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明
高科技的发展,知识爆炸和视听结合的快餐文化,已经把我们带入一个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哲学似乎成为一个被人忽视的、远离现实的传统学科,不仅失去了柏拉图时代哲学王的威严,也少有睿智者的潇洒自如,在后现代主义,这一流浪汉哲学思潮的冲击下,甚至于还要不时地借助自身的辩护来维护学科的生存。那么,此时此刻,作为一个非哲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是否有必要,有可能心如止水,心平气和地进行教育哲学的沉思?对此,我的回答是非常肯定的。因为我相信,哲学的整体性弱化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短短的曲折。只要我们不放弃自己理性的思维习惯,就一定能听见现代特殊教育对哲学的呼唤。
在此,我仅想凭借一点信念和热情,就当代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性、本质性和价值性问题进行一些哲学性的思考,以此请教于同行专家。
一、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性
当我们翻开世界教育史,不难发现人类教育发展这一轨迹:即如何从专门为统治阶层服务的贵族教育转向大多数都能受益的平民教育;从单一的男性教育发展到男女同校的双性化教育;从面对大民族的教育发展到也面向少数民族的教育;从以主流文化为内容的教育发展到多元文化为内容的教育;从以普通人为对象的普通教育到以残疾人和其他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然而,这样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的确是来之不易,直到已经跨入了21世纪的今天,教育公平和教育平等的呼声仍不时地在世界的上空回旋。实际上,在一些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涉及到女童教育、少数民族教育、残疾人教育、贫困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教育等教育公平的问题仍然是一个突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特殊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从教育理念、教育投入、教育过程到国际间的合作,大有奋起直追,后来居上之势,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一个教育领域。
我国特殊教育近十年来发展很快。到2007年底,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已达1618所。包括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在内,在校残疾学生已达到41.3万。2007年,残疾儿童少年在校生数比2006年增加了5万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特奥会和残奥会在中国的召开,更增强了人们的特教意识。
那么,人们不仅要问,是哪些因素促进了残疾人事业和特殊教育的发展?我们将如何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性?为什么在哲学和教育哲学处在短暂的“赋闲”时期,特殊教育会呼唤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绝不是一种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并集中地反映出时代精神。
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范围内相对的和平与稳定、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生活水平,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二是教育民主思想的渗透,使人们更加重视教育机会平等问题。对男女之间、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之间、各种肤色与民族之间教育机会平等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为各国的特殊教育的立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舆论准备。
三是现代科学的发展、高新技术的进步以及脑科学、人工智能、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为残疾儿童的学习、生活开辟了新的途径,大幅度地提高了对残疾儿童鉴别、康复、教育和训练的实际效果。
四是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有关发展残疾人事业和特殊教育的经验交流,影响了各国残疾人事业和特殊教育的发展。
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也告诉我们,特殊教育不是一门单纯的、操作性的实用学科,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大量经验,需要在哲学层次上进行理论思考。只有通过哲学的反思才可能帮助特教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或管理工作中,既有满腔的热情,又要清醒的头脑,多一点创新,少一点盲从;多一点反思、少一点自以为是;多一点探求,少一点固步自封;多一点察古知今于东西合璧,少一点自以为是的重蹈覆辙。
二、特殊教育的本质
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物、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须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页)当我们从人类物质生产和种的蕃衍这两种生产能力的角度来探讨特殊教育的本质时,就不难发现,残疾人的出现和发展特殊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必然现象。造成残疾人的原因很复杂,出生前有基因遗传因素,也有孕期疾病,还有分娩问题。出生后有疾病防治不力、用药错误、自然灾害、车祸、外伤等因素。直到上个世纪初,人类对自身的种的蕃衍,基本上没有什么自控能力,只能是听天由命,任其自然,在无可奈何之中付出巨大的代价。
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种的蕃衍的双重压力下,对残疾人多采取“残而必废”,“残而必弃”的态度。直到今日,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残疾人是人类迈向文明所付出的代价”。
