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特殊学校(辅读)语文教学的路
发布日期:2019-02-09   作者:特教研究所   

银春铭  马红英  顾爱玉

语文是人类沟通、思维和学习的工具,因此在任何国家、任何历史阶段语文课程都被列为学校的基础课程,辅读学校也不例外。不过和具有百年历史的盲、聋学校相比,辅读学校的语文教学才过而立之年,但已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起始阶段。辅读学校开办的起始阶段:当时由于都是轻度智障儿童,降一级使用普通学校语文教材,使弱智学生的学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第二阶段,普及阶段。在上海市“双高普九”的背景下,辅读学校逐步普及,语文教学逐渐走向规范化,使用了《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指导下的由人教社出版的国家统编教材;第三阶段,深化阶段。随着“义务教育法”的实施,随班就读的深入开展,面对特教学校中重度智障学生的语文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瓶颈。为解决教学难点,各校自编教材,语文课本出现了校本化、多样化的趋势。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组织编写了《上海市辅读学校实用语文课程指导纲要》,旨在规范本市辅读学校的语文教材。同时,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正在探索适应每个学生的个别个别化教育及多样化的课改模式。本期栏目推荐的六篇文章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体现了辅读学校正在探寻的语文教学之路。

 

上海市特教教研员蔡蓓瑛老师在《辅读学校语文课程改革探索之路》一文中,从辅读学校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切入,重点就目前辅读学校语文教育中三个争议较大的问题一一做出了分析,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她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提出:辅读学校学生不但需要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而且只要教育者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建构起符合智障学生发展需要的语文课程、施以科学的教育方法,这些学生是可以形成基本的语文能力的。为科学地实施辅读学校的语文教育,上海市教研室组织人员编写了《上海市辅读学校实用语文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该《纲要》的颁布和试用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上海市辅读学校的语文教育,促进了课程改革。

 

拼音字母是毫无意义的符号,如何激活呆板的拼音字母教学,从课堂教学中重新提取素材,把枯燥的拼音字母还原于孩子的生活。浦东新区辅读学校金秀红老师撰写的《智障学生音节拼读教学的实践研究》介绍了她的教学方法、策略和获得的体验。学拼音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帮助残障学生学习说话和识字。把拼读音节与练习发音、学习说话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为下一步语文学习打下基础。这是一个尝试,也是一个需要坚持,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

 

南阳学校的顾益老师在《辅读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课堂实践》一文中总结三方面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一是借助多媒体手段将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巧妙地展现给学生,使他们学得有趣,记得牢固;之后再回到生活现实中实践学到的知识技能;二是结合生活情境,利用各种图像,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其阅读能力;三是照顾弱智儿童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个人的认知和语言发展特点,为之提取贴近其生活的素材,进行个别化的教学,以使人人学有所得。这些实践说明作者能够根据弱智学生认知能力差、言语障碍严重的特点,坚持贯彻直观感知、贴近生活、注重操作,因人而异等原则,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老师的语文课《实用语文<通知>教学案例》在选题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对语文技能的要求,将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通知”引入课堂,并结合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学习阅读“通知”的技巧。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君老师既有对“通知”构成要素的学习指导,又有引导学生自己阅读“通知”的体验。纵观整个教学设计,通过教师的理论讲授、学生的操作实践,以及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指导等教学环节,达成了教学目标。该教学设计符合辅读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语文教育需求,体现了语文教育要服务于学生和让学生融入社会的宏大教育目标。

 

一个课堂要吸引学生,能让学生接受,教学的内容就一定要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吴筱雅提供的《热闹的菜场》教例和沙海燕撰写的《超市购物》的教学片段反应辅读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设计应以关注智障学生实际要求为本,要符合他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发现他们的障碍点,研究他们的发展点来确定目标、方法,把语文知识学习和运用与学习兴趣的激发,习惯的培养一起来处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辅读学校语文教学的内容首先应以学生的成长为指向;而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以关注智障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符合中重度残障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减少阅读障碍,逐步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在选择和处理教材时,要把知识点的学习运用与阅读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对同一篇文本,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情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处理,可以制定参差有别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法,以适应他们的不同要求。这样才能促进智障学生健康成长,学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