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陈有
我们为什么要推动高等融合教育呢?我认为是为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能够享有他们生活以及其他的权利。高等教育的机会对视障人和其他人是一样的。通过高等教育,他们的生活将被改变,他们生命的可能性将被增加,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也会提高。对于一些有能力,但是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来讲,不仅对个人及其家庭是一种损失,对社会也是重大的损失。
通过高等融合教育最大程度地培育、激发和实现视障人士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例有很多。我所了解和认识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盲人朋友中,有的在日本最大的银行金融机构工作;有的在普通学校任教;有的在香港最大的社会工作组织里辅导在家庭中遭遇困难的人,有的甚至是香港政府教育局里面的官员。还有一个女孩8岁来到香港,读完香港盲校后到普通学校读书,最后考进了香港大学,并且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誉毕业。毕业后,在香港政府做行政主任,并先后在不同的部门里工作。
事实证明,盲人能否读大学,盲人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是视力决定的。更重要的是机会,不同的制度会发挥不同力度的作用。香港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一、联考制度为香港失明人提供了平等的高等教育机会
就香港来讲,共有8所公立大学,2所私立大学。通过联考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的机会,其中最重要的的环节是盲人能够参加联考。自1976年开始,盲人就有参加联考的权利。据不完全统计,35年间在3所大学里已经有100多个盲人学生接受教育。他们都是经过联考取得高等教育机会。联考的制度安排和具体工作在香港“考评局”网站上公布。联考可以为盲人提供点字的试卷。盲人不但可以参加考试,还可以用代码来答卷。
二、现代科技与协进会制度的有机结合使香港失明人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在香港失明人协进会的推动下,现在供盲人使用的语音软件不断增加。比如通过协进会的合作推动,阳光软件发展了广东音的版本,并促使考试局接受阳光软件作为考试工具。现在,还接受了NVDA的软件。考试的时间也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有所增加。
三、主流化的教育服务有效保障了香港失明人的高等教育质量
在1970年的时候,大概2%的盲人学生能被招收到香港大学读书,现在大概是18%。据统计,盲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成功率是比较高的。比如2010年,盲生去考大学都有自己的出路。在盲人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主张提供主流化的教育服务,而不是特别地安排盲生走不同的路。比如,在香港大学的网站里可以看到入学的材料里讲明,大学招收残疾人,并平等对待,同时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在校园生活中,为盲人学生营造平等氛围,提供平等受教育的资源和其他相关权利。他们可以向图书馆要求买点字的书,也可以要求图书馆去国外买。在每一个学院、每一个系我们都推动和接受盲人读书,所以很少有拒绝盲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香港盲人在香港大学读的科目有很多,有文学、翻译、社会工作、商业管理、经济等等。最近香港大学推动学生国际交流,盲生也参与,有人去过澳大利亚的大学。还有在中文大学的盲生读德语,并且去了德国的大学读书。我们在推动盲人参与校园生活方面做的事情不太多,更多的是鼓励盲人学生作为主体主动来参与校园生活。比如在宿舍里面有盲生作为宿舍会的委员。
此外,为盲生提供全面的就业服务。我们鼓励失明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教育辅导,并为他们提供就业支持。如渣打银行等比较大的公司都招收盲生,为他们提供就业的机会,也有很多小公司愿意这样做;为教育系的失明毕业生提供在普通中学教学实践的机会;不同社会工作机构接受失明学生进行社会服务的实习。
纵观三十多年的经验,我们发现很难讲盲生可以读什么,不能读什么。1978年香港一个盲人中学生考进英国牛津大学学习物理学,当时牛津大学说还没有招收盲生读物理学的经验,但他们的态度是积极的,接纳的。因为没有经验,所以需要做更多的工作,而不是以没有经验作为拒绝的借口。他有一个技术员专门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比如提供商业的Ebell。他们用肯定解决问题的态度积极对待和处理。他现在是物理学的教授,教过很多著名的博士生,牛津大学也授予了他客座博士的荣誉。
为什么香港大学愿意接受盲生并取得成绩?他接受盲生不是在法律的推动下,不是在国力的经济推动下。因为这种接受在1970年就有了,当时香港还不是一个很发达的地方,九年免费教育还没有完成,只有20%的精英才能接受高等教育。我认为关键在于“有教无类”的态度和理念,既然盲生能够达到入学的门槛,就应该给予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视其需要提供和发展相应的教育服务。这个服务是很系统的,有基金购买的,有义工提供支持的服务。
每一个学生的成功代表了大学的成功。如果一个大学能够接受一个盲生,并把他教育好培养好,就是这个大学和其他的大学不同的一个地方。在学术上最好的大学都有接收盲生的经验。他们弘扬了有教无类的精神,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希望香港失明人在大学的经验可以对大家有参考的价值,也希望有更多关于失明人高等融合教育的良性互动。
(作者系香港失明人协进会会长,本文系作者2011年12月5日在中国视障高等融合教育论坛上的发言,录音整理经作者同意,标题为编者所加,未经作者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