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特殊学校(聋校)语文教学的路
发布日期:2019-02-09   作者:特教研究所   

顾爱玉


201222032,《凤凰大视野》栏目连续播放了“百年语文”的系列片。详细介绍了从最初的南洋公学诞生的“蒙学课本”到今天各地林林总总的语文教材,中国百年语文步履蹒跚地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遇到了无数的困惑和疑问。但无论教材如何变化,时代如何流转,语文都面对同样的问题,那就是要为未来中国培养什么样的人。回顾聋校百年的语文轨迹,也经历了同样的曲折和迷惑。从当年聋校的“识字课本”、“语文初步”到全国统编实验教材……如今虽然教育部颁发了各类特教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但至今还未有“课程标准”,学校面临的最大困惑仍是教材与教法的问题。在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教育部提出的培养目标是有“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各地聋校正在探索语文教学的路。本栏目将提供探讨交流的平台,让大家介绍各自在探寻过程中的体悟与经验。本期刊登的五篇文章,就是围绕选择怎样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语文教学,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辛勤耕耘的。

 

让聋生爱上语文,这是一个简单却又艰巨的要求。镇江市特教中心的副校长赵庆老师在《关于提高聋校语文教学效率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中,从“大语文”教学观的视角,介绍了她是怎样身体力行,以自己的阅读兴趣、习惯、能力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爱上语文、学习语文、享用语文,从而提高聋生的语文素养。

读、背、默既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方法,也是补偿聋生听力缺陷、排除语言障碍的重要途径。湖南省岳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吴小平老师在《加强读、背、默训练  提高聋生语文学习效率》一文中,分析了当前语文教学忽视读、背、默的现状,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培养读、背、默能力的对策。

根据聋生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合的教材内容和语训方法,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必要之路。上海市第四聋校副校长吴蓓芬老师在《把语文训练落到实处》一文中,以“师生情”为例,介绍了她是怎样选择适合聋生特点的教材内容,又是怎样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也是她20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之谈。

秋天的怀念》选自普校教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全文洋溢着作家史铁生对母亲的无尽怀念和对母爱的深情赞颂。这样的经典作品对聋生该怎样进行教学?上海市闵行区启音学校陈菊老师的“教学设计”突出了从“朗读”入手,强调了读的要求,提示了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细细思考,透过文章中“躲”和“挡”这两个描写母爱的动词,指导学生表情朗读,并要求读懂这两个词背后包含的意思:从一个“躲”字让学生品味母爱是“理解”,是对孩子深切的理解;从一个“挡”字,让学生悟出母亲渴望为儿子挡住绝路,留下自信,体现了母亲体贴入微的呵护……本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内化”的特点。

老山羊请客》是一篇传统教材,一篇七句话的短文,包含着“动物吃食”的常识元素,“礼貌待客”的人文元素和全文语言精炼,生动、形象。从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教学校范婵颖老师的教例中,可以看出她利用文本资源,通过朗读、对话、表演的教学形式,创设适合聋生想象、体验的学习情境,以促进聋生对课文中描述的故事的感受,并通过拓展练习,催生出学生自己的感悟。

 

从上述五篇不同角度撰写的文章(课例),可以看出当前语文教学正在探寻的路:一是精心选择适合聋生学习的教材内容;二是要创设适合聋生的生动有趣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并以语言文字为凭借进行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本期介绍的五校经验,可以为探寻的语文教学之路抛砖引玉。希望各类特教学校的语文教师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探讨,推进特教学校语文的研究和探索。

 

当然,“正如“百年语文”最后一集的结尾所说:“语文的变革,并非语文本身可以解决,而是取决于以母语为载体的中国文化的发展,这一任务任重而道远,因为无论是今天还是明天,语文都将在路上……”



(作者单位:上海特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