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娣
为了保障每一位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1999年原卢湾区率先提出“教育零拒绝”口号,开始招收区内具有严重障碍的特殊儿童。由于他们自身生理或心理方面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中重度智障儿童与外界环境系统的互动,从而导致无法习得社会生存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考虑到这些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和发展需要,学校以中重度智障儿童生存教育问题为切入点率先开展了特殊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并着手尝试编写中重度智障儿童生存教育的教材。旨在为培养智障学生社会生存能力做铺垫。
一、智障儿童生存教育内涵
特殊教育领域的生存教育是指为解决特殊学生在社会中生存的问题,围绕培养特殊儿童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而开展的系统教育[2]。智障儿童的生存教育更强调以学生为本,教育教学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智障儿童功能性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强调体验式学习,注重生活实践,让智障儿童在生活情景或实践活动中学习生活技能。因此,智障儿童的生存教育以实用性、功能性和体验性为基本特点。
二、智障儿童生存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
(一)课程目标
生存教育课程主要依据国家规定的中度智障儿童教育目的、智障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和生存教育的内涵来编制生存教育的课程目标。通过九年的适合中重度弱智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与训练,培养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最大限度地补偿其缺陷,挖掘其潜能,使其掌握实用生活知识,形成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必要的良好习惯,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成为社会平等的公民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置
学校提出的中重度智障儿童生存教育的模式,是以社会要求、学科体系和中重度智障儿童的发展为基点,以提高中重度智障儿童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新体制和结构。提高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生存能力是设置课程的重要出发点。遵循中重度智障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体系是课程设置的依据。挖掘智障儿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课程设置的方向。本课程将社会、学科、儿童三者融合一起,既体现课程的功能性、实用性又兼顾学科的系统性。
1.单元主题统合课程
依据智障儿童生存教育课程的目标,课程设置强调以生活板块为中心,基础课程和发展性课程(例如,实用语文、算术、音乐、体育、美术、感知等)服务于这一中心,将教学目标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综合主题单元有机地结合起来。
课程设置以生活为核心、实用语算和活动为基础。在建构生存教育课程体系时,首先是打破各个学科之间原有的界限,将生存教育与学科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学科教学以生存教育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这样不但使教育内容更具有连贯性,而且便于学生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之中。尽管生存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但是各个学科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样就克服了教学目标分离、易造成教学偏向以学术为中心的弊端,而且也可以避免机械地给各门学科分配课时的现象。
2.个别化教育和训练课程
个别化教育和康复训练是学校设置的一门重要学科,个别化训练包括言语训练、多感官训练、脑瘫康复训练、自闭症训练和感觉统合训练等,个别化教育是针对学生学科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专门的教育和应用练习。在制定个别化教育和训练计划时,必须依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和训练目标,并采用相应的教育训练方法和评价方式,这些均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生未来生活必需的生存技能。因此,个别化教育训练注意渗透生存教育的内容。
3.其他课程
(1)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生存技能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扩展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它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这对于提高智障学生的生存技能具有重要作用。学校生存教育课程设置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包括学科考察活动和每周五“社会实践日”的活动,旨在为本校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
(2)在隐性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
教育环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是一种潜在的影响力。学校一直致力于隐性课程的建设,在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建设中注重品质和内涵,例如晨会、体育大锻炼、电影播放日和班队会等,这些均渗透着社会生存技能的训练和生存意识的培养。这些隐性课程已经成为卢湾辅读学校的一种教育常规,对智障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智障儿童生存教育课程实施
1.编写生存教育课程与教材
