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进兴
沈幼生
顾爱玉
今年11月是上海市盲童学校百年华诞,100年前美国传教士傅兰雅创办的第一所特教学校已走过了百年的历程。如果说“中国百年语文步履蹒跚地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遇到过无数的困惑和疑问”,那么,百年盲校的语文教学也同样在教学实践中经历了无数艰难与曲折。
视力障碍人士能用语言文字进行学习交流,这既为盲校语文教学提供了便利,也赋予了盲校语文学科重要的使命。盲校教育使用盲文同时采用普通学校的教材,只是在教学内容和教材安排上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所变动。新中国成立后,学校采用全国盲校语文教材。改革开放后,依据国家“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试行)继续主要使用全国统编教材。随着全国和上海教育改革形势发展,学校努力缩小与普通学校的差距,按照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依据上海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大胆的使用上海版教材。上海盲生在全国率先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更激励学校领导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大概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另一个是传承文化——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而盲校的语文课还有第三个任务即:补偿盲生的视觉缺陷。要把三者有机地、自然地结合起来,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策划能力和驾驭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设计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应该能水乳交融地达到这些目标,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同时又补偿了盲生的视觉缺陷,也许这是衡量特教学校语文教师的水平标准。
本栏目由上海市盲校提供的五篇低、中、高各年段的教学实践的文章,表述的是根据盲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和运用的教学方法,反映了盲校语文教师在百年积淀的基础上正在不断探寻语文教学改革之路。
《老师领我走上文学路》的作者曾获得全国高中作文大赛一等奖。他兼有昔日学生和今日教师的“双重”身份,以“过来人”的经历和体会告诉我们盲校的语文教师“怎样使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学生喜欢怎样的教师”也更有说服力。
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要使学生喜欢,第一,是教师本人要喜欢。第二,要使学生喜欢,教师就得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在教育思想上要尊重和赞赏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眼中应该只有有差异的学生而无差生,在教学方法上,要讲究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授之以知、启之以思、教之以法、导之以练等多种手段教“活”教材,做到“材”为“教”用。这篇文章作为一个实例,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教师的正确导向、以身作则、热情鼓励、适时点拨会在学生身上产生多大的影响。这也是盲校语文教学的一大成果。
盲校高中语文教师凃传法老师的课之所以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之所以能培养出像金乃嘉同学那样的优秀学生,是因为他一是因人而异,能从盲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做到因残施教;二是因文而异,能在课程标准框架下,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剪裁”和取舍,做到“因材施教”;三是因时因地而异,把语文学习的天地延伸、拓展到课堂之外,指导课前预习,坚持课外阅读,做到因学定教。
文质优美的古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经典如何呈现于盲校课堂,并能让盲生读懂、理解这是一道难题。
对于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寓意深刻的课文,利用视觉以外的各种感官,通过语言、动作和实物、模型、标本等各种直观手段,创设有效情景,将文本语言赋以形象的画面,增加盲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发展盲生的思维,感悟作者所表达的内涵,是盲校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
张红志教师在《运用直观 以读代讲
培养盲童语文能力》一文中介绍了她对全盲儿童进行语文能力培养的设计思路。《棉花姑娘》选自义务教育的普校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