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有利于促进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运行机制
发布日期:2019-02-10   作者:特教研究所   

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副处级调研员 陈东珍

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残疾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之融入主流社会,适应社会生活。残疾儿童的残疾类别、残疾程度和年龄阶段不同,教育与康复需求也各不相同,单一的教育手段和医学手段虽有效果,但都只能局限于某些特定领域,只有当这两种手段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优势互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实施医教结合能满足残疾儿童的发展需求,也是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由于其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主体有了很大的拓展,由以往学校、教师对残疾儿童实施教育、相对封闭、单一的办学模式,变为由教师、医生等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更加开放、多元的办学模式,必然要求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才能确保医教结合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因此,开展特殊教育医教结合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内容与方法的研究,而必须从机制入手,对涉及医教结合的内容、人员、经费、资源、制度等各个要素及相互关系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建设有利于促进医教结合实施的特殊教育运行机制。上海大致从以下四方面着手进行的。

一、提供多学科结合的服务内容

医教结合的理念在本市特教界具有广泛的认同感,并且在实践层面开展相应的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助听器技术在聋儿中的运用,聋校、学前聋教育点开始对聋儿进行听力言语训练,近年来,随着脑瘫、自闭症儿童进入学校,特教学校的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医教结合对于残疾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一些特教学校主动邀请专科医生参与脑瘫、自闭症等儿童的康复,开展医教结合实践探索。为使学校的自发行为转变成自觉的行为,进而成为推动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生产力,我们从残疾儿童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整体设计多学科合作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实现路径,拓展服务内容,建立教育与医学评估相结合的评估制度,加强康复课程建设,采取个别化的教育康复方法,为残疾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医教结合服务。

二、建设多部门合作的管理机制

医教结合是一项跨学科、跨领域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我们注重加强多部门合作的管理机制建设,发挥教育、卫生、残联等行政部门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建立工作制度,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开展医教结合工作。加强教育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教师与医生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特殊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构建多层次互动的服务体系

医教结合的实施面向所有残疾儿童,不仅要为特教学校的学生服务,还要为面广量大的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学生的服务,为此,我们根据上海的地域特点,建设多层次互动的医教结合服务体系,实现医教结合服务全覆盖。

强化区县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作用。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教师与指导医生,共同为区域内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学生提供服务,开展对随班就读教师的指导。依托盲校和聋校建立1个视障、4个听障教育指导中心,充分发挥盲校和聋校在视障教育和听障教育方面的优势,为全市所有视力残疾、听力残疾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专业服务。并同时建立视障、听障教育指导中心与区县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合作机制,形成市、区县、学校三级服务网络。

四、建立多领域联动的支持系统

医教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支持系统,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我们从人员配备、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改善、网络平台建设、资源开发等多个领域开展研究,为医教结合的推行建立保障。

建立有利于推进医教结合的政策保障。研究制定体现医教结合特点的师资配备标准,提高生均公用经费,确保开展医教结合所需的人员和经费。优化特殊教育设施设备配备。组织力量研究和编制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学前特殊教育点的教学与康复设施设备配备指南,指导学校科学合理配备特教资源,并且加大经费投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为学校配置大量教育教学与康复设施设备。教育、卫生、残联共建特殊教育信息通报系统。进行特殊教育信息通报系统软件与网络平台开发,整合卫生、残联、教育的信息,实现残疾儿童从发现、诊断、随访、安置、就读直至毕业全员、全程跟踪服务。建设特殊教育资源库。根据医教结合工作的要求,通过文字、图片、多媒体等技术,展示课程与教学、康复与干预课程实施的经验,为特教工作者提供丰富的、满足医教结合工作需要的资源。

特殊教育实施医教结合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目前的研究刚刚开始,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作深入的研究,我们将加强对医教结合的理性思考,进一步开展实践探索,建设符合上海特点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公共服务体系。