、二等奖20多项,占全校教师总数的60%。在全国核心刊物发表文章28篇,全国市区级发表文章48篇,国际交流2人次,全国港澳地区研讨8次,《为了孩子的多元发展——启音学校多元化任务驱动学习方式的探索》课题专集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四)学校得到更多关注和认可
几年来,我校的教学成效显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海内外的同行来我校访问、学习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聋校校长班培训11批618人次;全国聋校教师班培训12批488人次;实验聋校信息技术培训班3批22人次;海内外特殊教育工作者14批272人次;全国市级现场交流研讨5次306人次。
《解放日报》、《文汇报》、《东方文明》、《中国新闻》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我校的办学成果。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上海电视台教育频道、新闻综合频道、东方电视台、闵行电视台等都进行了专题报道。更令人鼓舞的是习近平同志来我校视察,看了同学们上课、语言训练、职业技能学习、舞蹈表演后感慨的说:“人活着,除了生存还需要尊严,你们就是教给他们尊严的人。特殊教育是伟大的事业,谢谢你们!”领导的话更使我们坚信,带领听障孩子走医教结合、智能互补、潜力开发的路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略)
*课题组成员还有:成旭星、董挺、刘剑、张菊萍、陈慧、吴慧敏等
本课题获上海市第九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启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