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沟通系统的视角探析自闭症儿童的沟通干预
发布日期:2019-02-09   作者:特教研究所   

于松梅

 

沟通障碍是自闭症儿童的核心特征之一,研究表明,一半以上的自闭症患儿几乎完全不能说话,也无法通过手势、表情等其他替代性沟通方式来表达;有些儿童虽有口语,但语言发展迟缓,有重复刻板的语句和特异的表达等特点;即使有着较高语言能力的儿童,也可能在社会性的沟通技巧和礼仪方面(如倾听、发起和维持与他人对话等)缺乏应备的知识与技能。另外,自闭症儿童表现出来的沟通动机也通常局限在满足需求方面,在信息传递方面的沟通则表现出缺乏社交性和功能性的特点。由于沟通障碍,自闭症儿童在其心理发展、参与社会互动、融合教育等多方面都受到严重限制。如何帮助父母和专业人士了解自闭症儿童的沟通类型和沟通水平,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促进其沟通技能的发展,一直是自闭症儿童教育实践领域关注的课题。自闭症儿童早期社会认知能力研究的深入以及替代性辅助沟通系统(简称AAC)的广泛应用,为解密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行为,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了借鉴。

一、语言与沟通

语言是人类社会约定俗成的用以沟通的符号系统。语言系统一般涉及三个层面:语言的形式:关于字音的结合与句子的结构,包括语音、构词及语法;语言的内容:关于符号的意义所指,即语义;语言的运用:关于社会性的交互沟通行为,即语用。语用与沟通行为密切关联。

沟通,泛指任何分享或交换信息的过程。从这一角度而言,沟通行为已远远不止说话或按正确的语序排列词语,它代表着一种认知能力,即在人际互动的沟通情境中能关注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并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意图;能传递信息,给别人叙述一个事件,表达一种情绪。沟通的过程既可通过语言的形式,也可采用表情、手势、图片等非语言的方式来实现。

二、良好沟通的要素

(一)沟通观念

沟通观念是指个体对其做出的某些信号是否可以影响他人,并最终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认识。儿童是否具备此能力与其对客观世界中客体间发生的因果关系的把握有关,与其是否能意识到其行为可以产生某种结果,或影响周围环境中的其他个体有关。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尤其是感觉运动阶段的认知能力发展——手段与目的的分化与协调,以及对发生的因果联系和目标实现的施事者(agents)的进一步分化和利用,为我们了解儿童沟通行为的认知提供了理论参考。

儿童沟通能力的发展历经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起初,儿童心存某一目标,并产生达成这一目标的动机;接着他试图有所动作意欲达成目标,但此时,儿童可能还无法借助环境中的他人或事物等间接性手段来达成目的,一旦无法实现目的,儿童就可能采用最原始的方式来表达消极情绪或者放弃目标。只有当儿童学会了注意目标以外的其他人和物,并懂得利用这些手段来达到目的时,他才可能出现有意向的沟通行为。学者麦克莱恩将幼儿利用他人达成目标的行为视为社会性间接手段,而把运用事物达成目标的行为称为非社会性间接手段。人类的沟通行为即是建立在将他人作为因果施事者(causal agents)或社会性工具(social-causal tool)的沟通观念基础上而发展的。对于无口语、处于意向前沟通层次的自闭症儿童,照顾者应积极地创设机会,让儿童透过各种感官的主动探究以及动手操作等活动而获得主动学习的经验,并从中发现事物间的因果联系。

(二)沟通意向

沟通若达到了意向沟通的层次,意味着沟通者(communicator)预期发送的某一信号对接收者(receiver)会产生某种影响或改变,并持续信号行为直到成功达到目的或看到失败结果。对于沟通者而言,这一行为就具有了社会性意向(social intention)的特点。同时,接收者能理解沟通者发送信号的意图和想法,沟通双方只有在具有了共同的意向性(shared intentionality)时,社会性意向才能发展成为沟通性意向(communicative intention)。

沟通意向的表达具有阶段性:儿童最初想要那些够不到的东西,母亲帮她够到目标,于是儿童逐渐了解到其中的社会性因果关系;下一阶段,儿童的视线会在想要的目标物与照顾者之间来回移转,照顾者会意了儿童沟通意图,并最终使目标达成。其中,亲子互动所形成的联合注意(joint attention)在信息的沟通中发挥了鹰架的支持作用。再下一阶段,儿童会更多地采用那些惯用的沟通方式,如指向、姿势、表情、声调等来表达需求,获得成人的注意。在前言语阶段,自闭症儿童更多表现出原祈使性(protoimperative)的沟通行为,如用手指指向表达需要,或者出现吊臂crane)现象,即拉着父母到目标物所在的位置等待父母够取。相比而言,自闭症儿童比较缺乏原陈述性(protodeclarative)的沟通行为,如指引父母的注意集中朝向自我感兴趣的目标物上。最后阶段,儿童可以用词、口语来表达沟通意愿。

(三)沟通角色

沟通是一种双向的、动态的互动过程,沟通双方需主动参与和投入,转换不同的沟通角色,遵守轮流作转的规则,才能达成良好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沟通双方的角色和地位有所不同,双方应交替承担发起者、接受者、倾听者、维持者、回应者等不同的角色,并在轮流作转的规则下使沟通具有社会互动交往的意义。

自闭症儿童缺乏与人沟通的兴趣和意愿,往往我行我素,不理会周遭的社会性线索和社交经验;在沟通的发起、倾听、响应、维持、结束或转换话题等各环节都存在沟通规则与技巧上的障碍,常表现出被动沟通者的角色;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不顾及对方的兴趣和态度而执意地自我陈词。这两种倾向都很难使自闭症个体成为得体的沟通伙伴。

