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玲
语文是盲校教学中一门基础课程。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它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根据视障学生尤其是全盲学生“以手代目”、“以耳代目”的认知特点,帮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发展了触摸觉和听觉的能力,对视障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学科也成为对视障学生发展多感官功能,进行视觉缺陷补偿的一门重要课程。
一、盲校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意义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因为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
在盲校语文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景,将课文的语言还原成具体形象,让视障学生入情入境,领悟语言的内涵和语言表达的技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盲校阅读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盲校的语文教学,是视觉缺陷补偿的重要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视障学生的残余视力和其他感官的功能,运用语言直观、动作直观和实物、模型、标本等一切有效的手段,增加视障学生的感性认识。
1.创设有效情境,发展形象思维
视觉障碍导致学生在观察、辨别事物的形态、变化等方面存在着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借助实物指导直观,创设情景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利用录音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进而了解故事内容。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指导与训练。
《我要的是葫芦》是普小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组教材是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来选编。学习本文要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只顾“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在教室一角布置了一个葫芦架,架上有葫芦藤,葫芦藤上是被蚜虫咬得满是洞眼的叶子,藤上挂了几个快要掉下的小葫芦。创设这一情景是要达到两个目的:首先,便于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中,一方面指导他们观察,充分感受,促使他们把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在有意布置的场景中,学生通过听到纷纷落下的葫芦的声音,再触摸被蚜虫咬得满是洞的叶子来思考葫芦落下的原因,进而弄明白葫芦叶长虫后,不及时治的话,最终将会导致葫芦的枯死。盲生听到小葫芦一个一个地落下感到很诧异,这时教师及时提出一个问题:葫芦为什么掉下来?让学生主动地去读课文,理性地去思考、分析,最终找出答案。这也达到了我预期的教学目标了。其次,情景的创设是为了发展语言。在教学第二、三小节时,我让学生融入课文中,假设自己也是那个邻居的话,会怎么劝种葫芦的人?想想自己是那位种葫芦人看到葫芦纷纷落下又会有什么想法……课堂中,教师精心创设的情景,让学生们带着积极的情绪学习,在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我还借助直观手段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难点。教学前,我带领学生到花房身临其境地感受葫芦藤、葫芦叶、挂着的葫芦等,让学生对葫芦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葫芦的良好长势。在课中再次让学生触摸被虫咬了的叶子,两厢比较帮助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一过程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顿悟。这种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发生得如此自然,不仅缩短了学生认知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情绪和兴趣,使学习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使学生自己弄清楚了葫芦掉下的真正原因。
2.创设有效情景,体验空间概念
《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课文以思想方法为专题,指导视障学生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文章记叙了一位小朋友,5岁时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
学习这篇课文要求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三年级的视障学生,能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掌握了带着问题来通读文本,并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此,我制订了下列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理解“法西斯、喀山、玩意、免得”等词语,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创设情境,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盲生由于视觉缺陷,缺乏空间概念。而本课的难点在于通过文章的学习,使视障学生感受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为了解决课文的这一难点,我依据文本的内容,创设有效的情景帮助视障学生体会文本的内涵。学习本文的重点段第十一自然段,学生朗读文本后,我召集全班学生在教室的一块空地上,让班上两个个子较为悬殊的学生(或教师和一位长得相对矮小的学生),从同一起点出发,各走十步,停下。而后请低视学生告诉全盲学生,他俩各自在什么位置?再让一位全盲学生用脚步去丈量一下刚才两位同学间的距离,告诉大家两者间相差几步?一起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时,学生就主动地去思考,理性地去分析,最终找出答案。通过实地比较,视障学生明白了:四年前,科利亚五岁,走了十步埋下木匣。现在,科利亚九岁了,个子长高了,脚步也较四年前大了许多,走五步后就能找到木匣。这种思维发展过程中发生得如此自然,不仅缩短了学生认知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情绪和兴趣,使学习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达到了我预期的教学目标。
最后,我这样来结束本文的教学:老师相信今天不光从科利亚埋、挖匣子这件小事中懂得了一个道理,每个小朋友也从中有很多收获。当你走出教室时,我们也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观察你的周围有什么变化呢?只要你用心,你也会发现生活中会有很多秘密,将你观察到的记录在小本子上,下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交流。相信每位学生都会乐于去生活中寻找、发现,养成用良好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的习惯。
3.创设有效情景,感悟文本内涵
《但愿人长久》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教学重点:抓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从而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教学难点:了解诗人情绪的变化过程。在教学重点段落时,我要求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思考:苏轼为什么思念弟弟?你能找出文中的语句来读读吗?然后借助语言直观,通过对关键词语“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的讲解,运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帮助视障学生理解词人当时的心情的变化过程。同时,我让学生在品读关键词、句时,想象一下自家人团圆过节时,家中某位亲人远在他乡,家人和自己的心情会怎样,又会对远在他乡的亲人说些什么话。我有意识地把学生一步步带入课文描写的相关情境,让学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从而体悟到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随后,我进一步要求学生自读、指名读文本,读出思念之情,并且在学生朗读时配上二胡独奏曲《良宵》。学生刚才已被我带入情境,现在再次完整地重温一遍情境的整个过程,使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客体,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人物形象、场景栩栩如生地再现在他们的眼前。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特定空间,学生可涉足其中,仿佛进入了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这样对文本所要体悟的重点都一一落实,可谓是水到渠成,一气呵成。
在盲校阅读教学中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视障学生都十分喜爱音乐,他们借助音响和旋律来体味、想象乐曲所表达的诗情画意,感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视障学生学习语言,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内涵。因此在情境的创设中应尽量避免刻意追求形式去创设情境,而忽略了教材本身的教学目标及内容。唯有来源于文本需要的情境创设才能真正体现这一方法的要旨,也真正能帮助学生学好语文。
(作者单位:上海市盲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