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策略,提高面点课堂教学效益
发布日期:2019-02-08   作者:特教研究所   

——《小鸡酥》教学案例

归红妹

 

一、教学背景

(一)学生情况

我执教的07级点心(1)班共有21名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依据学生的动手能力,我将学生分为四类(ABCD),其中A类学生动手能力最强,共有7人,B类有7人,C类有6人,1位智力残疾伴有肢体残疾的学生为D类学生,他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本班学生学习中式面点已有一年了,在学习制作小鸡酥之前,已经学会制作多种油酥类制品,如菊花酥饼、鲜肉月饼等,基本掌握了起酥、包等技能,为学习制作小鸡酥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教材情况

小鸡酥是一款象形点心,是油酥类制品单元的拓展内容,所运用的技能有起酥、包、捏、剪、贴等。制作小鸡酥的重点是能综合运用捏、剪、贴的基本技能,制作出形似小鸡的小鸡酥。学生对此教学内容既感到陌生又充满着兴趣,陌生的是学生刚刚接触象形点心,如何做到象形很难;感兴趣的是象形点心在外形上很可爱,学生都有操作欲望。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应知目标:

1.知道小鸡酥是油酥类制品。

2.能说出小鸡酥的成品标准。

应会目标:

1.学会捏、剪、贴基本技能,制作出小鸡酥的头部、尾巴、嘴、翅膀与眼睛。

C类学生在教师与A类学生指导下,能制作出小鸡酥头部、尾巴、嘴、翅膀与眼睛;D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作)

2.熟练掌握小鸡酥操作过程(B类学生看着板书能复述操作过程;CD类看着板书能讲出操作基本动作)。

3.在操作过程中,注意食品卫生,手势正确规范。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捏、剪、贴基本技能,制作的小鸡酥能形似小鸡。

教学难点:运用捏的技能,找准面剂三分之一处,使小鸡各部位比例协调。

(二)设计要点

小鸡酥的成品标准是形似小鸡。学生对捏、剪、贴这三种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及综合运用能力直接影响到制品能否达到这道点心的质量要求。考虑到初职校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弱,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化教学场景,激发学习兴趣。

技能操作课的教学,多是单一技能的学习与巩固,比较乏味与枯燥,学生学习的兴奋状态难以持久保持。针对这一问题,教学中我设计了情景化的教学场景,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例如:让学生把做好的小鸡酥放在草坪、鸡窝、山水等场景中,创设出“小鸡吃米”“小鸡开会”“小鸡玩耍”等充满童趣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我要学”。

2工序分析操作步骤,突破重点、难点。

由于小鸡酥操作过程比较复杂,运用到的基本技能有捏、剪、贴等,学生综合运用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降低难度,为学生提供循序渐进的学习坡度。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工序分析法,将复杂的操作过程,分解精简为三个教学小步骤:先捏头尾与尖嘴,再剪翅膀与小嘴,最后贴上芝麻成眼睛。然后分步教学,依次串联,一步步达成最终的教学目标。

此外,结合工序分析法,我把烦琐的操作过程编写成三句简单易记的顺口溜“捏出头尾与尖嘴,剪出翅膀与小嘴,贴上芝麻成眼睛”以帮助学生记忆。并在操作关键动作“捏”、“剪”“贴”下面加上着重号,这样小鸡酥的操作过程和要点就一目了然,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注意分层教学,提高学习效益。

1学生分层

教学中学生操作位置的安排,既有异质分组,又有同质分组。第一组为同质分组,主要是D 类学生及个别C 类学生,这些学生动手与理解能力都较差。我将这组学生就安排在离讲台最近的地方,方便教师随时给予指导。其他四组学生是异质分组,主要是AB 类学生,也有少量的C 类学生,在每组安排1A类学生为组长,负责组织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与探究。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既能得到来自于教师的指导,也能获得同伴的帮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2教学手段分层

在制作小鸡酥时,头部的定位是在面剂上部的三分之一处,三分之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BC类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我让他们借助刮板,将椭圆形剂子平均分成三等份,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弥补了抽象思维不足的缺陷。在拓展部分,要求学生创作出神态各异的小鸡酥。我在启发A类学生自主创作的同时,也为学有困难的CD类同学提供了一副可以模仿的图片,降低了学习难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4注重课外拓展,培养探究意识。

