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儿童康复目标训练的实践与研究
发布日期:2019-02-08   作者:特教研究所   

周美琴(执笔)

 

一、问题提出

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于2002年初,是一所融听障教育、智障教育、脑瘫儿童教育为一体的高标准寄宿制的新型现代化特殊教育学校。作为第一所招收脑瘫儿童集中入学的特殊教育学校、它不仅要开创脑瘫儿童集体教学的先例,而且要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对脑瘫儿童进行教育与康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的探索。近年来,学校提出了以“脑瘫儿童康复目标训练的实践与研究”作为创建学校特色、引领学校全面发展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实施

(一)脑瘫儿童康复目标训练的内容

1.设计康复目标训练内容

根据脑瘫儿童康复的特点,以及脑瘫儿童今后融入社会,成为能基本适应社会生活的公民需要,在广泛调查研究、深入听取领导、专家、基层教师以及家长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思考,我们把脑瘫儿童康复目标训练的内容归结为三项:肢体功能康复、生活基本技能训练、健康心理培养。

2.制定教育要求

根据《上海市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征求意见稿),根据脑瘫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肢体状况和可接受性,注重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主导能力的发展,分低、中、高提出教育要求。

3.组织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

1)制定课程开发纲要。课程纲要的总目标是:使脑瘫儿童具有基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学会适应社会生活所需的最基本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萌发初步的审美情趣,成为基本适应社会生活的公民。

2)编写校本教材。针对脑瘫儿童的知识基础、经验水平、年龄特点、智力和肢体状况,以突出“生活适应”为核心,开发编写《沟通与交往》、《康复》、《心理健康》、《生活自理》、《益智活动》五套教材,每套教材有18册,五套教材共有90册。

(二)脑瘫儿童康复目标训练的途径

1.课堂训练

1)专门训练。根据康复目标训练的内容,学校设置一定的课程,由专门的教师定时定点为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2)学科渗透。

除了设置专门课为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外,还在各个学科中运用康复训练方法和手段将肢体康复的训练要素渗透其中。主要采取一下几种形式的渗透训练:①平行式康复。②插入式康复。③平行、插入式康复。

2.课外训练

1)活动穿插

除专门的课堂训练和学科渗透外,利用课外活动,穿插康复训练能让脑瘫儿童得到更好的康复效果,其中包括①自编四操,即轮椅操、眼球操、穴位按摩操、手指操。②课间蹲起、站立和行走。③进食训练。④语言交流能力训练

2)校内外活动

通过以一系列的比赛、游戏、表演等康复训练为载体,让儿童在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康复训练,逐渐形成脑瘫儿童开朗、健康、积极向上的性格。

(三)脑瘫儿童康复目标训练的策略

策略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根据具体的条件而规定的原则和方式。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脑瘫儿童康复目标训练的策略主要有五条:整体发展策略、循序渐进策略、情感渗透策略、实践磨练策略、针对实际策略。

(四)脑瘫儿童康复目标训练的方式

1.知识学习与行为培养相结合。  

脑瘫儿童需要学习,需要认识生活,认识世界,将所学知识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行为的好坏很大程度决定着儿童的学习成绩,甚至影响该生的一生。为此,在对脑瘫儿童康复目标训练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对目标训练内容的目标制定渗透了儿童良好行为的培养,并通过课堂、课外、活动的途径进行实施。

2.集体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集体教育与个别辅导作为不同的教育形式,是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集体教育通过开展集体活动,建立正确的集体气氛,形成良好的风气和传统,调动每个儿童的积极性,促进儿童相互激励,相互帮助,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在集体教育的同时,针对脑瘫儿童瘫疾程度、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因人而异制订个别化康复教育计划,采取个别辅导的形式,能让儿童更好地发展。两种形式有时会单独进行,有时会并行进行,有时会相互融合进行。

3.刚性规定与柔性激励相结合。

刚性规定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儿童能够投入到学习和康复中去, 与刚性规定相比,柔性激励是建立在思想心理服从基础上的,更能让儿童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康复中。对脑瘫儿童来说,柔性激励能弥补他们身心的残缺,鼓舞他们学习和康复的士气,发挥他们最大的积极性。在脑瘫儿童康复目标训练的研究中,我们主要从目标激励法、行为激励法、荣誉激励法、情感激励法、职务激励法五个柔性激励进行实践和研究。

4.引导训练与自主训练相结合。

引导训练就是利用各种环境、设施,激发儿童的兴趣及积极参与意识,鼓励和引导儿童主动训练。在日常训练中,教师在训练的起始,往往会根据儿童的认识水平,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最近发展区,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设问,让儿童在教师创设的新知背景中,积极思维,激起儿童的求知欲望。