我认为,这句带有哲理的感叹至少隐含三层意思。(1)人类在没有能有效地控制种的蕃衍过程时,就不可能消除出现残疾人的先天因素;也不可能完全阻止残疾人的出生,就必须为此付出代价;(2)即使是有那么一天,人类可以通过基因工程和科学的孕育来阻止残疾人的出生,那么人们也将没有办法排除后天环境导致人类的致残,如战争、车祸、地震、疾病等因素对人影响;(3)伴随生产力的提高,物质产品的丰富,人们对精神健康要求会不断增长,对特殊教育的期望值也不断提高,除了残疾儿童的教育之外,还会有残疾老人的终身教育与康复问题。
人类在迈向文明的进程中,要完成很多艰巨的任务。首先,必须不断地肃清许多与民主极不相容的性别歧视、种族歧视、阶级歧视、文化歧视。因为这些歧视和偏见曾经与文化、政治、军事、经济交织在一起,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成为阻碍人类文明进程的最凶恶的敌人。人类在迈向文明的进程中,还必须发展特殊教育并形成了“国际康复会”(1922)、“世界盲人联盟”(1984)、“世界聋人联合会”等国际组织,加强了国际间的合作。人类期盼在沉重的物质生产和种的蕃衍的双重压力下逐步解放出来的人力资源,能开辟人类发展的新纪元。
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来看,特殊教育的发展是基于社会正义、人权、教育平等的思想,对身心障碍者和多元文化的尊重;从教育的立法环境来看,教育发展将需要法治和人治的结合。为了维护弱势群体和处境不利群体受教育的权利,除了一般的号召、倡导和动员之外,还必须通过立法的形式来发挥国家各级政府干预和指导的职能,明确各级组织机构和儿童家长在负责特殊儿童教育方面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特殊教育的发展呼唤人文精神与高科技的结合。高科技给残疾人的生活、学习和缺陷补偿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开展特殊教育的学校必须配备良好的教学设备,但更重要的是有一批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的教师与相关专业人员。一般来讲,特殊教育的专业队伍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人员:一是教师,这是实现融合教育的主体。二是心理咨询、语言矫治和训练,体能康复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三是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的普教和特教管理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各类特教专业人员的匮乏和专业水平不高是制约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儿童的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更为重要。家长的素质、家庭的经济条件、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尤其是对特殊儿童的态度和教育能力,都会对特殊儿童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于将会直接影响到特殊儿童教育的成功与失败。
从教育管理过程来看,特殊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务必认真贯彻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原则、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育原则和最少限制的融合教育原则,彻底清除智育第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进行灵活、机动的人性化的管理和教育。
通过对特殊教育本质的探讨,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特殊教育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人种蕃衍的综合实力到达一定的程度的产物,特殊教育是一种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础上,渗透理想、责任、相互关爱等精神的教育。当代特殊教育体现了一种更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集中地反映了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时代精神。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文中指出,“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制造品主要是用作这种采集的辅助工具。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8页)按照这一唯物主义的历史分期法,正在复兴中的伟大而古老的中华民族,应该说是彻底地永远地脱离了蒙昧时代和野蛮时期,完全有能力在人类迈向文明的进程中,加强对节制生育、基因工程、大脑功能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提高对许多遗传性疾病的防治能力和加快特殊教育的发展,使人类物质生产和种的蕃衍这两种生产能力能得到高层次、高水平的统一。
三、发展特殊教育的价值
短短的几十年,特殊教育在教育观念上经历了如下五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从慈善型向权益型的转变。
二是从医疗型向医教结合型的转变。
三是特教对象从狭义型向广义型的转变。
四是从隔离教育向融合教育转变。
五是从单纯的补偿教育向补偿与潜能教育的转变。
上述当代特殊教育观念的转变,也使我们看到了教育价值观的变化,加深了我们对发展特殊教育价值的认识。接下来,我想从人的价值、价值的多元化、价值的内在冲突和协调等几个方面来讨论特殊教育价值的问题。
要探讨特殊教育的价值问题,首先要探讨人和残疾人的价值问题。在我看来,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如果对自己都还缺乏应有的自我尊重和高层次的价值认同,就不可能认真地对待教育问题,更不可能有效地开展特殊教育。那么,人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为什么要通过教育来体现人的价值呢?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价值是人的存在和活动所具有的社会意义的总和。具体的说,人的价值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社会和群体对个体价值的评价,这种评价当然会与个体在社会和群体中的地位有关,尤其是和个体在社会和群体中所处的经济地位有关;二是对个体社会和群体的所做贡献的评价,这与社会和群体的发展需求有关。
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认同过程也充分地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
