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智障学生创设一个“社会化”课堂
发布日期:2019-02-09   作者:特教研究所   

——《超市购物》语文课堂教学片段

沙海燕

卢湾辅读学校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开发了适合智障学生的生存教育课程,编写了一系列的校本教材。生存教育课程强调实用性,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连接,其中语文学科的教材为《实用语文》(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围绕如何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如何在课堂上突出教材的实用性,体现语文的操作性和有效性等问题进行了教学实践。现以《超市》一课为例,我们将 “生存教育”作为教学理念,创设“社会化”的课堂环境,在“小课堂”中反映“大社会”,体现大语文观。

教学设计意图

《超市》的前三个课时已经认识了超市分类的词语(食品,饮料,文具,调味品,日用百货),学生已会认读一部分商品的名称,大致掌握商品的所属类别,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复习巩固词语。(2)学习超市购物过程,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超市购物实践学习。

教师通过直观(初步感知)──示范(引领活动)──启发(创设意境)──体验(参与活动),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社会化”环境。学生通过体验(激活兴趣)──思考(初步参与活动)──突破(解决学习难点)——实现(达到目标)的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片段一: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

直观:播放一段有关超市购物场景的录像。

观后提问。

师:请同学们边看录像边观察,录像中的小明在超市里买了哪些物品?

复习词语 “味精”、“铅笔”。

第二次观看超市购物录像。(录像中有“调味品”和“文具”区域牌的特写镜头)

师:仔细观察录像,说说小明分别在超市的哪些区域购买了“味精”和“铅笔”

复习词语“调味品”、“文具”。

复习商品类别:“味精”是“调味品”,“铅笔”是“文具”。

第三次观看超市录像。

师:边看录像边观察,说说小明进超市购买物品的过程?

(寄包,提购物篮,选购商品,付款,取包)

说明:这一教学过程是由复习语文知识向综合实践的过渡,超市购物的录像资料给予学生较为直观的感受和体验,是社会生活向课堂教学的渗透,也是知识从社会走向课堂,经过课堂再加工并帮助学生走向社会的过程。

教学片段二:创设情境,角色扮演,体验购物过程。

师:请学生跟着录像一起说一说超市的购物过程。

板书:寄包—提购物篮(手推车)—选购商品—付款—取包。

师:(打开遮布,教室里布置的模拟超市货架展现在课堂上)请同学们手拿购物单(词语卡片),将自己作为顾客,根据词语卡片上的商品名称,体验购物过程。(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理解超市购物的过程)

学生体验过程:

1)学生一:没有带包。

实践得出的结果:没有带包,可以省略寄包和取包的环节。

2)学生二、学生三、学生四:分别购买了一件商品,两件商品和多件商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安排学习任务)。

实践得出的结果:根据购买商品的多少选择使用购物篮、手推车或不使用购物篮和手推车。

3)学生五:忘记付款了。

实践得出的结果:付款是超市购物最重要的环节。千万不可忘记。并加强品德教育。

4)所有学生:付完款离开时,有的学生买了少量商品直接拿在手里,有的学生买了很多商品,手里拿不下。

实践得出的结果:去超市购物前考虑携带购物袋,并适时进行环保教育。

说明:语文课的学习要体现出语文学习内容和特点:认读词语,理解购物过程,知道商品的所属类别,这些与生活课有区别,而体验过程又与生活课相联系。将语文学习和综合实践相结合,建起智障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的桥梁。

后续学习:

《超市购物》这一课的语文学习并不止于这节课,在网上购物飞速发展的今天,智障学生也将紧跟社会发展,这是“生存教育”理念的必然所趋。因此,后面的课时中,又安排了学生学习网络购物,将语文学习内容进一步的延伸及拓展,为智障学生的生存和生活所服务。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