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声在初职校语文课堂中响起
发布日期:2019-02-09   作者:特教研究所   

朱月兰

“初级职业技术学校”必须在“职业教育”上做文章,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己任,这是初职校的教学误区。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集中在“德”、“知识”、“能力”方面。而语文,则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工具学科。

我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说话词不达意,下笔错字别字连篇,不能很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不能正确地领会他人的要求等问题,影响着学生成为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从我校的教学现状来看,语文又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为了能让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从朗读入手,通过朗读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享受阅读的无限乐趣。

一、明确朗读的具体目标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为了朗读而读,整堂课看似读得热闹,但有时却不明白为什么而读,这种盲目的读取得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每次朗读前应提出明确的目标。朗读目标的确立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例如:初读课文,普通目标为“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特殊目标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为基础好的学生设立的,其目标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另一种是为极个别能力差的学生设立的,其目标是“能把文章的某一段话(或一句话)读正确”。这样,朗读时每位学生都能有的放矢。另外在读课文时,还可设计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如:这篇课文写了件什么事或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或课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等等。

二、讲究朗读的指导策略

由于我校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语文基础知识比较差,普遍存在阅读障碍。因此,朗读指导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一)在问题情境中读

问题能促使学生认真地去阅读、积极地去思考,去解决或发现规律,并可伴随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生成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能使知识在情感的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例如《梦想的力量》一课,在理解瑞恩实现梦想的第一步时,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精心地设计了问题:

师:六岁的瑞恩是怎么攒够70元钱的呢?

出示课文片段,请一小组齐读。(音量适中,整齐,读得流利,但很平淡)

师(指着“……”)问:作用是什么?生:……

师:他还可能做哪些事?生:……

师追问:花那么多时间做这些事,意味着他将放弃一些东西,他放弃了什么?

再追问:他为什么心甘情愿地这样做呢?(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小结:瑞恩还是一个孩子,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但瑞恩为了实现梦想,攒够70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放弃玩耍的机会,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呀。可见梦想能给人带来如此强大的力量。让我们再一次来赞美为了实现梦想坚持不懈的小瑞恩。全班齐读(充满了赞扬的感情)。

通过独具匠心的提问,引发了学生认真思考,用心体会,又让学生带着这份情感去朗读,顺利地引导学生完成了一段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学生们领悟到瑞恩坚持不懈的精神就蕴藏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

(二)在比较揣摩中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

还是以《梦想的力量》一文为例,教学瑞恩梦想产生的原因时,讲到了非洲的生活状况时,用了“没有……,没有……,甚至……”“成千上万”这几个词。这些词学生是不难理解的,但在学生朗读时,却并没有把握好情绪,反而显得很高兴。于是,教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反映非洲缺水状况的视频,引发了学生对非洲人民的同情之心。此时,教师将一段话范读了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再一次从听觉上产生了共鸣。最后,请女同学朗读这段话,果然读出了一种同情、怜悯的感情,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对非洲人民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三)在语言引导中读

教师通过恰当的语言作引导,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其效果比单纯地分析课文要好得多。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一开始教师充满激情地说:“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随着中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神舟七号’到太空去旅行。”(播放太空拍摄的地球图片)“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地球——你好——”有些同学感到难为情并没有放声说,老师又一次鼓励同学跟老师一起大声地呼唤。接着又说:“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地球是个美丽的星球,它是人类的家园,它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同学们,请用一句话夸一夸我们的地球。”同学们七嘴八舌地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语句夸赞地球。然老师让学生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中哪些词语体现地球的美丽,并思考通过怎样的朗读方式,让听众感受到地球的美丽。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打开书读起了课文第一段。在交流的过程中,对句子“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朗读,这样一来,同学们对本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就有了很深切的感知。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因此规范的、美化了的过渡语、小结语才能更有效地引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如在教学《爱如茉莉》时,设计的“是啊,人有情时景也动情。你们看,连阳光都不忍心惊动这对互相关爱的夫妇。谁能带着这种不忍心来读读这句话?”“你们看,爸爸的动作是多么的轻巧!爱是什么,爱就是爸爸那蹑手蹑脚的动作。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读这段话,千万别惊扰了妈妈的甜梦。”……这些教学语言,实际上是对朗读作了又一次有效的指导。

三、朗读评价多元

长期以来,朗读评价权一直归属于教师,教师是评价权威,一般用“好”或“不好”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没有任何意义,而多元化朗读评价却能使评价真正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朗读评价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每一个体被评价的机会有限,因而我们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课堂上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间的互相评价,还有学生的自我评价,使学生也有了主动权和积极性。

例如《我爱三峡》一课,在引导学生体验“西陵峡的急流险滩”时,采用小组间互评的方法。通过小组间的评价,把“急流翻滚,漩涡一个接着一个……一圈一圈急速旋转着”等语句所体现出的“急”和“险”表现的淋漓尽致。由此可见,伙伴互评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深入领会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

一篇文章要使学生的朗读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必须经历初读——再读——熟读这样一个过程。每个过程的评价内容都应有所不同。例如:初读课文,评价语音和停顿;再读课文,评价语速和语调;熟读课文,评价感情。这样循序渐进,学生的朗读兴趣渐浓,水平也会逐渐提高。

让朗读声在初职校语文课堂中响起,让学生置身于规范的语言环境中,接受熏陶、感染,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提高语文素养,为他们能成为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普陀区甘霖初级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