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阅读教学的永恒追求
发布日期:2019-02-09   作者:特教研究所   

赵凤陆

教育是一种生命的对话。从本质上说,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话”过程。反观聋校现行的阅读教学,教师讲,聋生听,教师问,聋生答,这种僵化的“受话”教学程式目前仍占主导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效率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中的有效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聋校阅读教学质量要提高,必须转变教学模式,变聋生被动的“受话”为主动的“对话”,真正实施课堂有效“对话”才是聋校阅读教学的追求。

一、被动“受话”,学习主体的错位

《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传统的“受话式”阅读教学往往停留在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层面,聋生完全处在被动的“受话”地位,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学习主体的错位,扼杀了聋生的主体个性。

1.从阅读教学目的上说,其根本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而“受话”式阅读教学中,完全是以教师的讲解传授为主,聋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试想,在这种被动压抑状态下的“填鸭”学习,能够促进聋生的发展吗?

2.从师生关系上来看,“受话”式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依从关系。教师的地位高高在上,完全掌控着话语权。这样的课堂教学,聋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发展吗?聋生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吗?

很显然,“受话”式教学是对学习主体的精神压抑,是学习主体的错位,其必然要被充满生命关怀的有效“对话”教学所替代。

二、有效“对话”,学习主体的回归

聋校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应是能触动聋生心灵、尊重聋生个性、把握聋生正确价值导向的对话。这样的教学对话才是“为了聋生的学习和发展”的对话,也才是真正的有效“对话”。

(一)触动聋生心灵感受---对话要追求思考深度

阅读教学的魅力在于探索生命价值,陶冶人文情怀。有效的对话要深刻触动聋生心灵感受,激起情感共鸣,实现内心沉淀,这才能体现对话的本真价值。

例:我在教学《开国大典》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和学生一起品读。

师:这段话同学们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生:这段话主要讲开国大典结束了,人们散去了。

师:说得好,哪句话告诉你的呢?

生:“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

师:说人们散去,为什么要用“红流”呢?

生:是指人们都穿着红衣服。(全班大笑)

师:游行的人不会都穿着红衣服吧,联系前段看看,会找到答案的。

生:我知道了,是“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告诉我的。

师:说得好,是天安门广场的红灯笼火把照的,那红流的“流”什么意思?

生:说明人多。

师:对,流说明人很多,同学们想想当时的场面,那么多人举着火把分东西走,就如同潮水一样。

齐说:显得很有气势。

师:人们的心里怎么样?

生:都很兴奋,因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齐读:“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有效的“对话”必须追求思考深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聋生通过表面文字的品读,引领他们一步步由浅表到内核进行思索,由此触动聋生内心,实现有效“对话”进而实现语言和精神的统构。

(二)尊重聋生个性思考——对话要重视课堂生成

精彩的课堂需要预设,高质量的课堂更离不开生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变动。”如何处理好课堂生成问题,不仅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机智,更影响着课堂教学对话的是否有效。

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当讲到蔺相如时,原本我是打算在逐段分析内容的同时品析人物性格。一名聋生笑着说:“老师,我觉得蔺相如不会真的摔破和氏璧,自己撞死,他不过是吓唬秦王罢了。”他的话引发聋生对“蔺相如敢不敢摔和会不会死”的争论。我及时改变预设的教学进程,提出一系列问题:“看看他怕死吗?秦王好惹吗?秦王是怎样一个人?面对秦王,蔺相如退缩了吗?秦王最后的反应怎样?”通过追问,引导聋生不断地深入阅读文本,到文本中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有利证据。如此一来,极大地激发起聋生的探索热情,扩大了聋生的参与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对话中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逐渐饱满、立体起来,聋生对蔺相如这个人物的理解也更全面、更深刻了。由于我不是轻率地忽略聋生的另类声音,重视课堂生成,捕捉到了聋生的思维兴奋点,及时地调整讨论方向,从而成就了一堂预设之外的教学有效“对话”。

(三)把握聋生价值导向——对话要加强问题引领

有效的阅读对话需要全体聋生的参与,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此可以放任自流。如果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表面上的活跃,不加以问题引导,师生对话看似可能轰轰烈烈,讨论、争论、辩论不绝于耳,但话题或许就会是离题的或对话很容易失去价值导向,失去意义。

