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领先 探索多样化的医教结合模式
发布日期:2019-02-09   作者:特教研究所   

方俊明

    伴随特殊教育神经科学的兴起和上海特殊教育的发展,人们对“医教结合”的理念、本质和学科背景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特殊教育中“医教结合”的理念不是生物医学观和行为训练特教观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崭新的特教理念和融合教育模式,他充分地反映出当代特殊教育高科技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医教结合”的思想,使特殊教育关注的对象从“残疾”转向“障碍”,从“矫治”转向“预防”,从单纯的“缺陷补偿”转向“潜能开发”,为特殊儿童的动态评估与鉴定、干预、康复、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期《上海特教》专栏刊登的八篇系列论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上海市教育科学重点项目《特教学校实现医教结合多样化发展的实证研究》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对如何结合学校教育的实际贯彻“医教结合”原则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理论思考和大胆且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

    由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夏峰等老师撰写的“推进医教结合  优化学校功能”一文首先从工作抓手、发展倡导、推进点和着力点的角度,阐述了推进区域性“医教结合”的指导思想与出发点,强调了科研先行的引领作用,倡导特教学校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着力加强教师培训和深度合作运行机制的建立,采取多样化的医教结合模式。 

    两所特教学校撰写的的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各学校医教结合实践前期探索,长宁初职校就医生在教师培训、学生康复、合作研究探索及康复机制方面的探索进行了介绍。长宁辅读则从两方面介绍了实践现状,一是医生和教师联合开展脑瘫学生康复训练的实践探索,二是中重度智障自闭症学生康复路径的探索。而坚持参与四年医教结合康复实践的翟医生则从医学的角度,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报告了自己对医教结合的体会和感受。

    在学校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来自特殊教育一线的教研组长,从前期评估、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的制定与实施、效果评估三方面介绍了作业康复的实践。两篇来自特殊教育一线的普通老师的文章则介绍了医教结合理念在具体个案康复中的运用情况和康复效果。

    最后一篇文章是对长宁区所属4所学校中161名一线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通过调查研究,作者提出了下阶段着手区域教师医教结合培训的设想,提出了将短期专题讲座、长期校本研修、医院现场观摩、名师名医带教和远程网络自学等多样化培训途径融为一体,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优化学校功能,最终达到促进每个儿童发展的目标设想。正如课题负责人强调的,医教结合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其实践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需要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探索和努力,尤其是来源于特教第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实践探索。

    上述系列论文虽然只是反映了立项课题的第一阶段的探索,但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值得借鉴和思考的实践经验。我们不难从中看出:特殊教育的“医教结合”,一方面倾向于循证教育,采用实证的方法、通过单一被试研究和案例的深层分析来揭示特殊儿童大脑活动和教与学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又承认个体差异,尊重多元文化,排除过多功利主义的影响,将外力驱动的行为训练内化成自主的人格训练,强调人的发展是 “生物遗传”与“文化遗传”两者之间的结合与互动。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华东师大特殊教育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