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生活目标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发布日期:2019-02-09   作者:特教研究所   

李冠华

 

一、总体思路

(一)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校的教育对象已基本为中、重度智障儿童。而国家至今未颁布适用于中、重度智障儿童完整的课程教材。进入21世纪,学术界对智障定义进行了重新修订,提出生活质量观念,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新的影响。因此学校亟需建立起适应新理念发展的课程体系。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课题研究需弄清楚两个问题:第一是要开发“什么样”的课程?第二是“怎样”开发课程?

第一个问题我们已经有经验性的结论。研究工作的任务是验证我们选择的正确性,为“生活目标为本”课程的建设找到理论和实践依据。思路是:全面了解国内外中、重度智障教育课程建设的动态,比较现有课程的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发展的趋势,为课程建设找到理论依据。同时总结梳理本校十余年来教育经验,为课程建设找到实践基础。

解决第二个问题需构建起生活目标,围绕目标设置各科课程,进而建设各科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思路是:调查梳理社会对“生活目标”达成的期望,同时对同样以生活为价值取向的课程进行比较研究,梳理共同的生活目标,形成“生活目标”的分类和序列。在此基础上将“生活目标”分解落实到各课程中,形成课程目标序列和课程学科教学套件。

二、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72月—8月)

1.文献研究:课题组查阅各种课程建构理论、教学策略理论以及教育评价理论,为本课题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方向引导。

2.问卷调查、访谈研究:了解对学生未来生活目标的期望,对特殊教育和“生活目标为本”课程实施的想法,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实践依据。

(二)实施阶段(20079月—200912月)

1.进行课程比较研究,筛选要素,构建生活领域生态图,分析生活目标。

2.“以生活目标”为本,按照课程实施要求,组织编写整理校本课程和教材。

(三)总结阶段(20101月—10月)

1.采用经验总结法,形成课程实施策略,进行课程管理总结。

2.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三、主要观点

(一)要选择怎样的课程

1.“生活目标为本”课程的定义

“生活目标为本”课程是以儿童当前和未来的生活质量为价值取向,以儿童的生活项目为学习载体,以不同儿童不同领域能力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为线索,以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为依据来组织学习目标的课程体系。

2.“生活目标为本”课程有一定先进性和优越性

1)从我校的教育实践来看,“生活目标为本”校本课程是必然的选择。我校自1992年在开设独立设置的中度班以来,先后试行了学科课程、生活单元课程、认知发展课程、“波特奇”教育方案、行为矫治课程等不同理论背景、不同操作形式的课程,在各种课程的实践、比较中,我们认识到“生活目标为本”校本课程较具优越性。

2)从国际智障教育课程发展的比较分析来看,“生活目标为本”校本课程是发展的趋势。智障教育课程经历了发展性课程、功能性课程和环境生态课程的发展变化。“生活目标为本”校本课程顾及到儿童“能力”、“环境”与“功能”三个基本关系,是在环境生态课程理念下发展的课程,因而较具先进性。

(二)“生活目标为本”课程的特征
    1.调查呈现“生活目标为本”课程面貌

本研究对上海市徐汇区、金山区、虹口区辅读学校的共361名学生家长采用自编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家长更加注重孩子的实际生活技能和针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这启发我们在课程目标上,要以学会生活为核心,全面培养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要着眼于全体学生适应生活的需求,关注学生多样化的教育康复需求;在课程内容上,要以学生的生活为核心整体建构低、中、高三个学段的课程,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生活性、基础性、实用性、整体性和连贯性。

2.比较研究凸显“生活目标”特征

我们系统考察了“自上而下的课程发展模式”、“社区生活技能分类模式”、“以学校为基础的生涯发展和转衔模式”、“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等四种以“生活”为主题的课程发展模式。我们发现:

1)不管是从社会生活要求出发还是从自身生活需求出发,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架构必须反应成人生活的各个领域;

2)不管是注重中、重度智障儿童成人生活的适应还是当下生活质量的提高,课程都要强调教授在其生态环境中符合功能性的技能;

3)不管是注重课程目标与结果关联还是与过程的关联,都强调中、重度智障儿童经历正常人都需经历的重要生活过程;

4)各类课程规划时都应当强调考虑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即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所处环境。