脑瘫儿童的训练是为了今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能基本适应社会生活的公民。在学校中,教师除了引导脑瘫儿童训练外,最主要是教会儿童训练的方法和习惯,激发主动训练的意识,培养儿童自主训练的能力,以便能自我服务,为走入社会打下基础。在培养儿童自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通过儿童观察——看一看,动脑思考——想一想,勇敢尝试——学一学,动手操作——摆一摆,开展游戏——做一做,合作交流——说一说这些环节引导儿童主动获取知识。

(五)脑瘫儿童康复目标训练的评价

1.制定评价指标。

教师对脑瘫儿童进行康复训练,首先需要对他们身体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等有深入透彻的了解,以此来制定训练目标,商榷康复训练计划。这种对现有程度的了解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评价指标,而这些指标的依据就是我们针对脑瘫儿童在进行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求儿童应该或必须达到的某项水平的客观真实的记录,这些记录逐渐成为一个规律性的体现,也就是不同阶段所要达到的规范性的指标,如学生写字能力的评价、小肌肉能力的评价、拼读能力的评价等多项评价。

2.选择评价形式。

评价反映着我们的康复成果,它贯穿于整个康复训练的始终,在实践中我们选择了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对康复目标训练的评价。

3.设计评价方法。

我们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动态的儿童成长记录册,实施公正、全面、客观的评价。

三、研究成效

本项目经过几年多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无论是儿童方面、教师方面还是学校整体面貌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儿童的变化

1.促进了脑瘫儿童肢体功能的康复。

经过一阶段目标训练后,儿童在的肌力、姿势控制能力、关节活动程度、肌体的平衡协调和转换移动能力方面有了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头部、腰部肌力控制得当,较难的四点跪、两点跪姿势能保持一定的时间,关节活动范围和活动幅度有所提高,挛缩情况明显改善。

2.增强了脑瘫儿童的生活基本技能。

这些技能包括学习认知技能、沟通与交往技能、简单操作技能、自我服务技能。具体表现在儿童的听课专注力、记忆力、表达能力以及学习方法运用都有所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从不愿开口发展到能完整并规范地使用语言与他人沟通,能运用自如地使用工具完成各类画与各种书写,从不会、不愿到主动乐意地完成。

3.形成了脑瘫儿童健康心理。

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包含了情感世界的丰富、自信心的培养、意志力的提高 、社会适应水平的提升。经过一阶段的目标训练后,儿童的责任心和爱心增强了,获得了信心和荣誉感,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儿童的意志力得以锤炼。

(二)教师的变化

通过一阶段的目标训练,教师们在理念、技能、素养等方面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转变、增强和提升。具体表现在观念上从“帮助儿童做好”到“引导儿童做好”;技能上不仅对现代化的技能如各种媒体仪器、电脑能灵活运用,而且案例的撰写及备课能力得以提高;素养上教师的理论水平、实际教学水平有了提升。

(三)学校的变化

1.脑瘫儿童的康复目标训练,“激活”了学校教育,构建了学校教育走向社会教育的桥梁。

康复目标训练从肢体功能康复、生活基本技能、心理健康等几方面着手研究,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对于儿童们来说,这些内容为使他们能顺利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标训练中提出的策略、途径、方法,强调了儿童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了康复训练与课程的有机结合,注意了知识体验与能力培养、课堂教育与活动教育、渗透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关系。

2.脑瘫儿童康复目标训练,促进了师资素质的提高,优化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养护部95%的教师都参与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写方案、进行调查、查阅资料、编写课程大纲、编制教材、探索教法、撰写论文,由不知到知,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提高了能力,完善了自身素质。因此,对脑瘫儿童进行康复目标训练研究的过程,也是学校教师队伍优化的过程。

本项目研究,始于2006年,经过两年艰苦的实践与探索,获得如下研究成果。

1.构建了我校脑瘫儿童目标训练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特别是脑瘫儿童康复目标训练的内容和训练方法,为他人研究提供了学习、借鉴的经验和理论。

2.组织开展脑瘫儿童康复目标训练的研究,改变了学校的整体面貌,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3.深入调查了解脑瘫儿童的状况,促进了儿童学习、生活、康复能力,

迄今为止,本项研究只是对脑瘫儿童康复目标训练作了初步的探索,获取的也是初步的研究成果,有关目标训练的认识和实践,还需进一步深化,对康复目标训练的的本质特征、内容、方法等问题还有待作深入思考,对研究成果和需进一步总结、完善。

(作者系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课题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