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朔希
一、引言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简称ToM)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作为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理论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心理理论研究的对象主要为正常儿童,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向特殊儿童领域延伸,如自闭症儿童、听力障碍儿童、视力障碍儿童以及智力落后儿童。其中,智力落后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很少作为单独的实验被试。
在心理理论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较为一致地把达到对错误信念的理解,即能够意识到他人所持有的错误信念,作为儿童拥有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为检测错误信念理解水平而设计的“错误信念任务”也成为研究儿童心理理论的标志性实验。其中,意外转移(unexpected transfer)任务和欺骗外表(deceptive-appearance)任务使用最广泛,其他实验方法大多是这两种范式的变式,它们被称为经典的或“标准的”错误信念任务。
本研究以上海市辅读学校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两个经典的错误信念实验范式——意外转移任务和欺骗外表任务,分析9-16岁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和趋势,以期为智力落后儿童的社会性培养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实验的被试为上海市六所辅读学校的134名9-16岁中度(40 ≤ IQ
< 55)和重度(25 ≤ IQ <40)智力落后学生,排除自闭症、脑瘫以及多重残疾儿童。其中11名因对相关任务中的问题不作回答或未能通过检测问题而被剔除,最后有效被试为123名。其中9岁16名,10岁13名,11岁14名,12岁15名,13岁16名,14岁和15岁各17名,16岁15名;男生70名,女生53名;中度智力落后儿童76名,重度47名。
(二)实验材料
一个玩偶小兔、一个乒乓球、一个纸盒、一个布袋、一个饼干盒、一支铅笔、一个牙膏盒。
(三)实验程序和任务
本实验的所有施测由同一主试完成。实验在被试熟悉且相对安静的房间里进行,主试与被试隔着桌子面对面而坐,进行一对一的个别化施测。主试先与被试相互熟悉,然后进行两个错误信念任务——意外转移任务和欺骗外表任务的测试。为控制顺序效应,测验时对任务顺序加以平衡,一半儿童先进行意外转移任务的测试,另一半儿童先进行欺骗外表任务的测试。本研究针对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对先前研究者所用的实验任务进行了调整。
1.意外转移任务
意外转移任务最早由Wimmer和Perner于1983年设计。本研究对先前研究者所用的实验任务进行了改编,实验任务和程序如下。
主试把玩偶小兔放在桌子上,一边讲故事一边用玩偶演示。“×××(被试姓名),我要给你讲一个故事。这是一只小白兔,你看,他正在玩球。这时候,小白兔有事要出去一下,他把球放在了盒子里,然后就出去了(主试把玩偶拿到房间外,关上门)。现在小白兔既看不到我们,也听不到我们说话,我们跟他开一个玩笑,你把小球从盒子里拿出来,放到袋子里(被试把球放到袋子里)。好,现在小白兔回来啦(主试把玩偶拿进来放到桌上)。我有几个问题要问你。”问题如下:
(1)记忆检测问题:小白兔出去之前把小球放在哪里?(这里还是那里?)
(2)事实检测问题:实际上现在小球在哪里?(这里还是那里?)
这两个检测问题检查被试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记忆检测问题检查被试是否记得小白兔放球的位置,事实检测问题检查被试是否知道球的当前位置。被试对两个检测问题中的任何一个回答错误,主试重复故事,以保证被试理解并记住了故事内容,但最多重复三遍,三遍后被试仍回答错误则停止实验。只有被试对两个检测问题均回答正确,才继续下面的问题。
(3)错误信念问题:小白兔觉得小球现在在哪里?(这里还是那里?)
(4)行为预测问题:小白兔回来了想玩小球,它会先到哪里找小球?(这里还是那里?)
错误信念问题考察被试对他人错误信念的理解;行为预测问题考察被试对错误信念所导致的行为反应的理解。错误信念问题回答正确计1分,错误计0分,行为预测问题回答正确计1分,错误计0分。得分2分被视为通过该任务。
对以上所有问题的回答被试既可用口头语言也可用手势。如果被试对开放问题不作回答,主试提供括号中的备选答案。如果提供备选答案被试仍不作回答,主试重复问题,以保证被试理解问题,但最多重复三遍,三遍后被试仍不作回答则停止实验。
2.欺骗外表任务
欺骗外表任务的代表是Perner、Leekam和Wimmer于1987年设计的“糖果盒”实验。本研究对先前研究者所用的实验任务进行了改编,实验任务和程序如下。
主试指着饼干盒问:“×××,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被试一般回答为饼干,如果被试回答不出,则使用牙膏盒)主试打开盒子,从盒子里取出来一支铅笔,并问“实际上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被试回答铅笔)然后主试把铅笔放回盒子, 并盖上盒盖。主试提问:“我有几个问题要问你。” 问题如下:
(1)表征变化问题:我没打开盒子的时候,
你觉得盒子里装的是什么?(饼干还是铅笔? )
(2)错误信念问题:如果给你老师看这个盒子,不给他看里面的东西,他会觉得盒子里装的是什么?(饼干还是铅笔?)
(3)检测问题:现在你知道盒子里有什么了吗?(饼干还是铅笔?)