(三)“生活目标”体系构建

1.“生活目标”体系构建的模式


以个人为核心的生态体系由内而外层层相扣,内层生态系统是直接与个体发生关系的体系,外围系统是间接与个体发生关系的体系。根据比较研究和调查研究的结果,我们筛选出了职业、休闲、社区、家庭、个人发展、自理等6项生活要素,根据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生态圈,以学生为核心建构了个人生活领域的生态图。
 

2.“生活目标”体系

根据以上的构建模式,我们构建学校的生活目标体系。目标体系可以分成三个层面:核心生活目标、基础生活目标和发展生活目标,内层目标的达成是外层目标达成的基础,内层目标要因应外层的需求而发展。细分目标如下表:

核心生活目标

个人发展

生活自理

认知发展

心理发展

身体发展

基本需要满足

基础生活目标

家庭

社区

职业/学习

休闲/社交

家居维护

家事处理

家人关系

家庭责任

参与社区活动

利用社区资源

承担社区责任

学校学习

参加继续教育

认识职业机会

选择就业途径及求职

接受职业培训

培养保持适当工作技能和行为

使用娱乐设施

参与休闲活动

安排节假日活动

发展与保持适当的社会关系

结交朋友

展示独立行为

发展生活目标

社会适应

利用社会资源

承担公民责任

参与公民的活动

 

(四)“生活目标为本”课程开发

我校在《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辅读学校课程方案(征求意见稿)》的框架下,依据研究所得的“生活目标”体系开发了语文、数学、生活、品德与社会、运动与保健、音乐、美工、综合主题活动等八门学科校本课程。

语文——既包括学习和生活中需要的对语言的理解、表达、沟通、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也包括对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思和运用等方面的系统学习,内容以生活为主题,架构了18个主题54个课题。

数学——对生活中需要运用到的概念、数的认识、计算、数的运用等认知建构的学习分为“数前概念”、“数”、“量”、“时间”、“空间”、“图形”、“人民币”、“珠心算”、“计算器的使用”九大领域,以珠心算为手段帮助中度智障儿童解决计算中的概念问题,并重视数学课程对智障儿童智力潜能的开发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生活——包括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简单工作技能自然常识、卫生与安全、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等内容涵盖了生活所应该了解的自然、生活常识的学习。

品德与社会——以礼仪、交往沟通、社会行为规范、生命及民族精神等社会适应知识与技能教育为主。低年级侧重于家庭、学校生活适应教育;中高年级侧重于社区、社会生活适应、品德与心理健康等教育。这一领域的学习在课程落实上既有显性的升旗仪式、晨会实践,也隐性存在于班级活动、各学科课程以及学校各项活动课程中。

运动与保健、音乐、美工——重在萌发学生享受生活的意识,挖掘以健康、快乐、自主为原则的运动、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乐趣,让学生感受和欣赏运动、音乐、舞蹈、美术、文学艺术等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学习用各种方式表现美,提高生活情趣。

综合主题活动——通过生活实践、文体、节庆等活动课程,将掌握的各种技能通过生态化实践的方式得到运用,让学生达到最大可能的社会参与,感受社会生活、适应社交场面、遵守社会规则、实践社交礼仪。

四、成果要点

1.在纵览智障教育课程基础上对“生活目标为本”校本课程进行了定义。

2.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教学需求调查,了解了课程需求。

3.在比较研究基础上,利用生态图建构了“生活目标”体系。

4.开发了语文、数学、生活、品德与社会、运动与保健、音乐、美工、综合主题活动等八门学科校本课程实施纲要开发了各学科校本教材百余册。

5.课程开发团队发表论文10篇,全国论文评比获奖9篇,科研课题获市级奖项2项。

6.形成全校参与的课程开发队伍,培养了10余位课程开发骨干。

五、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对“生活适应”作出了具体的解释,在理论上完成了这一概念的外延研究。比较明晰地提出了生活目标,从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智障儿童教育方面的课程实践理论,丰富和充实了智障儿童教育的研究内容。

本研究完成了“生活目标为本”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并就不同目标领域开发了大量的课程资源,编写了丰富的教材,形成了多方位评估体系,总结出“生活目标为本”课程的资源利用与支持保障策略。本研究成果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对丰富特殊教育的教育资源、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略)



(作者单位:
上海市徐汇区董李凤美康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