面点品种各种各样,只有学习和创新,才能立足于不断变化的市场。因此,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来探讨如何来制作小鸡酥,然后再实施教学。在教学剪与贴的技能时,由于难度相对较低,我先让学生观看视频,然后自己去探索,寻求答案。在实际生活中小鸡形态各异,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制作各种神态的小鸡酥,并在课后作业中要求制作“海宝迎世博”的象形点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的意识。

5.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示范有效性。

由于实物小鸡酥比较小,教师的动作演示学生往往无法看清。在教学设计时,我合理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将基本技能和操作过程,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演播”、“定格”,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具体、形象地观察到操作的细节。例如,在教学“捏”的技能时,我先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观察教师的演示。在教学“剪”和“贴”的技能时,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马上明白自己存在的问题。这样就解决了教师演示时,学生无法看清动作要领的矛盾,从而提高教师示范的有效性。

三、教学实践

片段一:情景化教学场景

师:请看屏幕,一群小鸡在草地上悠然自得,它们或跑、或啄虫、或与同伴窃窃似语……

(同学们睁大着眼睛,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师:在你们的案板上,也有这样美丽的场景,可缺少了什么?你们想不想把这美丽的场景变成小鸡可爱的家园?

(此时的学生已跃跃欲试,都希望自己能做出一只可爱的小鸡来。)

……

师:同学们做的小鸡酥很可爱,从外形上看形似小鸡。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小鸡是千姿百态的,现在如果让你自行创作一款小鸡酥的话,你想创作出哪种神态的小鸡酥呢?

1:我想创作一款沉睡的小鸡酥。

2:我想创作一对窃窃私语的小鸡酥。

3:老师,小鸡都有脚的呀,你为什么不给它们按上脚,让它们自由自在地在草坪上散步?

    在这一片段中,我将枯燥的技能教学与愉快的情景教学联系在一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发挥想象,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新知

片段二:生成性教学资源

   学生观看视频以后,运用剪与贴的技能尝试独立制作小鸡酥的翅膀与眼睛时,很多学生的作品都发生了问题,有小鸡头尾比例不协调的,有的翅膀剪歪了,有的嘴巴开裂了,还有的芝麻位置贴错了,出现了千奇百怪的小鸡酥。面对这种情况,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解决同学学习中的困难

师:请同学们停下来,看看这些小鸡酥出现了什么问题?(运用实物投影仪,对每一小鸡酥进行评讲与纠正。)

1:这只小鸡酥站不稳,头重脚轻。

师:为什么会产生这一问题?

2:老师,我来说,是因为他捏的时候头捏得太大,头部应该虎口在三分之一处。

    学生发言踊跃,积极开动脑筋,不但找出了问题,同时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本教学环节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

师:为了使小鸡酥做的栩栩如生。我们必须要做到(教师只出示前面半句,后面半句由学生总结)在捏的时候要注意:圆剂三分之一处 ;在剪的时候要注意:两边翅膀要对称;在贴的时候要注意:找准位置轻轻贴。

技能操作课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只有通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才能促进预设目标的达成或新目标的生成与调整。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运用生成性资源进行引导、挖掘、升华。

片段三:激励性评价机制

师:请在你们小组内比较一下,把你们认为做得好的小鸡酥放进它们美丽的家园里。

学生都在组内进行比较,第二组同学在小葛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评价。

1:我认为**做得很好,可以放进家园里。

2**做得眼睛特别传神,身体比例恰当。

小文同学听着同学们的评价,一脸的苦恼。旁边的小葛同学看见了。

小葛:其实小文同学比前几次都做得好,作品整体看上去很象小鸡,我建议把他的作品也放进“鸡窝”里,让他的小鸡和我们的小鸡一起吃米。

    其他同学表示赞许,都夸奖小文今天有很大进步。小文听了同学们的议论,不住的点头,眼里含着被肯定的泪水。

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给学生一个“阳光般”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和被认可、理解的心,让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使评价成为学生之间情感的纽带,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本课获得2008年“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一等奖)

(作者单位:普陀区甘霖初职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