为了保存生命和种的蕃衍,人类从来没有放弃过与自然环境的抗争和群体内部的争夺,并为此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
有的学者认为,教育的价值分析要从教育功能与投资之间的比率中探讨教育的价值。但在我看来,教育的价值分析更主要的是一种价值观的问题。通过教育而建立起来的价值观是一个人或群体的思想意识的核心,它将作为一个信念、原则和标准来指导人们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明显特征之一是趋向多元性,但其中政治观、经济观、文化观是形成人们价值观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党和政府发布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纲领性文件确定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明确地表述了我国的教育的政治价值观,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但人们对特殊教育的不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受人们自身的价值观的影响。
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考虑,当代特殊教育中,最大限度的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这类教育理念的提出本身就是对以往普通教育中某些教育理论的置疑,对教育目的、功能和作用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首先,特教理念认为对儿童自身权利的认识是发展特殊教育的起点,任何人都应该享有自由,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儿童应该在比较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应过多地受到成人控制。
其次,特教理念是从人本主义的原理,对各种教育“服务说”、“工具说”提出置疑,教育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也应该包含社会发展本身的需要,但特殊教育不是简单地为某种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服务,也不是达到某种教育外的手段和工具。
再者,
特殊教育的理念特别强调要科学地认识、理解、认可和尊重个体差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到不同类型特殊儿童个人的先天素质、身心条件和所处的不尽相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又要引导儿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潜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实现人类的共同理想。就接受教育的个体来讲,在成长的过程中,只能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学会尊重、建立友谊、承担责任、以自己的顽强的努力来实现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由于特殊教育特别强调教育机会平等、早期教育、个别化教育、潜能教育、素质教育、人格教育和融合教育等教育理念,提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密切结合,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对普通教育提出了挑战。
教育的经济价值观着重从经济利益、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教育的价值。大多数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发展特殊教育的经济价值基本上是否定的。换言之,认为发展特殊教育的作用多半局限于政治影响、社会意义,无论是国家对特教的投资,还是个人所付出的教育成本,在经济上都是得不偿失的。加上从人均教育经费来看,对特教的实际投入是普通投入的5-8倍,于是在一些经济条件尚不理想的地区,对特殊教育的发展就可能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和抵触情绪。
其实,对发展特殊教育的经济效益和教育投资的问题有另外一种计算方法。
例如,在2000年出版的美国儿童早期发展综合科学委员会研究报告中,曾引用美国一项有关学前特教项目的成本和收益的追踪研究的数据来说明实行早期教育的经济意义。这项研究认为,117名参加此早期干预项目的特殊儿童,到27岁时,所测得的收益的总量是70986美元,远远超出了该项目当年投入的12356美元。此外,调查还表明,在犯罪和接受监禁费用方面有更明显的差异,如果把这种犯罪行为方面的差异换算成金钱的话,每名接受项目训练的成员可能从中节省49044美元的开支。(杰克,肖可夫等著,方俊明
李伟亚译:《从神经细胞到社会成员:儿童早期发展的科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24页)此外,我国学者推算,一个特殊儿童如果能接受9年义务教育,就可以节约98700元的费用。(陈云英著:《随班就读的课堂教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这些相关研究表明,对特殊教育经济价值的否定是一种误解,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体来讲,发展特殊教育本身的经济价值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文化传承是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自然,教育本身也受到不同时代社会文化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主张“以文教化”,用诗、书、礼、乐、道德伦理教化世人,特别强调文化和教育的统一性。现代文化的概念,更为宽泛,综合了物资与精神的成果,体现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特殊教育的对象大多数都是文化处境不利儿童,所以,更重视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来认识文化对特殊教育对象的影响,旗帜分明地反对文化歧视,推行不含文化偏见的公平测验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叉融合。
总之,当代特殊教育的发展已经不是少数人悲天悯人的仁慈之举,也不是太平盛世的繁华点缀,而是远古的人文精神和现代高科技相结合的水到渠成。特殊教育价值论的统一性,要求从教育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各个方面来考虑发展特殊教育的需要,把它看成是人类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