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结合,医生进课堂
发布日期:2019-02-09   作者:特教研究所   

——一位医生实施医教结合的实践体验

翟近民

 

2007年,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与我院康复医学科建立了医教结合的康复合作项目,我和汪燕医生作为医教结合的合作者,每周一次进入长宁区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培训教师,指导家长,进行康复训练。

一、从茫然到教师培训和合作训练

初始,我对医教结合这一项目有点茫然,摸不着头绪,只是了解到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作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有一部分在校学生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影响平时的学习与生活。所以,去之前,我与科室同事一起讨论,针对这样一所学校,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站在医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讨论了许久,我们决定首先对老师们进行一系列康复知识的培训,讲授康复的概念、评定评估、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一系列康复的基础知识,然后挑选出一组学生进行诊治。在培训过程中,我和助手亲自示范,一边对学生进行评估,一边手把手教老师。每一次训练下来都是汗流浃背,边训练边指导,这比在医院中单纯训练病人要累多了。

可喜的是,在多次培训之后,教师们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训练技巧。在治疗时,他们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并不是一味地进行枯燥的锻炼,而是在训练中穿插一些游戏。同时,有些老师甚至还能够结合康复理念,将训练与游戏结合起来,想出更多的训练方法。他们还与舞蹈律动班的老师合作,编排了一支舞蹈给一些基础比较好的孩子。这支舞蹈还作为2008年长宁初级职业技术学校医教结合的代表作,引起多方关注。


    二、医教结合从探索走向常规

在一段时间的探索后,初职校的教师们形成了一套医教结合的合作机制。在教师实施康复的过程中,我和助手每周五参与到康复实践中,对康复进行指导,并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对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同时,我们也需要家长的参与,将我们的训练方法提供给家长,让学生回家之后,也能够得到延续的康复训练。寒暑假,我们安排假期康复训练内容,让学生在学校放假期间,也能够在家长的配合下使康复训练得以延续,完成一部分的康复训练内容。

有这样一个孩子,从对她的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医生、家长和教师在医教结合中发挥的作用,体会到医教结合对孩子成长起到的巨大帮助。李××,女,学生,15岁。7岁时因患有垂体瘤进行脑部手术,具体病史不详。至此之后,生长发育迟缓,外貌基本保持在7岁时的状态,平衡也出现了问题,不能独自站立行走,不敢上下楼梯,每天脸上身上都要挂彩。我们针对她的情况采取一系列治疗,包括:①肌肉力量的训练②平衡能力的训练③协调能力的训练④邀请其家长参加到整个训练中。目前李××仍然在医教结合的队伍中,现在她可以扶着扶手独自上下楼梯,在她的脸上身上已经看不到淤青了,这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肯定。


    医学和教育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也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涉及到医生、教师、家长等,涵盖到医院、家庭、学校、社区乃至社会。这种理念使得医生走出医院,和教师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和改善服务意识,把残障学生的治疗措施交到教师和家长手中,并取得教师和家长的积极支持和帮助,这样才能在残障学生身上显现出医学和教育优势互补的叠加。



(作者单位:上海市长宁区同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