表征变化问题考察被试对自己的信念表征改变的理解,错误信念问题考察被试对他人错误信念的理解,检测问题检查被试对主试演示的情节的理解和记忆。对检测问题回答正确的前提下,表征变化问题回答正确计1分,错误记0分,错误信念问题回答正确计1分,错误计0分,检测问题不计分。得分2分被视为通过该任务。对检测问题回答不正确的被试被剔除。
以上所有问题,如果被试对开放问题不作回答,主试提供括号中的备选答案。如果提供备选答案被试仍不作回答,主试重复问题,以保证被试理解问题,但最多重复三遍,三遍后被试仍不作回答则停止实验。
心理理论总分为两个任务得分之和,范围为0-4分。
(四)数据处理
使用统计软件SPSS11.5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结果分析
分别对各年龄被试两个心理理论任务的通过率和心理理论总分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将各年龄被试的心理理论总分绘制成图,结果见图1。
表1 各年龄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两个实验任务的通过率和心理理论总分
年龄 |
被试人数 |
心理理论任务通过率(%) |
心理理论总分 |
||
意外转移任务 |
欺骗外表任务 |
M |
SD |
||
9岁 |
16 |
18.8 |
18.8 |
1.06 |
1.48 |
10岁 |
13 |
23.1 |
53.8 |
2.00 |
1.47 |
11岁 |
14 |
21.4 |
21.4 |
1.29 |
1.33 |
12岁 |
15 |
26.7 |
26.7 |
1.60 |
1.60 |
13岁 |
16 |
43.8 |
43.8 |
2.19 |
1.69 |
14岁 |
17 |
35.3 |
52.9 |
2.24 |
1.52 |
15岁 |
17 |
41.2 |
52.9 |
2.35 |
1.66 |
16岁 |
15 |
80.0 |
86.7 |
3.47 |
1.13 |
图1 各年龄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理论总分
由表1可见,在意外转移任务中,9-15岁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通过率均低于50%,;16岁儿童的通过率达到80%。在欺骗外表任务中,9-15岁儿童的通过率低于50%或略高于50%;16岁儿童的通过率超过80%。
由表1和图1可见,除在10岁出现一个偏离总体发展趋势的波动外,9-16岁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理论总分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从12到13岁以及从15到16岁,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获得了两次比较明显的发展,其中15-16岁的发展尤为明显。
为进一步考察各年龄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年龄被试的心理理论总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心理理论总分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年龄差异(F = 3.773,p =
.001)。事后两两比较检验的结果(见表2)表明,9岁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与13、14、15以及16岁四个年龄的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之间均存在心理理论总分上的显著性差异;16岁被试与之前任何一个年龄段被试均存在心理理论总分上的显著性差异;其它年龄两两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2 各年龄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心理理论总分的多重比较
|
10岁 |
11岁 |
12岁 |
13岁 |
14岁 |
15岁 |
16岁 |
9岁 |
-.94 |
-.22 |
-.54 |
-1.12﹡ |
-1.17﹡ |
-1.29﹡ |
-2.40﹡ |
10岁 |
|
.71 |
.40 |
-.19 |
-.24 |
-.35 |
-1.47﹡ |
11岁 |
|
|
-.31 |
-.90 |
-.95 |
-1.07 |
-2.18﹡ |
12岁 |
|
|
|
-.59 |
-.64 |
-.75 |
-1.87﹡ |
13岁 |
|
|
|
|
-.05 |
-.17 |
-1.28﹡ |
14岁 |
|
|
|
|
|
-.12 |
-1.23﹡ |
15岁 |
|
|
|
|
|
|
-1.11﹡ |
注:﹡表示0.01 ﹤ p ≤ 0.05 ﹡﹡表示p ≤ 0.01
四、讨论
(一)9-16岁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
通过对实验任务通过率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在两项心理理论任务中,9-15岁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通过率均低于50%或略高于50%,16岁儿童的通过率达到或超过80%,但还未达到90%。在正常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中,目前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儿童能否意识到错误信念的年龄分界线是4岁,4岁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转折期;3岁儿童在心理理论几种任务范式中的通过率都低于50%,4岁儿童的通过率在50%到75%之间,5岁儿童能够达到90%以上的通过率。由此可见,9-16岁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心理理论的绝对水平远低于正常儿童。
此外,表1显示各年龄段被试心理理论总分的标准差都比较高,说明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在心理理论的发展上存在很大个体差异。
(二)9-16岁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从总体上看,9-16岁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理论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同时,(1)从12-13岁、15-16岁,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获得了两次比较明显的发展,其中15-16岁的发展尤为明显;(2)不同年龄被试心理理论总分的多重比较显示,对于9-12岁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来说,任意两个年龄间的心理理论总分均无显著性差异,13岁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理论总分开始与9岁出现显著差异,而13-15岁任意两个年龄间的心理理论总分也无显著性差异,16岁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理论总分显著高于15岁。由此推论,12-13岁和15-16岁是9-16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两个转折期,其中15-16岁的转折尤为显著。余晖在对11-19岁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理论进行研究时发现了类似的现象,该研究结果显示,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理论在12岁和15岁阶段有显著进步,12岁和15岁是中度智力落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拐点。
正常儿童在从3岁到5岁的两年时间里,就从不具备心理理论能力发展到拥有较为完善的心理理论,与此相比,参与本研究的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理论从9岁到16岁一直处于持续发展中,发展过程较缓慢。
另外,本研究发现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在10岁时出现一个偏离总体趋势的波动,而以往研究并未发现类似现象,这可能是由于10岁组中度智力落后儿童所占比例较大,其人数是重度的三倍,从而导致平均成绩的提高。
五、结论
(一)9-16岁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远低于正常儿童,且个体差异大。
(二)9-16岁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理论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但较正常儿童缓慢,发展过程中有两个转折期,分别是12-13岁和15-16岁。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