为满足中重度智障儿童生存教育需要,学校在生存教育教材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编制了一到九年级的校本教材共72册以及相应的电子教学资料。在生存教育教材编写过程中,主要遵循实用性、功能性和应用性的原则,同时又兼顾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在教材知识体系的选择上,多选用学生生活实用的内容,例如:打电话、选购食物和上银行等。这些内容不仅切合生活实际,而且学生能够掌握并能够使用。后经不断补充和完善,目前教材内容扩充到个人卫生、着装、进餐、排泄、睡眠、安全、家庭生活、劳动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其它等。另外,还完成了以“生活为核心”的活动模块序列的编写:包括体育、美工、音乐、感知课程等,从而使生存教育课程在横向上更具有统整性,在纵向上更具有体系性。在功能性上,教材编排时加入知识技能的运用内容,对未来的生活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例如:语文学科的写便条、学拼音、写信、填履历表等。在科学性上,教材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让他们在原有认知基础上不断提高。在编排时,并不强调一步到位,而是要求滚动出现,螺旋式上升。
2.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
(1)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策略方面,是以班级授课为主的集体教学、按残疾程度分类的分班分组教学、优弱互补的伙伴教学、资源教室中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教学、地毯式亲近教学、主辅教师制的教学、融合教学、适合个体差异的个别化教学等。
(2)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为满足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特殊学习需要,生存教育的教学方法提倡采用多样性、趣味性、补偿性、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还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其中有多感官刺激、趣味游戏、动作模仿、情境表演、信息化技术、医教结合的运用等。
(3)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
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到生存教育教学中。首先老师对自身的角色进行了重新认识和调整。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努力为学生搭建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主和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师生互动、双向多元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使这些智障儿童真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潜能。
3.构建智障儿童生存教育课程的支持系统
学校社会支持系统的三个子模块在整个支持系统中具有不同的功能(见表1)同时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层层递进、相互补充的关系。从内容上看,这三个模块分别指向生活、休闲娱乐和思想情操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人们生活的主要方面;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
表1 卢湾区辅读学校社会支持性系统各模块的功能
|
资源内容 |
功能 |
社区生活资源 |
卢湾区内各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卢湾区求助中心、派出所以及学校周围的生活设施(如超市、邮局、银行)等。 |
为特殊学生提供多种社会生活实践机会,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周围的社区,同时也为实际生活提供便利。 |
文体活动资源 |
卢湾区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体育馆等。 |
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供休闲、娱乐和健身的机会。 |
社会考察资源 |
卢湾区及上海市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
提供参观和实习机会;进行德育和美育提供素材 |
这三个模块是逐步层层深入的关系,从满足人基本需求的生活资源、到精神层面的休闲娱乐、再到思想情操方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资源。卢湾区辅读学校生存教育社会支持系统为学校开展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生存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保障。
四、建立生存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对中度以上儿童发展状况和教育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估是科学教育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开展生存教育所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学校形成了符合中重度智障儿童发展特点的评估理念、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在参考国内外现有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卢湾区辅读学校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量。从评价内容上看,包括生理、心理、健康、生活技能、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从评价对象上看,包括中、重度智障儿童、脑瘫及多重残疾、自闭症儿童等多种类型的儿童;从评价方法上看,包括档案评量、实作评量、影像评量、动态评量等。另外,具体的实时评价包括学习技能、社会适应技能、生活技能、语言发展技能等五大评估;根据实践研究,学校逐步编制了适用于中重度智障儿童的各种评量量表,通过正确使用上述评量工具,对学生做出全面、综合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更有针对性的教育。评量与教学和真实生活相联系,重问题解决与学生的潜能的开发,这种重视学生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和能力的评量观,对“生存教育”研究已经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经过近十年的摸索和实践,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存教育办学模式。在取得前期研究成果后,将进一步深化生存教育课程研究,着眼每一位智障学生的人性化发展和充分发展,继续把生存教育由实验探索向成果推广方向发展。
现在,学校正在开展残障学生“生存教育”社会化进程的后续实践和多元化评价系统的研究。通过该研究旨在全方位探索残障儿童成为独立或半独立社会人的教育教学模式,把生存教育研究从原来注重课程建设、课堂教育教学策略、课堂评价等学校层面的研究扩展到社会层面,强调社会资源的整合,探索社区继续教育系统的社会化支持策略,构建生存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推动特殊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作者单位:华师大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