如在上例《将相和》中聋生提出的这个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很难下定论,这到底是古人的一种外交技巧和智谋还是他誓死捍卫国家的决心?如果让聋生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也没有多大对话价值。于是我另辟蹊径从秦王的角度、从蔺相如接受使命的角度进行追问,引导聋生思考,展开对话。到对话结束,问题的答案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让同学们感受到蔺相如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因此在教学对话中,教师要把握价值导向,充分发挥组织、点拨、引导作用,从而实现有效“对话”。

三、有效对话,聋校阅读教学的永恒追求

教学对话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聋生的潜能能否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成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对话教学的实质内涵,掌握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变“受话”为“对话”,变“无效”为“有效”,使课堂教学对话从肤浅走向深刻,从僵化走向灵性。为了聋生的终身发展,实施有效对话,应成为聋校阅读教学的永恒追求。

(一)营造心灵对话的场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中,师生要实现有效对话,教师要营造和聋生之间进行心灵对话的场,使聋生感觉到老师也是一个地位平等的教学对话的合作伙伴,这样的情境中聋生就会思维活跃、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做到畅所欲言,充分释放思维潜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对话”。

(二)创设互动对话的境

对话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课堂上教学对话是否有效,教师能否创设好生本、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对话的境是关键。

1.创设好生本对话的境

文本是学习知识和教学对话的重要载体。阅读教学活动实际上是读者通过心灵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对于文本的解读,聋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只需创设好生本对话情境,让聋生凭借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积累,自由地发挥创造性理解,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进行文本意义的建构。

2.创设好师生对话的境

在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教师是合作者、参与者。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聋生亲密接触,把准时机引入到学习的重难处,导读出文章的精神、情感与境界,导问出抓住重难点的有价值的问题,导悟出词句中的内涵、情感等。

3.创设好生生对话的境

“生生对话”是体现“以聋生发展为本”课改思想的重要方面,加强生生对话对培养聋生语文能力、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堂上,生生对话无处不在,教师要重在创设生生对话的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聋生,建立合作式学习,同时教师要及时抓住并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参与聋生的讨论,使生生对话达到最佳效果。

如我在教学《司马光》时,引导聋生讨论:1.掉在水里的小朋友得救了,人们会怎么夸奖司马光?2.司马光砸缸救人,如果是你的话,你有哪些好办法救人呢?在让聋生先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组成三人小组按伙伴学习法进行讨论,最后小组推荐汇报交流,班中其他同学当评委,教师在关键处进行点拨、调控。在这样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已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整个对话过程充满了创造色彩。通过构建“生生合作”的交流网络,生生之间不仅交流了思想,发展了思维,聋生的个性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张扬、体现。

(三)保障读、思、对话的时

《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必须要有时间让聋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首先,要保障充裕的读书时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聋生充分诵读、感受、理解、欣赏课文,和文本进行对话。

其次,要给予充裕的思考时间,让聋生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而形成个人独特的见解。

最后,要提供充裕的对话时间,使对话不断深入、全面、准确和深刻,在互动中使师生的认知、思想、情感得到螺旋式的渐进与提升。

(四)尊重多元对话的评

由于聋生个性气质的差异和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对同一文本,阅读后每个人的感受和体会也会不同,形成的见解各自不同。例如:我在教学《司马光》中提到的两个问题,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也不需要讨论出什么标准答案。对话过程中,聋生的答案精彩、多元,但这些多元的结论都是个体深思熟虑的,是有生命价值的有效“对话”。对待聋生的多元对话,教师要坚持做到:只要是聋生认真思考的,聋生能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就应得到尊重和鼓励。

有效“对话”是“聋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对话,也是新课程理念下提高聋校阅读教学质量的保障。有效“对话”,应当成为聋校阅读教学的永恒追求。在新形式下的聋校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学会调控自己,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尊重聋生的个性体验,调动聋生参与的积极性,让聋生感受到课堂学习是一种平等的对话交流,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有效“对话”必将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活力,显现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