(四)沟通动机

大多数自闭症儿童都缺乏沟通动机,即便有沟通动机,他们的沟通内容也十分有限,常常局限于满足生理需要的表达,如要一些物品、玩具、食物或者要求成人来完成某一行为,或者拒绝这些需求等,沟通动机多属于要求他人去做某事以获取目标的命令式动机(imperative motives)。而像描述事物、询问、表达情绪、发表意见、评论事件、表示感谢与问候等表达信息和情感的陈述性动机(declarative motives)则相对缺乏。

(五)沟通方式

人类的沟通方式即可采用语言的方式,也可采用姿势、表情、手势、眼神等非语言的方式。对于不具备言语能力的自闭症儿童来说,寻求口语以外的其他非言语的沟通方式则越发显得重要。AAC的相关研究和沟通辅具的研发,为严重沟通障碍的个体提供了扩大性输入(augmented-input)沟通策略以发展其接受理解语言的能力,并采用替代性输出策略(alternative-output)来帮助沟通障碍儿童更主动地与他人进行沟通,表达思想和愿望。

三、沟通干预策略

由于个体的认知能力、语言发展和沟通交流三者交互影响,因此,针对自闭症儿童沟通行为而展开的干预也同样需要从整体出发,兼顾沟通的各个层面,以功能性言语行为的发展为旨归。在沟通干预方面,建议采取如下策略:

(一)发展认知能力

儿童的沟通行为与其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密不可分,因而,照顾者应尽可能协助患有自闭症的婴幼儿扩充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尤其是在感觉运动阶段,婴幼儿须透过动作的发展和感官的探究而获得主动经验,发展模仿能力和符号的心理表像功能,增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同时,在儿童早期养育的过程中,照顾者也需通过亲子互动积极地关注和响应孩子,让孩子认知周围世界的社会性线索,利用视线的接触与追踪、表情、声音等线索,发展幼儿的联合注意力,共同的意向能力及心理解读等社会认知能力,这些都将对其沟通意向行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评量沟通行为

自闭症儿童的沟通干预应建立在对其沟通能力和有效实施的评量基础之上,评量的结果有助于确定干预的起点和突破口,对合理选择沟通内容和沟通方式也具有参考价值。接受评估的儿童其沟通能力是属于前意向的层次,还是属于有意向的沟通;是无语言但有意向的沟通行为,还是有语言的沟通;是具有较高的语言能力,还是处于有限的语言理解水平;孩子是否能清晰地进行口语表达,对于无口语能力的自闭症儿童,进一步的辅助性沟通系统的相关评量则尤为重要。

(三)选择辅助性沟通系统

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能力和沟通需要各不相同,有些需要学习词语等口语技能,有些则需要选择新的辅助沟通系统,以达到改善或替代其原有的口语沟通。目前,致力于协助严重沟通障碍者改善其沟通能力的AAC相关研究成果,为自闭症儿童选择口语以外的其他沟通方式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证实,手势、表情、身体动作、声音等非辅助性沟通方式,以及实物、照片、图片、沟通版面/沟通簿、电子语音输出辅具(VOCA)等辅助性沟通方式都可以强化或改善无口语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能力。

(四)丰富沟通内容

自闭症儿童由于视野狭窄,兴趣单一,感知觉贫乏,缺少感受与体验,致使他们在沟通内容上受到限制。语言的发展与丰富多样,必须依托于丰富多样的感觉和体验,依托于个体探索客观世界的活动过程。只有当孩子头脑中语言交流内容和想象力丰富了,他才可能有更多的语言表达。因此,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干预,不能只停留在积累词汇或说出名称,重要的是要结合情境来达到对语言意义的理解与应用,增强对语言的社交性和功能性的开发。对于口语受限的自闭症儿童,可为其制作具有个性化的沟通版面,借助图像、照片、符号、文字、语句等线索来丰富沟通所用的语汇清单,并将各类词语有序地排列在沟通版面上。这种辅助性沟通的介入,不仅可以增进自闭症儿童的沟通意愿,而且在绑定图片的过程中对其语言技能的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

(五)学做沟通伙伴

自闭症儿童的交往动机很弱,他们常常无法主动开启谈话,在沟通中习惯于被动地担当信息接收者的角色,或是缺乏社会性会话的有关知识与技巧(如轮流谈话、转换话题、如何表明自己有不懂的问题、如何结束对话等)。因而,帮助自闭症儿童学习沟通规则,成为有效的沟通伙伴也将是沟通干预的一个重要内容。借助角色扮演游戏、构建支持沟通规则的语汇库或沟通版(你有时间聊天吗该我了吧我想聊别的事情我现在得走了)等办法可有效地帮助他们学习沟通的潜在规则,更好地成为社会可接受的沟通者。

综上所述,对自闭症儿童沟通行为的认识与干预,应从沟通的整体观念考虑,既要注意沟通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又要针对每一个自闭症儿童独特的沟通需要和不同的沟通层次。在选择沟通内容、沟通方式、沟通情境上充分尊重儿童的沟通需要,从儿童的兴趣爱好、现有能力和习惯方式出发,制定适合儿童个性的沟通干预方案,最大限度地协助个体实现自由的沟通愿望。

 

(本文转载自林宝贵主编:《2010年两岸沟通障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华沟通障碍教育学会,ISBN:978-986-86535-0-4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